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爱的女神,永不塌房!

作者 | 虫二

来源 | 视觉志

在福建的派出所里,有一间「妈祖评理室」。

500

500

现在这年头,调解纠纷都需要请神仙来坐镇了吗?

看到地址在福建,又觉得一切合理。

从不在妈祖面前撒谎,是福建人最后的底线。

500

500

网络上流传着无数有关“妈祖在福建人心中地位”的梗。

其中传播最广的,要数“福建人全球免签”

500

出门旅游不需要签证中心的手续,只要妈祖同意,父母同意,当天就启程,福建人第二天一定能抵达任何想去的地方。

不难从网友的笑谈中,看出妈祖的地位之高、能量之大。

曾经就有网友晒出,在飞机上偶遇妈祖。

500

500

      图源:七环视频   

妈祖自己独占一个座位,面前还摆满了瓜果供奉。

这并不魔幻,也不是偶然的特例。

如果想在异地供奉妈祖,不仅需要通过仪式来请她“出山”,还要提前给妈祖定好交通。

以至于妈祖的飞行里程累加起来,远比任何一个经常出差的大老板还要多得多。

甚至,还有人会为了妈祖,毫不吝啬地包下整个头等舱。

500

500

至于妈祖是如何买票的?

或许接到“我想给神仙买个座位”的电话预约时,各大航司会觉得是乘客不怀好意的低劣玩笑。

但对于厦门航空来说,这却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儿了。                                                                     

毕竟,妈祖可以做到实名制购票,她有属于自己的名字和身份证号码:

林默,35032109600323——由福建莆田的身份证区位码和妈祖的诞辰日构成。

或许有些令人发笑,但这是人们对于妈祖实打实的敬意。

500

500

在历史上,妈祖林默是真实存在的。

林默出生于北宋年间,福建莆田的一个小渔村。

自降生至满月间,没有一声啼哭,她也因此得名为“默”。

相传林默虽沉默寡言,但天赋异禀。年少时就能过目成诵,长大后更是精研医理,行善济世。

然而一次意外,让这个年仅28岁的善良女人与世长辞。

林默在搭救出海的遇险船只时,不幸被桅杆砸中而亡。

当地渔民为了纪念她大修祠堂,日日夜夜供香祈福。

500

500

      图源:湄洲妈祖祖庙  

随着历史的推进,林默的事迹被口口相传。

可似乎人们偏爱给这些传奇人物,附撰上与生俱来的奇幻色彩。

有史书记载,“湄洲神女林氏,生而灵异,能言人休咎。死,庙食焉。”

于是林默就这样从一个勇敢善良的渔家女,变成了能预测他人祸福,守护一方的妈祖神女。

500

500

      图源:湄洲妈祖祖庙   

在莆田,流传着一句“沉七州,浮莆田”的民间古谚。

说莆田本是从大海中浮上来的小城,水淹为沉,水退为浮。

一切生死,都系大海的馈赠。

而对于那里靠海吃海的人们来说,海与海女都有着天生不可名状的崇敬。

就连郑和,下西洋时每抵达一处码头,就会新建寺庙祭拜妈祖。

500

500

在那尚没有技术手段的古代,出海远航无异于一场以性命相筹的豪赌。

可在勇气之外,人们往往真的需要向虚瞑之中寄托一份虔诚的祈盼。

于是慢慢地,祭拜妈祖就成了渔民们千百年流传下的规矩。

祭拜过妈祖,就会避祸纳福。

但如果还是不幸遇上海难,只要心中存着赤诚呼唤妈祖,便定能化险为夷。

不过,要记得喊妈祖的小名“默娘”,如果喊了“天后”“海女”,她会觉得太过正式,而梳洗打扮一番再前来相助。

500

      图源:微博博主    

在这些代代相传的民间故事里,藏着人们对妈祖最为诚挚的信仰。

到了今天,妈祖已经成了一种精神的图腾。

哪怕人们不再出海,还是会同她诉说心中的念与盼。


500

要想从人群中分辨福建人,很简单:

看轿车挂饰,有上供的Q版小神仙,一定是福建人:

500

      图源:小红书网友   

看手机壳,在壳子里面放符咒的,一定是福建人:

500

看下意识的手势,双掌合并做“拜拜状”的,一定是福建人:

