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蒋介石寄予厚望的大西南决战,最后几乎成为一场闹剧!
作者:斌哥 / 编辑:冷小军
投稿,转载与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potereio
1949年4月21日解放军一举突破国民党军长江防线,可以说到这时解放战争的胜负已经没有悬念。但蒋介石居然以为可凭借西南地区的崇山峻岭挡住解放军的前进,以实现其待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反攻的美梦。
人民解放军的快速行动和国民党军内部的分崩瓦解,使得大西南战役成为了解放战争中,我军战果最大而代价最小的一场大型战役。
蒋力保西南,我军声北击东
▼
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主力部队,除胡宗南集团外被全歼。到渡江战役发起时,蒋介石手里的牌只剩下守卫上海的汤恩伯集团,负责掩护将黄金转运台湾。华中一线的白崇禧集团,妄图抵挡解放军进入两广。
在武汉和上海都被解放后,1949年8月29日蒋介石又在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拒共于川境之外,以陇南、陕南为决战的地带;全力固守西南,使之成为“复兴”基地。到这时在川东的宋希濂集团和西南的大小军阀加南撤的胡宗南集团,共大小十个兵团近70万正规军和20万地方武装,成为蒋介石守卫大西南的最后本钱。
宋希濂
和盲目乐观的蒋介石不同,宋希濂和胡宗南从一开始就认为白崇禧靠不住,西南的军阀更靠不住。所以他们向蒋介石谏言,应该把中央军主力撤到滇缅边境,以便能够就近接收美援再伺机反攻。蒋介石断然拒绝,二人也只能机械地执行蒋介石的作战计划。
对于蒋介石妄图节节抗击我军南下的企图,毛主席领导的中央军委制定了相应作战计划。先命令贺龙指挥第一野战军18兵团对胡宗南部发动佯攻,并故意让刘、邓第二野战军司令部做出要从川北南下的假象。而第二野战军的陈赓第4兵团,协同第四野战军快速完成两广战役,从而实现对守卫西南的敌人大迂回、大包抄。
刘伯承和邓小平
解放贵州,打开川东大门
▼
到1949年10月底我军胜利完成广东战役,将白崇禧集团陈兵赶到了海南岛上。于是之前一直隐蔽行动的第二野战军陈锡联第3兵团和杨勇第5兵团终于接到中央军委命令,开始向四川东部和贵州进军。
11月1日开始,我军北路以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和第四野战军第47军为左集团,第四野战军第50军、42军及湖北军区部队所组成的右集团,围歼宋希濂集团。
我军迅速突破宋希濂集团的两翼深入到秀山、酉阳一线,宋希濂集团急忙西撤试图依托乌江进行顽抗。11月16日我军左集团解放了彭水,19日我军右集团将宋希濂第14兵团大部围歼于咸丰东北地区。
纪念馆里的二野进军地图
几乎和川东攻势同一时间,10月22日解放军南路以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16、17、18军及第3兵团第10军挺进贵州。战前蒋介石派亲信主黔,任命谷正伦为贵州省主席兼全省保安司令,何绍周为第六编练司令兼49军军长,刘伯龙为89军军长。
11月3日我16军率先发起进攻,至8日进占了黔东重镇镇远;谷正伦赶紧命令49军一定要利用天险鹅翅膀固守。我16军前锋8日进至鹅翅膀,在当地群众帮助下当天就迂回攻击成功。
12日黎明前卫138团缴获敌一批汽车,遂改乘汽车向贵阳猛进,俘敌49军副军长陈翠秋。谷正伦等高官在13日弃城而逃,14日23时我军解放贵阳。随即我军继续向黔西进军,至12月初又相继解放了黔北广大地区。
残敌退入黔西南地区,军心浮动已成一盘散沙。11月21日刘、邓首长发出了《向西南伪军政人员提出四项忠告》的电文,同日新任89军军长张涛在普安起义。12月10日19兵团副司令官王伯勋,49军军长王景渊及黔西南绥靖司令谭本良,黔西北司令刘鹤鸣等联合起义。贵州省代主席何朝宗也宣布自12月10日起起义。
云南起义爆发,彻底断了国军南逃美梦
▼
