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才培养这个领域,要说有“壁垒”的话,确实存在

【本文来自《这家985要发力搞医学,省内老牌医学院校们还坐得住吗?》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大智彼岸
  • 没那么简单,医学的沉淀不是一点半点、一时半会儿就能打造出来的。

    看看清华,一直想兼并首都医科大,首医都不鸟她,最终,清华自己搞的长庚一直也立不起来。

    在看北大,以从前分出去为由,兼并了北京医科大,更名为北大医学部,结果,北大医学部首任主任韩德启各方面级别比北大书记校长高好几级,韩德启历任科协主席、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副国级。

    再说协和医学院,仅仅是个学院,连大学人家都懒得称,但是呢,那是高出诸多医学院校几个级别的存在。

    别说你中科大,就是资本无限用钱砸,二十年时间内在医学医疗界也砸不出一个水花来,想想你去的医院,哪个不是几十年历史,京东、阿里够大厂了吧,他们开在你家门口的医院你去看过病吗?顶多去去京东大药房,谁看病找京东啊!京东、阿里要想在医疗医学领域立住足,二十年以后再说吧!就那还不一定呢。

    医疗医学是存在客观上的铜墙铁壁的院墙的,互联网+各种一切都能砸开实体经济,分食实体经济的蛋糕,互联网+可以说基本上所向披靡,然而,唯独医疗医学领域,你看看所谓的互联网医疗,曾经资本的宠儿,现在都是半死不活资本避之不及。

    这个现象现在看,其实也值得总结,可能存在某种客观规律,毕竟互联网刚出来没几十年,可能有某种特质的行业是互联网真正进不去的。

    扯远了,说中科大不行也不能轻易下结论,但终归是需要考虑周全,前车之鉴,你比清华更牛吗?比京东阿里更有钱吗?比北大医学部级别更高吗?还别比协和医学院。

    还是希望中科大医学院能创出一个超级品牌来,但估计我这一代是看不到了,几十年后可能行吧!

医学人才培养这个领域(准确地说是西医系统的人才培养),要说有“壁垒”的话,确实存在,不过归结起来,就是三个关键要素:大体老师、教学(实习)医院和考证通过率。

第一个要素,在西医体系里,有个不成文的共识,就是没有亲手通过大体老师认识人体结构(也就是做过局部细节解剖)的,都不能算是真正的“人医”(算“兽医”倒是可以)。因此,即便一个学生把医学课程全部学完,只要这一项有欠缺,那在后续的职业发展上是会受到鄙视和排挤的。而大体老师“师资”的来源有着明显的“壁垒”,不是那么容易搞得定的。讲点明面上的,现在都讲究自愿捐献了,而且是“定向捐献”,然而不是每个开有医学类专业的学校都有能力做到让患者“自愿定向”到自己那里的。

第二个要素,医学本身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学科,考试成绩再高,看不出病治不好病人开个刀一刀下去不知道切中什么那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因此现在的医学人才培养,讲究教学和临床实践充分结合,并且尽可能前推学生和临床实践接触的时间。很多医科院校的学生从第一个学年开始就要利用假期到医院见习(算学分的),第三学年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后有些课就是直接在医院里上的。教学(实习)医院的医生给学生上课带教学实习,属于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没有课酬(或者不计入绩效)也得完成。由此可见教学(实习)医院对一个医科院校的重要性。以前都采用学校办附属医院的模式,但是现在医院和学校在事权财权和人员编制上都分离了,对于原来就是一家人的院校来说问题不大,有什么问题都容易解决,而对于想要白手起家办医科的院校来说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方方面面的协调处理,非常考验工作能力和水平。

第三个要素倒不算是什么大问题,对于中国学生而言最熟悉的就是考试了。不过即便是专门的医科院校,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也是有很大差别的。这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学校的专业教学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医师资格证是医学人才从业的必须基本条件,新建医学专业的院校在这方面可能缺乏对学生应考指导的经验。

总的来讲,这三个关键要素的解决虽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东西,但需要一个学校持续性地投入充足人力物力加以解决并维持,是个时间成本很大的“慢功夫”,也是“百年基业”。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