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顾一切的推娃,最终可能是一条死胡同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叁里河

作者: 星爸爸 

500

不顾一切的推娃,最终可能是一条死胡同

弑母案疑犯被捕,时隔三年之后,对吴谢宇的讨论已经盖过了案件本身。

比起残忍但简单的作案过程,舆论再次表现出对于分析动机以及背后成因的偏爱,短时间内各种惊悚的、不负责任的猜测也都被推了出来。

在对于造就弑母才子后天因素的“推理” 中,吴谢宇 “别人家孩子” 的人设和弑母凶手的冷静残酷之间的对比;受害人在旁人口中细心温柔的老师形象以及通过吴谢宇在社交网络上的蛛丝马迹中暗示出的严格、不通情理甚至暴躁母亲之间形成的巨大反差最为突出。

从结果来看,无论是哪种反差、谁存在反差,两者的相处肯定是出现了难以弥补的过错。人人网上一张发布于 2016 年,印戳则是 2013 年的吴谢宇状态截图中就包含了一个被“妈妈打到哭” 的笑话,而在知乎上某个来自于 2016 年的匿名留言就以他朋友的身份提到母亲“把好的一面留给别人,把坏的一面带回家”。

后面那则匿名留言的真实性诚然存疑,但是和人人网状态截图之间严丝合缝的关联性不难让人想象出一个对外和蔼可亲对内却是个有着 tough love 的母亲。而吴从小到大都是中国父母梦寐以求的学霸型子女,更妙的是,就连在待人接物方面也都是水准之上。如果只从表面上来看的话,这情况可以说截止到 2016 年夏天时都好得不能再好了。

有评论说,母亲极力维持一个自主独立的教师形象而对外界资助说不,并以这种标准去要求吴谢宇示人,长期压抑下导致爆发。无论真实情况如何,杀害母亲的动因是先天还是后天,吴谢宇成长中的某些问题肯定是被忽略过的。

也许这其中有普遍的青少年成长期的心理关怀缺失问题,但是吴北大学子的身份却让很多人把矛头对准学校,这有点本末倒置,假如弑母案的导火索是父母强加给子女的期望与后者性格和能力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那么北大学子的身份只能说明无论双方多么优秀,在这种矛盾前都会成为受害者。

只不过,在百分之九十的情况下,这种矛盾体现在对学业的期望上,而在弑母案中则可能是更具体的一些相处方式的矛盾。

这两者相加几乎就能够包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成因”的排行榜 top 10,尤其是涉及到人身伤害的极端事件来说。例如,刚过去几天跳桥自杀事件。

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有一份数据显示,10~19 岁自杀未遂的青少年在事发前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中,“自杀前1年对心理有影响的慢性负性事件”排行前十中与父母-子女关系不和有关的占了前五名中的三个,排名第一的就是“与父母(继父母)不和”(66.7%),第二则是“对工作或学习状况不满”(45.2%)。

排名前十的因素中,除了经济困难和生活规律发生重大变化之外,则都是与父母关系和学习有关。而在“自杀前 2 天的急性负性事件中”,排名前两位都是与父母关系有关。

从这些数据来看,在事情不可挽回的例子里,现在的中式家庭关系下,青少年承受的压力几乎只源自学业和父母关系两种源头。

不说“中国家庭关系“而说是 ”中式家庭关系“,这是因为即使离开了中国,这种现象依然存在于华人家庭中。月中的时候,西雅图附近的国王郡曾经在一个周末传出有四名青少年自杀的新闻,据称从 2019 年开始,当地已经有七名青少年自杀,其中“不乏学习好体育好拉琴好性格好”的华裔女孩。

当地媒体称事件之间没有发现任何关联,但微博网友,本地华人 ABC 果果妈却表示,“请多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吧,分数成绩大学录取和孩子的生命相比,都是浮云”。

这样的论断可能并没有详尽的数据去支撑,但是西部的湾区、东部的纽约,乃至澳洲悉尼和墨尔本之类华人移民聚集的地区,补习产业、学区房和私立学校几乎就是国内模式的完美复刻,就算生活在同一个社区里,华裔二代娃的学业压力也要比西方同龄人高出一大截。

例如,在亚裔社区里,因为亚裔家长在推娃上的积极投入,一些公立学校教学进度比招生更为严格的私立学校还要快。

如果说鸡血推娃是伴随 85 后这一代中产父母和优质教育资源在局部聚集而产生的结果,其出现时间太短还看不出对青少年的影响的话,那么从这一批年轻父母处理与长辈关系的模式中也许管窥推娃这种教育方式的负面之处,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同龄人最成功的一批,也正是“名校造就成功”的经历让一部分人有了对推娃的路径依赖,同时也继承了极其单一的评价体系— “好成绩,上名校,医生律师企业家”。

当然,这里面的负面例子九成九不会是自杀或者杀人的极端事件,最常见的可能也就是放弃学业、家庭关系恶化,甚至于生活中不断发生的一些摩擦。还是用移民北美的华人举例,毕竟这一批十来年前的第一代移民是同龄华人中经济水平和文化水平最为顶尖的人群之一。

在与父母的关系处理中,经常会看到有苦主对年轻人父母逼迫读书时的无情和强硬大吐苦水,以至于在独立之后回首看去,很多人会认为自己被“abuse”了,在谈到要与父母共同生活承担养老责任时就会表达出很大的抗拒;而在自己的子女教育上,很多人又会回到自己走过的那条道路上,虽然不如当年那么严格,却也要求孩子在各项成就上处处打卡不落下风,并且在子女不能达到期望时感叹为什么自己的苦心得不到理解。

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会发现,没有推出来的孩子即使在别人的尺度下已经是标准的好娃,但是却被家长们认为是失败的产品。国外中产家庭教育中,失败的通常意味着吸烟酗酒、辍学、吸毒甚至走上犯罪之路的青少年,而到了我们这里,成绩不够重点,上个职业技术学院就能被社会打上失败的标签,让父母脸上无光。

但正如我们曾经说过的那样,能推成家长心目中真正牛蛙的例子占不到整体的一成,大部分推娃的资源都会打了水漂,孩子之后的成就可能也只会与父母持平。也可以说,无论是在学业成绩还是为人处事方面,设立单一标准和过高要求的推娃最终都会陷入一个达不到预期的死胡同。

当然,这也是全世界中产家庭的特征之一。2013 年,美国曾有一份报告提示大学生越来越多的被抑郁所困扰,芝加哥某个私立学校的退休校长在信中就此问同僚说:“你觉得你学校的学生家长会希望他们的子女在耶鲁抑郁还是在亚利桑那州立开开心心?”

那位同事很快回信道:“我猜 75% 的家长宁愿看到孩子在耶鲁抑郁。他们会认为子女到了 20 岁就自然走出这个情绪阶段,但是没有人能回到过去再考一次耶鲁本科。”

从这点看,中产推娃不仅尽头可能是一条死胡同,也是绕不过的一堵墙。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