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科幻”小说集——《拾遗记》
当我翻开那本书时,却发现那梦想中的东西已被人创造出来。
——刘慈欣
当我翻开《拾遗记》时,发现被现代人创造出来的东西曾经是古代人的梦想。
——编者按
谈到科幻小说,目前最流行的当属刘慈欣了,他的《三体》拥有大批粉丝群,他的《流浪地球》被改编为电影,雄霸2019年贺岁档,满足了中国观众对国产科幻大片多年的期待,被认为是中国科幻电影的新纪元。
也有观者表示非常不习惯科幻大片中的面孔竟然是中国人,总以为科幻题材是好莱坞大片的专利。其实,中国的古籍中很早就有相当科幻的描写了。《拾遗记》就是一部鲜为人知的“科幻”奇书。其想象之奇特,描写之生动,读来时不时会怦然心动,直呼过瘾。
有一种UFO叫
“贯月查”
《拾遗记》是东晋王嘉创作的一部古代志怪小说集,书里生动记载了种种神奇的UFO事件。如卷一尧帝时,有“贯月查”上的“羽人”神出鬼没。
尧登位三十年,有巨查浮于西海,查上有光,夜明昼灭。海人望其光,乍大乍小,若星月之出入矣。
曾有一则UFO报道称,“加拿大科学家发现来自宇宙深处的神秘电波闪光”。诸君请看,“夜明昼灭”“乍大乍小”,是不是就是“神秘电波闪光”?
科幻电影《降临》中的不明飞行物
查常浮绕四海,十二年一周天,周而复始,名曰“贯月查”,亦谓“挂星查”。
“贯月查”,后多写为“贯月槎”。古语“查”“槎”同义,“槎”即木筏。贯月、挂星则是对木筏特异功能的形象表达,仿佛月亮和星星能出入云层一般。这艘飞船出现后常年在四海漂浮,十二年绕天地一周。而UFO也是到处乱飞的漂浮的……
羽人栖息其上,群仙含露以漱,日月之光则如暝矣。
“羽人”即神话传说中有翅膀的神仙。这艘飞船上住着天外飞仙,他们神通广大,用露水漱口,喷出瞬间便可使得天昏地暗。
虞、夏之季,不复记其出没,游海之人,犹传其神伟。
虞、夏后期,忽然消失了。这也符合UFO的特点,神龙见首不见尾,忽然出现忽然消失,一直在和人类玩躲猫猫……
书中还提到一种羽衣飞人:
溟海之北,有勃鞮之国。人皆衣羽毛,无翼而飞,日中无影,寿千岁。食以黑河水藻,饮以阴山桂脂,凭风而翔,乘波而至。
这些勃鞮国的人没有翅膀,“无翼而飞”“凭风而翔”。外星人是不是也能这样腾云驾雾呢?反正正常的人类是没有这本领的。脑海里只浮现出孙大圣的身影……
秦始皇接见
外星人
上面对于“羽人”还只是远观,到了秦始皇时期,就与外星人面对面亲密接触了。
始皇好神仙之事,有宛渠之民,乘螺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沦波舟”。其国人长十丈,编鸟兽之毛以蔽形。始皇与之语及天地初开之时,了如亲睹。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有身长十丈、身着鸟兽之毛的宛渠之民前来朝拜。
“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这句听起来很科幻,有一种船可以在海底航行而不进水,不是潜水艇还能是什么呢?顺便说一下,凡尔纳《海底两万里》里的“鹦鹉螺”号,也是这种螺形结构,而被称为“现代科幻之父”的凡尔纳,却比《拾遗记》里的记载晚了1500多年。对了,《疯狂外星人》里的飞船也是螺旋形的……
秦始皇与这些巨人对话,对“天地初开之时”的状况,他们竟然“了如亲睹”。他们年轻时腾空而起,倒退而行、日游万里,年老了依然能“坐见天地之外事”。他们的星球“以万岁为一日”,就是以一万年为一天,这明显是长生不老的神仙了。这种穿越时空的奇人奇事的确匪夷所思,我们只能尊称为外星人。
外星人继续他们的天方夜谭:
及夜,燃石以继日光。此石出燃山,其土石皆自光澈,扣之则碎,状如粟,一粒辉映一堂。
外星人用一种纯天然的“燃石”照明,只要一粒就可“辉映一堂”。这种纯天然无污染的高效能源真令人心向往之,妥妥的夜明珠。脑洞开得越来越大,难怪秦始皇惊呼为“神人”。
后来,不断有人试图考证这些描述是科幻是想象还是小说家所谓的“实录”,其实,是否“实录”似乎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即使这个故事完全属于王嘉的虚构,仅凭对潜艇外形和功能的描述,就已经令人大开眼界了。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