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长安三万里电影里面洛阳方面提问的答疑
这是一个用野史段子,给文艺作品找茬的魔幻操作……《长安三万里》本来就是个文艺作品,你指责文艺作品不尊重历史,我就当你没看过《三国演义》。但是你竟然用野史段子或者民间传说当证据,这就过分了吧?要不然,大家就都抠历史细节,要不然,大家就都用平常心好好看电影。你用野史段子给电影挑刺,这是个什么套路?不符合野史段子就是不尊重历史?洛阳好歹也是个历史文化名城,应该不需要通过造谣或者有争议的话题来蹭热度吧? 1、杜甫自称为“京兆杜甫”有没有问题?答:完全没有问题。杜甫在作品里经常自称为“京兆杜甫”,知乎上已经提供了很多证据,就不再多说了。白居易对杜甫的称呼也是“京兆杜子美,犹得一拾遗”。2 、杜甫和李白在洛阳初次相遇过吗?答:完全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再说一遍,所谓的“杜甫和李白在洛阳初次相遇”完全没有任何史料记载。有任何人能找出这种史料的,都可以马上发一篇学术文章。李白和杜甫同游梁宋、齐鲁,这是有史料记载的。但是相关史料中完全没有出现过洛阳。凡是说李杜在洛阳相遇“有明确的历史记载”,可以直接认定为造谣。我确信他拿不出一丁点史料证据,因为整个学术界到现在都找不到李杜在洛阳相遇的证据。有洛阳网友提到闻一多持这种说法,这话是没错,但是闻一多在原文中没有提供任何证据,谁也不知道他为什么会有这种观点。比如下图是著名洛阳网友 @Jin 提供的闻一多原文,但是他只敢放个图片,然后随便画两条线,假装自己有证据的样子,根本不敢多解释。因为原文中啥证据也没提供啊……闻一多就说了个“是年夏初遇李白于东都”,但他是怎么知道这两个人初遇在东都的呢?闻一多根本没解释啊……谁能从下面这张闻一多的原文中,找出闻一多说李杜在洛阳初次相遇的证据,或者史料来源是什么?3、杜甫在岐王宅见到李龟年是在洛阳吗?答:完全没有任何根据,也完全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学术界甚至连《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的作者是不是杜甫都一直有广泛争议。年龄也完全对不上,开元十年唐玄宗就禁止岐王与外界交往,这个时候杜甫才刚10岁。凡是说杜甫“在岐王宅观看表演这件事发生在洛阳的尚善坊”,可以直接认定为造谣。我确信他拿不出一丁点史料证据,因为整个学术界到现在都找不到这件事发生在洛阳的证据。4、“一日三绝”这个历史事实是在洛阳吗?答:这话说的也不对,“一日三绝”是个文学故事,并不是历史事实。你说《长安三万里》改编了“一日三绝”这个文学故事,那没有问题。但你说《长安三万里》在“一日三绝”上不尊重历史事实,那就是胡扯了。编出来的文学故事怎么能叫历史事实呢?“一日三绝”这个故事出自《唐朝名画录》,在正规史书中没有任何记载。《唐朝名画录》写“一日三绝”是为了夸吴道子的画,在写“一日三绝”的同一段中,还写吴道子画的龙“鳞甲飞动,每天欲雨,即生烟雾”。吴道子画的龙会动,快下雨的时候还会有烟雾,这些文字究竟是历史事实还是文学创作,真实性大家自己评判。这就好像谁改编了“桃园三结义”,结果你说他不尊重历史事实一样搞笑,“桃园三结义”是历史事实吗?正规史书中的唐代“三绝”,和《唐朝名画录》中的“一日三绝”并不一样。《新唐书·文艺传》记载 :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也就是说真正的唐代历史中的“三绝”,是李白、裴旻和张旭。这是唐朝皇帝诏书认定的,而且是《新唐书》这种正规史料,可信度还是很高的。发现了没有?