牛津经济研究院 | 2023年下半年全球及中国经济展望

500

500 

8月29日,牛津经济研究院携手走出去智库举办《2023年下半年全球及中国经济前景展望》研讨会,由牛津经济研究院高级经济学家卢姿蕙(Louise Loo)解读全球经济关键风险和中国经济前景,助力企业在全球化发展中把握经济趋势及宏观风险。

今天(9月15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的宏观政策继续显效。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比上月加快0.8个百分点;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6.8%,比上月加快1.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933亿元,同比增长4.6%,比上月加快2.1个百分点。

中国经济能继续向好发展吗?全球经济前景如何?今天,走出去智库(CGGT)刊发此次研讨会的重点内容,供关注中国和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读者参考。

要 点

500

1、预测美国经济将在今年四季度出现衰退,2023年全年GDP增长2.0%。信贷标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收紧及库存波动对经济的不利影响将逐步显现。

2、2023年下半年欧元区经济将非常疲软,预测全年GDP增长0.7%。经济主要拖累因素来自制造业

3、中国经济在供应端也看到了再平衡的积极信号,即中国正在提升其在制造业、投资和出口价值链的位置,由发展旧经济转向发展新经济。

正 文

500

2023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发展前景

到今年四季度,加息带来的影响会更加显著地传导到经济中,全球经济将随之进入“浅衰退”。牛津经济研究院预测2023年全球GDP增长2.4%,2024年GDP增长2.0%。

“温水煮青蛙”式衰退

我们认为2023到2024年全球经济将出现“浅衰退”。而衰退后的修复将是缓慢的。预测2023年全年全球GDP增长2.4%,去掉中国的全球GDP将只有1.8%,远低于疫情前平均增长3%的水平。

“更高更长”的利率

我们预计主要发达国家央行将在2024年逐步降息,但其步伐将较缓慢。尤其是在英国和美国,央行或因忧虑金融条件过度放松而审慎降息。

美国:四季度出现衰退

预测美国经济将在今年四季度出现衰退,2023年全年GDP增长2.0%。信贷标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收紧及库存波动对经济的不利影响将逐步显现。

利率方面,我们认为美联储本轮加息周期已告一段落。不过,我们不应低估美联储压制通胀的决心。从其释放的信号来看,美联储做好了宁愿过度加息也要拉回通胀的准备。

通胀方面,商品需求走弱、供应链压力缓解、租金降低、劳动力市场降温等因素将有助为美国通胀降温。最早在明年3月美联储就会有降息机会。

500

欧洲:躲得过衰退,躲不过放缓

2023年下半年欧元区经济将非常疲软,预测全年GDP增长0.7%。经济主要拖累因素来自制造业,预测欧元区2023年全年PPI收缩-5.6%,2024年进一步扩大至-9.3%。

通胀方面,考虑到欧洲服务业价格上涨压力仍大,预计欧元区通胀下降速度将比较缓慢。我们预计欧央行将会在9月份宣布本周期内的最后一次加息,最早在2024年3月欧央行将有降息机会。

500

中国:经济再平衡进行时

2023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动能将从消费转向工业生产。消费方面,经济重开带来的消费反弹已经结束,居民储蓄率已大致回到疫情前水平。另一方面,在企业补库存、需求恢复及供应端支持政策等因素带动下,工业生产增长动能将有恢复。其中电子产品、公用设施、高端制造将是增速最快的板块。预测2023年中国GDP增长5.1%。

中国房地产复苏将是L型,且其转型将是在一条单行道上。寻求房地产软着陆将是对中国经济最好的结果。从历史经验来看,实现房地产软着陆需要政府强力的支持和干预。政府将需要校准政策来调节房地产供需间的动态关系。

出口仍有亮点。中国面对着一个需求疲弱的外部环境。我们预计商品出口绝对值会一直下降到明年年初。不过,在诸如电子元件、高科技产品、电动汽车等与新经济相关的领域,中国出口韧性犹存。

房地产行业以外行业出现资产负债表衰退的可能性低。我们认为日本在1990年代发生的资产负债表衰退不太可能在中国重演。中国和上世纪的日本之间存在一些关键区别,包括城市化的速度、制造业升级潜力、外汇及资产价格波动受控程度。我们的测算显示中国目前的增长潜力大约是当年日本的两倍。

人民币汇率将继续“破7”。人民银行的人民币定价策略和支持性政策对人民币贬值有限制作用。不过,考虑到中国利率将在低位维持一段更长的时间,而期间中美负利差会继续维持,预期人民币将继续承压,到今年年底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在7.1左右波动。

中美贸易脱钩正在加速。美国对华进口曾在疫情期间有昙花一现的复苏,但很快又重回下行轨道。自2022年初以来,美国电子市场对中国的出口量减少了一半以上。好消息是,除了美国和日本,我们尚未观察到其他主要经济体(例如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与中国有明显贸易脱钩的迹象。

我们认为当前中国经济正在进入增长模式转轨期。在转换期间,中国的经济增长将放缓,但质量将有所提升。在讨论中国的经济再平衡时,大多数人考虑的更多是需求端,即令经济由投资、出口导向,转向消费导向。应指出的是,我们在供应端也看到了再平衡的积极信号,即中国正在提升其在制造业、投资和出口价值链的位置,由发展旧经济转向发展新经济。这些包括高端医疗、教育科技、化工、公用事业在内的新经济板块亦有助于提升国家长期的生产力,应将其视为拉动中国长期增长的引擎。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