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意贬低西方文明,但看了过去2000年他们的表现,只看到了无节制的个人欲望
【本文由“败灯是摔王跪王稀王”推荐,来自《驻美大使谢锋谈中美关系:君有咖啡我有茶,文明差异不应成为冲突的根源》评论区,标题为败灯是摔王跪王稀王添加】
- 老马识途
暂时抛开意识形态,谈谈个人对文明差异(中国vs典型西方,亚非拉不在其内)的理解:
1)公允地说,读西方哲学(比如黑格尔)的书,还是増智的,所以西方人唯智,但是他们陷入了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东方文明更多不是逻辑自恰,但可以修心(这个词我不太能准确描述,只能意会)。所以中国人唯情,但是造成了,剪不断,理还乱的裙带关系。所以中西方文明差异真的太大了。这个问题足可研究一辈子,不展开了。
2)中西文明在源头上的差异,导致了农业文明与商业文明的分野,同时也影响了各自文明从此以后的发展道路。因为农业文明是商业文明的前提,商业文明则是工业文明的前奏,工业文明必须在发达的商业文明基础上才能产生。
中国农业文明基础上产生的商业文明并不是西方那种“自由民主”的商业文明,而是天朝治下的官商体制,是在农业文明为根本制度的条件下,由农耕文化延伸出的一种官商互相利用的体制。
谢大使也说了中国文明(严格地应该是农业文明)的连续性和不间断性,只是这种连续性也是中国文明没有走向西方式商业文明并进而走向工业文明的原因。
另外,在与西方文明进行比较之时还应注意到:中国传统文化是自然发展的结果,并没有与其它文化进行过颠覆性的整合(连马克思主义也中国化了)。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特点。
中国人的忍耐与节欲的性格特征,导致缺乏对交换的要求。从而造成了历史上的中华民族虽然文化灿烂,却没有产生商品经济的土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几千年里,一直占主导地位。
人们注重个人修养的提高,却很少像西方那样关心“社会对个人是否功平”的问题,致使公民作为个体,其权利不是至上的(具体体现就是很多忧国忧民的士大夫们在诗词中感慨“怀才不遇”)。
3)西方人运用其所创造的科学征服了自然,也破坏了自然的平衡,但现代化的光辉毕竟出现在西方;
中国人克己以适应自然,但对现代科技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也奋起直追,这就是一切赶超战略之源。
4)个以为,中华文明的优势在于;有情怀,着力于减少纷争;劣势在于:需要普遍的道德自觉的前提,最终要归结为个人心理状态的自我把握,而且难以实施监督保障措施(这就是为什么总是强调反腐永远在路上)。
西方文明的优势在于:可操作性强;劣势在于:放任纷争,冷酷无情。
在西方文明中,私有观念根深蒂固,其基本性格即坦诚、直率。个人生存的满足需要人与人的相互交换,使商品经济应运而生。同时,西方人十分注重“社会对个人是否公平”的问题,公民的合法权利都是第一位的。
以绘画为例(老马会平面设计,对美术这个范畴略知一二),从艺术角度上看,中国的国画大开大阖,泼墨写意,气势如虹;西方油画讲究的是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这种写意和写实的不同风格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民族个性:情感和理智。
结论:谁都可以从对方那里借鉴有益的东西,所以最好是相互学习,共荣共生。
谈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2000年前道家分化出的儒、法二家就分野出“人之初性本善和人之初性本恶”,进而碰撞磨合出内圣外王、修齐治平等等社会治理、个人生存等准则。我个人更愿意把这个分野放入“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框架思考。
讲逻辑推理,唐三藏法师就在印度与九十七外道以无遮大会的形式公开辩论生死的终极哲学。什么是九十七外道?就是对“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有系统有逻辑的九十七家“学说体系”。讲逻辑推理,三哥是真有资格对“西方世界”说:坐下,别闹。
我无意贬低西方文明,但看了过去2000~3000年他们的表现,真的愿意用一句低情商的话概括一下,就是“压不住、无节制的个人欲望点燃了灵感的火花,进而以一半以上的人口为劈柴,燃烧出一段闪亮的文明”。在这个“闪亮”光环下,许许多多的西方文明分支被加载了过量、不合本身实际的亮度,比如“哲学、历史、文明”。
我不反对文明互鉴,基于事实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