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些北漂收入可观,却依旧喜欢住进青年旅社?

刚在网上看到的了一篇关于北漂和青年旅社的文章,该文章主要探讨一些收入已然的北漂年轻人,依旧选择住在便宜的青年旅社的原因。

500

原文链接:《北漂新生活图鉴:月薪可观,他们却选择长期住青旅

500

图片来源于原文

在这片文章中,作者先是用一顿火锅聚餐简单的介绍了四位不同职业的住客,分别是身为审计师的张浩、就职于一家知名国际教育协会的王慧、计算机工程师杨明、咖啡师谢琳、环保工程师工程师张伟,以及青年旅社的老板娘Daisy。(文中名字均为化名)

住客张浩背对着电视机,端着蘸料碟,“吐槽”起自己上一周的工作状态。“上班时间一直有人催着你,问你要东西(文件)。”张浩皱着眉,言辞中充满了一种自嘲地调侃。

这位审计师时常会觉得自己像个陀螺,转个不停。他不经意地用筷子的一端轻戳了一下脑袋,仿佛在表达头脑已经被工作搅得七零八落。

对面的另一住客王慧顺势加入此番调侃,她用戏谑的口吻描述了不同级别“社畜”的回复模板:“一级‘社畜’回复领导‘收到’;二级回复‘谢谢您,收到’;三级:‘收到领导,我会努力工作的’;终极不管看没看见,只要收到消息就给对方敲个‘1’。”话音刚落,众人便暴发出一阵响亮的笑声。

这时,青旅的老板娘Daisy接上了话茬:“阿姨我都快60岁了,每天在干的也是扣‘1’,只不过是在直播间里。”

杨明可以算是几人中的气氛担当,他常常能以三言两语逗得大家前仰后合。身为计算机工程师的杨明自带幽默爽朗的性格,这与他的工作所需的一丝不苟形成了有趣的反差萌。

而王慧则就职于一家知名国际教育协会。由于她常常在深夜与海外客户对接工作,有些日夜颠倒,因此被青旅老板娘Daisy总结为是“中国国籍,美国作息,俄罗斯脾气,因为当她睡觉时最好不要去叫她。”

王慧对面还坐着一位女住客,饭桌上,多数时候,她都是笑着听大家聊天,时不时拿起漏勺帮大家夹菜。她就是咖啡师谢琳,是Daisy开店后的第一批客人之一。

2018年,谢琳来北京工作时就住在这里,后来遇上疫情,她回了广东老家,还生了俩娃。今年3月,她再次只身北上,又回到Daisy的青旅长住。“青旅热闹一点,自己租房空荡荡的。走在一起,都是缘分。”谢琳说。

坐在最外侧的男住客叫张伟,是一名环保工程师,去年晋升为部门经理。到9月5日,他已经在这里住满五年了。

从上述的段落中,不看看出这些居住在青年旅社的住客们都有一份不错的工作,甚至有些人都还是管理层。

而根据文章中的段落描述,这几位已经在这个青年旅社住了四五年之久。

穿过走廊,来到406室的门口,防盗门内时而传出阵阵欢笑声,里面似乎正在进行一场派对。然而这里,不是普通的公寓住宅,而是一家青年旅社。

屋内的年轻人,已在这家青旅住了四五年之久。

并且,这几位上班的通勤时间也各不相同,有几位上班只需要几分钟,但也有人上班需要两个小时的通勤。

一两个小时后,大家才陆陆续续起床,错峰洗漱。除了杨明,其他几个人的单位都在青旅附近3公里的范围内。

谢琳每天骑小黄车上班,七八分钟就到单位;王慧的单位最近,走路上班只要5分钟。而杨明,工作单位在海淀,他现在每天的通勤时间都要长达两个小时……

不过,从文中老板娘对于青年旅社的入住要求来看,确实是比一般的租房要优惠不少,毕竟每个月房费最贵不过2500,不需要押一付三,也不需要交水电燃气费。

房租月付,拎包即可入住。

在新店,男生住4人间,卧室有两张上下铺。剩下的两个卧室则是女生房,各放着一张上下铺,都是双人间。根据房型不同,每月的房费也有2100元和2500元两档。

Daisy介绍说,住在青年旅社既不需要“押一付三”,也不需要交水电燃气费。月付房费、拎包入住,完全免去了传统租房的烦琐。客厅、厨房、卫生间等区域和一些家电为共用。除此之外,大家还可以共享一些资源,比如零食架子,每个人都会买一些自己喜爱的小零食摆上去,自由取用。Daisy偶尔也给大家“补补货”。

每天清晨六点不到,Daisy就会自然醒,然后开始清理垃圾、换洗床单、晾晒衣服、接待客人……

再加上老板娘每晚都会和住客们商量怎么做晚饭,人均20元,这比起一般的租房来说,条件确实比较好一点,这或许也是这些北漂们喜欢长住青年旅社的原因。

通常,傍晚5:30左右,Daisy就开始在微信群聊中收集大家的吃饭信息。晚餐19:00开饭,菜单由Daisy决定,人均20 元。报名吃晚餐的人多一点,彩色就丰富一点。

“时间长了我就知道哪些人不吃辣,哪些人无辣不欢。谢琳喜欢吃红薯、张伟不吃碳水、杨明独喜欢吃猪耳朵。”Daisy说。

不知道社区里有没有北漂的小伙伴,你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