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懂事开始,父亲的工资条,每个月都会扔桌上。到我大学毕业,还是那么几十块钱
【本文来自《苏联生产力巅峰的80年代末,和当今中国的对比》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森林学徒96
- 您是上帝吗?
国家统计数据,根本不支持你的论调!
现实生活就是这样,现在50---80岁健在的人多的是,只要在企业里面工作过的,都经历过。
相信你周围,这类人,应该大有人在。抬杠没有用的,我们的父辈就是这样熬过来的。从我懂事开始,他的工资条,每个月都会扔桌上。到我大学毕业,还是那么几十块钱,没有一点变化。一直到80年代末,价格闯关,工资、物价开始上涨。还有一点,统计局的采样是失真的。很多人都不知道,统计局对居民生活,过去是有定点采样的。我有一个老同事,他的家庭,就是统计局的采样点。他必须按统计局的要求,每个月的收入支出,一点一滴一分钱的都要记账。统计局每个月付5元钱劳务费给他。那么,为什么要在他家定点?因为那时他夫妻都在国营食品公司,虽然工资不算高,却几乎所有的食品他们家都可以买得到。所以统计局就把他们家当成居民的代表。实际上,他们家只能够代表少数能够走后门的家庭。而食品公司下面有,屠宰场、糕点厂、糖果厂、卤味店等等,他们本公司职工可以买到出厂价的食品,大部分人是买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