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要到了,一百千年的“前世青年”是什么形象?
民国时期的老照片,相信大家都看了不少。但这些照片给我们看的,是一个个个体的形象。而对于一个群体来说,他们的面目仍然模糊。今天,我们试着用消费数据,为他们勾勒出一个大致的形象。
首先,我整理了八份一百年以前的消费支出调查,列举如下:
表格 1:各地区人口消费支出结构 1920—1930

来源:北京近郊和安徽休宁的数据来自英文期刊《中国经济月刊》的2卷5号,页22,1925年2月;四川嘉陵江数据来自日文期刊《支那研究》,14号,页152-154,1927年7月;其他数字来自上海市政府社会局,《上海市工人生活程度》,页18,1934年。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百年前,人们的消费支出中,有一半以上是要花在吃饭上的,北京人力车夫,安徽休宁农民的食品支出占比甚至高达68%。食品支出占总支出比重被称之为恩格尔系数,而超过50%甚至接近70%的恩格尔系数,非常之高。当今也只有肯尼亚、尼日利亚等国家的恩格尔系数超过了50%。2017年,我国的恩格尔系数只有29.3%。
一百年前的人们将一半以上的支出花在了食品上,那他们都吃了一些什么呢?农民一般来说是吃不上米面的。以北京的农民为例,主食如下:
表格 2:北京清华园左近七村农民粮食之种类 1924—1925

来源:清华学报3卷1期,1926年6月。转引自王清等编:第一次中国劳动年鉴,第1编3章,页464,1928年
北京的农村如此,全国的农村也好不到哪里去,大部分农民,是没办法吃自己种的东西的,而且常常有收不抵支的风险。
在城市,居民的生活要好一些,但也好不到哪里去。以上海为例,我们可以画出下表:
表格 3:上海工人平均每人每天食品消费量 1920-1930

来源:整理自《上海市工人生活程度》,页26-29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上海工人每天吃的稻米和豆制品占全部食物的70%。传说中的「解放前上海贫民只能吃大闸蟹」并不存在,事实上根据《上海市工人生活程度》对305户普通工人的调查,每人每年能吃到的新鲜螃蟹和咸蟹加起来仅有179克——差不多每人每年吃一只。如果只算新鲜螃蟹的话,每人就只剩半只了。
六成的支出花在食品和居住上以后,剩下的消费主要是衣着、燃料和其他杂项消费。
表格 4:上海市工人平均每年购置衣物、燃料和其他杂项数量

来源:整理自《上海市工人生活程度》,页66-74
从上表可以看到,一百年前,人们的成品衣物消费非常少,主要是通过购买布料做成衣服。就连最简单的短衫单裤,购买数量都少得可怜,人们平均3年买一双男鞋,平均12年才会去买一件衣服,一双女鞋,而到了现在一不高兴就买买买的女鞋,也要12年才会买一双,大部分人购买的都是草鞋。
虽然在吃穿方面很简朴,但人们却同时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在香烟和黄酒上。平均每人每年要抽70盒香烟,喝18斤酒!在被调查的305户人家中,抽烟、喝酒、饮茶的人家全部超过90%。
在卫生用品方面,人们主要购买肥皂,每个人平均每年要消费15块肥皂。同时,每人每年在化妆品上的花费,大概是肥皂花费的两倍,香烟花费的一半。
考虑到对工人的调查也以青年人为主——305个被调查对象中,户主的年龄在15-40岁之间的占比为73%——我们可以将上述调查等同于一个面向青年人的调查。那么综合以上几个表格,一百年前,一个居住在上海的城市青年人的消费形象应该是这样的:
他手头拮据,每餐仅有米面豆类,少见鱼肉虾蟹。身着粗布自制短衣,脚穿草鞋——有可能穿着袜子。毕竟一年买一双。每三星期消耗一块肥皂使他看起来还算清爽干净,但是十二年才买的一次衣服却显得破旧不堪。一口黄牙暴露了他烟不离手的习惯。平时必饮茶,饭点每每要喝上一杯酒,用咖啡因、尼古丁和酒精的摄入来保持精神的愉悦。
所以,如果真的有前世青年的话,我觉得有一个形象会比较合适,他拥有如下特征:
烟(一年70盒烟):
舂了一天米,吃过晚饭,便坐在厨房里吸旱烟……
他这时确也有些忐忑了,慌张的将烟管插在裤带上。
酒(一年11斤酒):
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
等等妙法克服怨敌之后,便愉快的跑到酒店里喝几碗酒
茶(一年7两茶叶):
这晚上,管祠的老头子也意外的和气,请他喝茶
衣(12年买一件衣服):
第一倒是肚子饿。棉被,毡帽,布衫,早已没有了,其次就卖了棉袄。
脱下破夹袄来,翻检了一回,不知道因为新洗呢还是因为粗心,许多工夫,只捉到三四个(虱子)
食(一年吃13斤萝卜):
待三个萝卜吃完时,他已经打定了进城的主意了。
他就是……

是的,如果真的能转世到一百年前重生,
然后没有到农村,而是有幸到了上海,
然后又有幸长成青年,
那么平均概率上,就是阿Q这个形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