恰好没有《唐朝名画录》“一日三绝”的主人公吴道子。因此基本可以确定,“一日三绝”这个故事,是《唐朝名画录》为了突出吴道子,在真正的李白、裴旻和张旭“三绝”基础上,进行了改编后的文学创作,把李白换成了吴道子,然后创作出了“一日三绝”这个文学故事。也就是说,如果按洛阳网友的标准来看,那“一日三绝”这个故事本身就是一个不尊重历史事实的文学改编……5、岐王向玉真公主举荐王维,和洛阳有关系吗?答:如果按洛阳网友的标准,那这件事是明确记载发生在长安的。岐王在宅第设宴招待玉真公主,借机推荐王维,这件事出自《集异记》,原文如下:王维右丞,年未弱冠,文章得名。性娴音律,妙能琵琶,游历诸贵之间,尤为岐王之所眷重。时进士张九皋,声称籍甚。客有出入于公主之门者,为其致公主邑司牒京兆试官,令以九皋为解头。维方将应举,具其事言于岐王,求庇借。岐王曰:“贵主之强,不可力争,吾为子画焉。子之旧诗清越者,可录十篇。琵琶之新声怨切者,可度一曲。后五日当诣此。” 维即依命,如期而至。岐王谓曰:“子以文士,请谒贵主,何门可见哉?子能如吾之教乎?”维曰:“谨奉命。”岐王则出锦绣衣服,鲜华奇异,遣维衣之,仍令赍琵琶,同至公主之第。岐王入曰:“承贵主出内,故携酒乐奉宴。”即令张筵。诸伶旅进。“号《郁轮袍》。”公主大奇之。岐王曰:“此生非止音律,至于词学,无出其右。”公主尤异之,则曰:“子有所为文乎?”维即出献怀中诗卷。公主览读惊骇,曰:“皆我素所诵习者。常谓古人佳作,乃子之为乎?”因令更衣,升之客右。维风流蕴藉,语言谐戏,大为诸贵之所钦瞩。岐王因曰:“若使京兆今年得此生为解头,诚为国华矣。”公主乃曰:“何不遣其应举?”岐王曰:“此生不得首荐,义不就试。然已承贵主论托张九皋矣。”公主笑曰:“何预儿事,本为他人所托。”顾谓维曰:“子诚取解,当为子力。”维起谦谢。公主则召试官至第,遣宫婢传教。维遂作解头,而一举登第矣。大致内容就是玉真公主本来给长安的主考官打了招呼,考试时让张九皋当解元,岐王一顿操作,玉真公主觉得王维棒棒哒,就把主考官叫到公主宅第来,又是一顿操作,然后王维就当了解元。注意,这个在长安的“京兆试官”是可以分分钟叫到公主宅第来的,你说这件事发生在哪儿?这不是很明确就在长安吗?所以岐王、玉真公主和王维的故事,按《集异记》的记载,是明确发生在长安的。和“一日三绝”发生在洛阳是同等可信度。如果你坚持认为“一日三绝”发生在洛阳,那你也就应该认同岐王、玉真公主和王维的事发生在长安。如果你觉得《集异记》是野史不可信,那记载“一日三绝”的《唐朝名画录》也同样是野史,也不可信。只是《长安三万里》在这儿加了个杜甫在长安的镜头,这个事情没法说对错,杜甫他爸在长安当官,他们家在长安也有产业,谁也不敢说杜甫小时候就肯定没去过长安。结论:1、《长安三万里》是文艺作品,文艺作品有改编的权利和自由,不应该按纪录片的标准去挑刺找茬。2、如果真的要以“尊重历史事实”为理由来挑刺找茬,那首先请找茬的人尊重历史事实,用学术态度来挑刺,不要用野史段子对文艺作品找茬。3、《江南逢李龟年》作为一首名作,普遍的社会认知仍然是杜甫作品,这是学术观点和民间习俗的差异,并不需要强行纠正。就像端午节并不是纪念屈原,李白和杜甫也没有在洛阳初次相遇,孔子也没有到洛阳向老子问礼一样,用错误的民间传说进行旅游宣传并没有问题,不一定非要用学术观点去较真。我写这篇文章,只是因为洛阳网友非要用搞学术的方式,去和一部电影艺术作品较真,那我就也用学术标准要求一下洛阳网友,不让洛阳网友搞双标而已……子知行厚社日两篇里,杜甫说了“今日江南老,他时渭北童。”杜甫这么早熟的人,按理说对童的定义应该更年轻吧?如果杜甫没有老糊涂,那他童年时候应该去过长安。 以上摘自知乎高赞大主 阿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