500

500

在福建,“拜拜文化”已经渗透到了他们生活的每一寸 。

疫情期间,全员核酸点一般不是设在公园就是广场。

而到了福建,画风却是x庙、x宫、x堂、x祖、x宗祠。

500

千神之城,名不虚传。

曾经还有网友戏称,就算是到了摩尔庄园,福建人都会给装扮满贡品。

500

这不是夸张,福建人对于供奉祭拜有一种雷打不动的信念。

今年正月初一,福建省某市教育局发布了开学日为正月初九的通知。

可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诞辰,也是人们“拜天公”的日子。

大人们要赶在“天公生”这一天完成祭拜,根本无法照顾孩子。

收到通知的家长们意见非常大,请愿的说明递上去了一茬又一茬。

看到家长们的反映如此激烈,教育局当晚就宣布了延迟开学的决定。

500

可如果对于福建人的印象只是停留在节假日的祭拜,那就大错特错了。

他们可以随时、随地、无实物祭拜,主打一个心诚则灵。

“机舱出问题了,得多拜拜”

——于是船员们就在机舱前,摆上烛台贡品。

500

“孩子要高考了,得多拜拜。”

——于是家长们记下孩子的准考证号,沐浴斋戒后走进寺庙。

500

“拿了奥斯卡小金人,也得多拜拜。”

——于是福建人杨紫琼带着小金人,回到厦门老家祭祖。

500

就连过年看电影,都不忘带上各大神仙们一起。

要知道,今年的春节档,可谓是一票难求。

但在福建的影院里,有网友拍到前两排几乎坐满了神仙。

据说,选什么电影来看,都是提前通过问杯来请神仙做决定的。

500

500

看到这,不免会为这些“有趣”的行为发笑。

但我更震撼于信众们所表达出的那种澎湃而纯粹的情感。


500

福建迷信吗?迷信。

但传奇剥离掉光晕,便平凡如这人世万物。

在福建,那些高台之上被万人供奉的神明,其实大多都只是普通人。

1949年9月,国民党的战机突袭西沙湾。

那个时候正逢渔镇集市,来不及疏散人群又恐百姓被误伤。

在西沙湾集结准备参加金门战役的人民解放军,举起枪就往天上射击,试图转移敌机的注意。

500

500

      图注:金门战役渡海作战   

然而惊雷般的枪响,让年仅5岁的曾阿兴受到了惊吓,女孩在沙滩上无目的地乱跑。

眼瞅着一枚敌机投放地炸弹要袭击到女孩,就在炸弹落地爆炸的一瞬间,5名解放军战士一起扑向女孩。

用凡人之血肉,抵挡住炸裂飞流的弹片。

那一场敌机轰炸,没有一个百姓受伤,却牺牲了24名军人。

那天下午,百姓们一捧土一捧沙地将烈火们埋葬。

第二天,烈士墓旁,立起了一座10平方米的小屋。

那是摆放烈士灵位的地方,也是百姓们的祭拜之所。

500

500

      图注:曾恨为解放军战士守庙  

后来,女孩改名为“曾恨”,她要永远记住敌人给的痛,也要永远记住解放军战士的恩。

她省吃俭用把钱省下来,向政府申请了一块地皮,带领当地的百姓一同筹集到了几十万地善款,她要建一座解放军烈士庙。

后来,他们又把在西沙湾牺牲的另外三名解放军战士请了进来,搭建成了「解放军廿七君庙」

500

500

来越多的民众,从四面八方赶来凭吊奉香

香火繁盛,供果飘香。

像这样为普通人而建的寺庙,在福建实在不少。

500

500

      图源:福建本地君   

早在明清时期,沿海地区动荡未定,福建的一个小渔村5年遭到了倭寇9次来犯。

不仅烧杀抢掠,更是惨无人道地大肆屠村。

莆田人林龙江为了给无辜丧生的村民安葬散尽了家财,变卖掉全部田产只为广施粥点,救济更多的难民。

后人为了纪念林龙江的善行,为他建了一座林江寺。

无论是林龙江,还是解放军战士,他们本不是什么神通广大的神仙,但人们就是愿意去纪念他们的庙宇祭拜。

500

500

为国为民的英雄,理应受到万民朝拜。

这就是福建,人们未必相信鬼神之说,但一定信人间正道。

或许,这才是供奉神明的真正意义吧。

担得起万民期许、香火绵延的,未必背负着什么奇幻的传说,只是普通人做了伟大的事。

他便是英雄,他们便值得歌咏。

然而亲手为他们建庙,无数虔诚的信客,又何尝不值得一句敬重呢?

春风秋雨不误,一代又一代传承。

所以别再说福建人,只会瞎迷信了。

廊柱分立,才撑得起庙宇。

人也总该信点什么,才会获得更大的支撑。

500

500

监制:视觉志

编辑:虫二

微博:视觉志

点击「视觉志」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