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苦长嘘短叹,19世纪美国的现实就是如此
在许多人的观念里,19世纪美国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历程为“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好友S同学就是这一观念的坚定信仰者。
今年,S同学有幸得到了去美国访学的机会,而其心路与信仰却也因此浮起微澜。一开始,她的朋友圈那是满满的洋气啊:
“今天,有幸去社区参加读书会,好开心!”
“在乡间等了近一个小时校车,狂风暴雨里,我想起了瓦尔登湖的明净……”
(依稀记得,曾经和S同学一起等过校车,当时因为是梅雨季节,校车因为堵车迟到了十分钟,她就开始各种不淡定地批评了……嗯,看来出了国心态好了许多嘛。)
不过这些文艺的片段并没有持续多久。可能是接触的人和事多了吧,她的朋友圈里不再满是瓦尔登湖了,吐槽、困惑以及各种毒鸡汤纷至沓来。
种种情状,让我想起了去年的一篇热文: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唯有认真实践,方知过去的认知是否是正确的。
昨天,和S同学在网上聊了一会儿天,顺便和她分享了最近在读的霍夫施塔特的一本书,里面提到了一些美国政党政治和垄断企业家的梗:
“众议院犹如一个拍卖行”——
“培养出一朵鲜艳夺目的'美国佳人'种玫瑰也只有在初期将其周围的花苞打掉才行”——
“搞政治的也学会了工业界的处事方式”——
这些内容可是人家美国学者自己的观察哟。
然而,S同学还是开启了三连质疑模式,并搬来了那套19世纪美国工业文明与政治文明两相宜的标准思路使劲辩论。
而没辩多久,S同学也决定放弃了。由质疑三连,转入感慨三连的阶段。
诗人说:“每一回凋落,必有每一回新生。”在长嘘短叹+现实碰壁之后,不知道S同学下一组更新的状态会是啥画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