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说,不想再去音乐节了

500

新音乐产业观察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作者 | 壹仟

翻阅社交平台,你会看到不少类似的发文:“再也不想去音乐节了。”

500

诚然,这很可能只是一时的情绪话,并不能代表发文者真实的心声,更有可能的情况是“你觉得恨却离不开”。

在跟一些去过音乐节的消费者和业内人士交流之后,我们发现,情绪背后折射出的是音乐节市场的微妙变化。

A

自从有了VIP

老杨是个80后,从大学开始去音乐节,坚持了多年,但这两年有点疲了。“看不动了,也看不懂了。”说到他眼中的音乐节变化,老杨反问,“以前你听说过音乐节还有VIP区吗?”

从某种意义上说,迷笛定义了早年的“音乐节”,一个彼此平等的音乐乌托邦,随后的音乐节也大都以类似的精神气质作为卖点。音乐节现场统一票价,消费者不分三六九等,追求的是共同的情感认同。

早年也曾有音乐节设置过VIP区,比如北京流行音乐节,只不过,不像现在这么普遍。如今,越来越多的音乐节把靠近舞台的区域全部划为VIP区,分区域售票,VIP区的票价可以卖到普通票的两倍。

500

太湖湾音乐节场地分区图

差异化定价无非就是为了提高收入,毕竟音乐节盈利难到现在仍然是一个大问题。对于一些想要近距离观看艺人同时又具有较高支付能力的消费者来说,有VIP区也比较方便,避免了粉丝和普通观众之间为了占位而引发矛盾。

对此,老杨有切身体会:“有一次音乐节请了位主流艺人,粉丝们为了占位,一早就去了,前排全是粉丝,他们又听不懂摇滚,喜欢乐队的观众都被挡在后面,一直在起哄,差点打起来。”

这背后的一个市场变化是,早年的音乐节,参演者主要是乐队,近年来,主流艺人和说唱歌手越来越多的出现在音乐节舞台上,让观众出现分化,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出现了差别,也为设置VIP区创造了条件。

年轻的消费者已经接受了VIP的存在,95后的李芳岚告诉新观,她觉得设置VIP很正常,她也曾经买过VIP票,看演出比较方便,而且能近距离看到自己喜欢的艺人,“就是贵了点。”

但VIP也有VIP的尴尬。在早前的一场音乐节上,舞台上的痛仰乐队,面对空旷的VIP区和普通区满满当当的观众,说了一句“离大海最近,离你们最远。”二手玫瑰也遭遇了类似的尴尬,并引发了一些网友的吐槽。

500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这是必然现象,不同艺人的消费群消费能力和需求不同,乐队的消费群相对来说对VIP没那么高需求。同样一个音乐节,周深和张杰演出时VIP区挤满,乐队演出时就人丁稀少。

“再喜欢一支乐队,我觉得也没必要非挤到前面看,去音乐节就是享受一个氛围。”老杨说。

B

拼盘音乐节

我们问了一位在网上发文“不想再去音乐节”的网友,为什么?她的答复是:“跟想象的音乐节不一样,感觉有点乱,我花钱看个拼盘音乐节还不如存着去看个唱。”

拼盘演唱会的说法由来已久,但“拼盘音乐节”却是近年来才频频出现的用法。

理论上说,音乐节从来都是不同艺人在一起演出的“拼盘”,但因为过去的音乐节参与艺人、乐队的气质较接近,所以不会给人“拼盘”的印象。

为什么会出现拼盘音乐节这样的说法?00后歌迷王欣给我们的解释是“粉丝们不满意自己爱豆只唱30分钟。”另一种解释则是主流艺人和说唱歌手多了,让音乐节看起来越来越杂乱。

500

500

无论如何,拼盘音乐节一词的兴起都跟主流艺人上音乐节有关。

主流艺人上音乐节引发争议也不是新鲜事,音乐节主流化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开始,2011年的一篇报道里曾提到,“一些音乐节打着摇滚旗号,却是主流艺人晚会”,让参演乐队感到尴尬。2012年的热波音乐节舞台上还出现过至上励合和棒棒堂等偶像团体。

音乐节主流化对于拓展音乐节市场、让更多消费者参与进来无疑是好事,实际上,近年来音乐节越来越出圈,也跟艺人阵容的多元化有关系。2019年,麦田音乐节请到周杰伦和蔡依林,让音乐节主流化出现一个高潮。

500

周杰伦在麦田音乐节

随着说唱市场越来热,大量的说唱歌手开始在音乐节登台,也开始改变音乐节的市场面貌,说唱歌手越来越多的出现在音乐节舞台上,还催生出像M_DSK这样的Hip-Hop音乐节。

音乐节参演艺人的多元化,带动了音乐节市场的不断变化。主流艺人普及了音乐节概念,也抬高了音乐节的成本,VIP的出现就跟此有关,音乐节门票的水涨船高也跟此有关。当然,随之而来也有一些冲突。主流艺人粉丝跟其他观众之间闹矛盾的报道屡见不鲜。

年轻的王欣介绍说,其实,音乐节参加多了,一些粉丝们也已经开始懂得遵守音乐节现场礼仪,尽量不跟其他观众发生冲突,不过,“能把舞台分开就好了”。

但喜欢摇滚的老杨对此仍然有些不太能接受:“音乐节应该是精神家园,不是联欢晚会。”

C

新的考验

十年前,大家对于音乐节的认知相对趋同,如今,市场的变化——艺人多元化和消费大众化——带来消费和认知上的分化。

不同的消费者,对于“音乐节”有不同的认知,也有不同的需求。比如,说到VIP,有人说无法理解,也有人说一定要买。(如下图)

500

像老杨这样觉得音乐节应该是“精神家园”的消费者大有人在,与此同时,音乐节市场仍然在不断变化中,新的观念仍然在冲击着旧的认知,比如今年上半年全国各地出现大量烧烤音乐节、啤酒音乐节和海鲜音乐节。

你可以称之为“下沉”,音乐节从过去的小众节日变成了如今的大众狂欢。而且,随着“音乐节+”概念的火热,市场的变化看起来势不可挡。

这无疑将会继续带来音乐节观念的新变化,以及相应的认知碰撞。

一位曾参与过音乐节组织的业内人士认为,问题没那么复杂,归根到底就是两个字,体验。无论套什么概念,只要体验够好,消费者都会接受。“如果有人觉得音乐节像拼盘演唱会,那么可能说明这个音乐节没能让消费者感受到音乐节的体验。”

关于VIP区的设立,有网友建议针对不同艺人可以改变大小,乐队演出时把VIP区适当缩小。

建议是否可行另当别论,但毫无疑问,在市场不断变化的情况下,音乐节的组织能力也要面对新的考验。如何安排不同风格的艺人登台时间和区域划分,让音乐节现场不同需求的观众都能够获得良好的体验,需要多一些思考。

-全文完-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