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的罢工,在某种程度上有点像互相伤害

任何制度都有利有弊。

西方社会的罢工,在某种程度上我感觉有点像互相伤害。像我之前遇到的学校助教罢工,在助教罢工后,整个学校的教学活动几乎都停了。很多学生没课上,不但耽误自己时间,毕业也得往后推迟。

当然,那一轮罢工最后胜利了。学校给助教们集体涨了工资,好像不多,但是涨了一些。不过,最后涨的工资,有些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学校高管不太可能从自己身上割肉,于是便给学生涨学费。而且,首当其冲涨的是国际生学费,因为国际生不是本地人,最没有话语权。

他们每次罢工的时间点,基本都是在集体合同快要到期时。一般来讲,工人或职工加入工会,每个月从自己的工资里自愿扣点钱给工会,组成一个相对比较自愿的工人联合会。然后,工会代表工人或职工,跟资方进行谈判,签订集体合同。在集体合同中,一般会约定最低工资,以及合同期限等。

合同期限一般是三年或四年。

所以,每到三年或四年,工人们便会罢工。因为等到集体合同需要续约时,工人们会要求涨工资,但是资方一般不会同意涨工资。而且在现实中,大家从集体合同快到期前很久,便来回拉扯。扯到最后一刻,如果没谈拢,则一拍两散。

是否决定罢工,一般不是由工会自主决定,而是由参加工会的人集体投票决定。

他们那边的罢工,非常常见。因为在集体合同到期时,往往谈不拢。工人们经常会提出一个非常高的要求,比如要求集体涨薪20%,而资方往往会一毛钱都不答应。我感觉经过这么多年的演变,这已经成了他们的默认操作套路。

一方开个高价,另一方一毛钱都不同意,经过极限拉扯后,到最后一刻,大家一拍两散。

罢工对工人或职工们来讲,不仅是罢工,也是一种活动。名义上是罢工,但其实跟我们想象的拉着横幅、嘶声力竭大喊大叫,不是一回事。这些老外在罢工现场,经常是弄个音响外放,在那儿载歌载舞,俨然是在开party。

偶尔看到有人路过时,便高喊几声口号。等行人走掉后,又开始唱歌跳舞。

工会制度以及由此衍生的罢工制度,减损了他们的生产能力,尤其是在需要较高人力组织性、生产纪律性的劳动密集型行业。

我觉得这也是马斯克很喜欢中国的一个原因。

因为我们这边没有这样一套制度,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企业的生产。

当然,孰好孰坏,没有统一结论,各自有不同体会。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