当解放军快速解放贵州的时候,蒋介石才意识到国军有被切断后路的危险。而这时接替龙云做云南王的卢汉,早就和蒋同床异梦。滇军虽然在抗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却一直受到蒋介石的排挤。内战爆发之后其主力60军转战东北战场,最后在长春被迫起义;更是让卢汉等人对蒋介石集团失望到了极点。
为了稳住卢汉,蒋介石一面对其封官许愿,支持卢汉把保安部队扩军成新编的第74军和第93军。另一面派西南军政长官张群坐镇昆明来监视卢汉,同时还妄图刺杀在香港的龙云。
云南王卢汉
然而任何阴谋诡计都无法忤逆历史的大潮。1949年12月9日在我地下党人员的支持下,卢汉突然扣押了在云南昆明的张群、余程万、李弥、沈醉等军政长官,公开宣布云南起义。
可惜的是,由于卢汉起义前没有和解放军进行充分沟通,远在贵州清剿残敌的二野主力鞭长莫及。虽然云南大部分军政机构拥护起义,却未能争取到国军主力第8军和第26军。
在蒋介石命令下,从16日开始,国军飞机轰炸昆明,同时第8军和第26军发动进攻。卢汉一面组织抵抗,一面释放了张群、余程万和李弥。到21日听闻解放军开始入滇,第8军和第26军才从昆明撤往云南南部。昆明保卫战的胜利,使四川的国军彻底没了南逃的通道。
国军起义
兵败如山倒,国军成都决战沦为闹剧
▼
昆明起义之后,蒋介石才突然意识到,国军事实上已经陷入了解放军一个巨大的包围圈。但他还是要做困兽之斗,一面强令胡宗南集团南撤入川,一面令第20、第15兵团掩护其侧翼。
我二野第5兵团主力和第10军迅速经黔西北向泸州、宜宾前进,第3兵团和第47军等部立即强渡乌江,将国军第20、第15兵团大部歼灭。29日蒋介石逃往成都,30日我军解放重庆。接下来我军从南北两路展开追击,到1949年12月8日已经解放川南大部分城市。
到了这个时候,早就有异心的杂牌军将领可不愿意当炮灰。12月9日国民党西康省主席刘文辉,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邓锡侯和潘文华,在彭县通电所部第24军,第95军,第235师;分别在雅安,成都南部就地起义。
12月10日蒋介石等人逃往台湾,宋希濂率残部西逃,只留下胡宗南“主持大局”。11日我二野第3、第5兵团分别由川东、川南西进,一野第18兵团则追击南下,将数十万敌军包围。
连战连败使其余国军将领都开始寻求出路。任何有点儿军事头脑的人都会明白,一旦解放军突破了四川周围的崇山峻岭,在平原地区负隅顽抗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于是12月11日国军第72军在军长兼第22兵团司令官郭汝瑰同志率领下,在宜宾宣布起义。12日范绍增率国防部挺进军,在大竹、渠县等地起义。
投降的国军
22日胡宗南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分路向西昌方向突围,他自己最后丢下部队飞往海南岛。同日川陕甘边区绥署代主任喻孟群,在什邡、广汉间起义;西南第1路游击总司令于缔绪,在成都起义。
24日第15兵团司令官罗广文和第20兵团司令官陈克非,在郫县起义。25日第7兵团司令官裴昌会,在德阳起义。第18兵团司令官李振,在成都起义。26日第127军军长赵子立,在巴中起义。第3兵团司令官朱鼎卿和第20军军长杨汉烈,在金堂起义。
第16兵团在摆脱司令官孙元良调动后,在什邡宣布起义。宪兵司令部司令吴天鹤,率宪兵司令部在成都起义。27日国民党军第5兵团司令官李文,在新津顽抗失败后率5万余人投诚。
到了12月27日大西南战役结束,国军10个兵团部、49个军部、133个师共计93万人被消灭。尤其夸张的是其正规军70万余人仅被毙伤8830人,起义却有40万人,其余全部投降或被俘;而解放军仅仅伤亡3000多人。
国军拼凑的10个兵团,最后仅第14兵团顽抗到底覆灭于大渡河畔,其余选择了起义或投诚;众多前国军军政要员在一夜之间就彻底改换了门庭。如果只看双方的交换比,这么一场大战役简直就是一场闹剧。大西南战役充分说明了人民解放军最终消灭国民党反动派,靠的即是军事上胜利,更是政治上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