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要用“救命钱”最后一招是卖房,如果房地产变成一潭死水,那“救命钱”怎么来?
【本文来自《赵燕菁:房地产供求关系发生重大转变,政策如何跟进?》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看了许多网友对赵教授理论的负面评价,我很理解他们的心情,俗话说屁股决定讲话的立场。那些对赵教授理论作负面评价的网友,大部分都是普通老百姓,属于我国社会中处于中下层经济地位的人们。他们主要担心,如果贯彻了赵教授的房地产理论,就有可能把房价炒高,他们无论是没有房去买房,或者改善居住条件(卖旧房,买新房),都会面临要多出钱的现实。这是一种很普遍的想法,有了这样的想法,就会人心底里厌恶赵教授的房地产理论,大部分人就会从自己平时接触到的各种社会舆论中选取符合自己基本想法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
我认为,他们的想法,很客观;但是,只是从想便宜点买房的角度出发的,只是我们在全面看待房地产的社会影响时的各种视角之一,还至少有两个视角没有看到。
视角之一,赵教授的房地产理论的核心,是把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巨大的房地产存量,当作一种巨大的资产,要盘活这些资产,使它们流动起来,或者具有很好的流动性;这样巨大的资产具有了很好的流动性,就能解决我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资本不足的问题,使我国的经济活起来,就能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成就,降低失业率,增加就业人员的收入。这是从宏观经济的视角来看的,需要对经济规律有一定的理解;特别是不会立即就能明确地推理出普通劳动者的收入会提高(这是普通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并且,疑问倒是很容易提,人们会说用这种理论处理房地产怎么就会增加资产的流动性、从而解决发展经济过程中资本不足的问题呢?怎么能确实地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呢?其中第一个问题,是对宏观经济规律的理解问题,这是经济学术界要讨论的问题,本文就不细说了。
视角之二,实际上与回答上面的第二个问题有关。这是我在看电视剧《一路朝阳》的过程中悟到的。该电视剧中,有个有点小房产的北漂,生活中遇上缺钱的难事了,怎么办?她就把小房产卖了,用一部分卖房的钱解决生活中的难事,自己改为租房居住。由此我想到,在改革开放前,我国绝大部分普通老百姓个人拥有的钱是很少的,哪个人拥有1万元存款,就会被称为令人羡慕的“万元户”。而在现在,我国大部分城市居民,遇到需要用大钱的急事,无奈之下的最后一招,往往是卖房。如果房地产市场变成一潭死水,没有了买卖,拥有的房产无法变成现钱,或者如某些人所希望的那样房产变得只能用比原来便宜得多的价格卖出,普通老百姓急于用大钱的时候怎么办?
另外,房产,只是众多财产中的一种。下面举个例子说明房产对于普通老百姓的重要性。一个大老板,原来拥有1000万现金,1000万房产。一个小老百姓,拥有10万现金,80万房产(这是许多在一、二线城市中老百姓的常态)。他们的资产比是20(倍)。如果房产价格跌90%,他们的资产比就扩大为61(倍)。
现在我国绝大部分有点资产的在经济上处于中下层的老百姓,占其财产大头的是房产。可以说,正是由于我国政府通过政策的调整,让大部分城市居民有了自己的住房,并让这些房产处于相对合理的价位,才使他们成为有几十万以上财产的人们。因此,我们作为在经济上处于中下层的人们,从保护自己的利益出发,也应该赞成把房地产市场搞活的基本理论。至于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7月24日中央政治局的会议报道中已经提出了一系列的处理办法,我们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说出我们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