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城防卫与明朝灭亡

中国历代政权出于王朝安全考虑,都十分重视都城的安全防卫。如在建都之前,一再论证,权衡利弊,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都城的安全。因为都城的安全对于一个王朝来讲悠关存亡,不可不慎重之。然而,就算建都前考虑的再周到细致,过一个时期由于内外情况的发展变化,都城的安全形势也随之出现新问题,当政者必须时时备有应对之策,调整防卫目标和政策,方可保安全无虞。在都城安全防卫方面,明王朝留给后人的教训十分深刻,在今天对国家安全仍然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理应汲取。

最典型的是北宋都城开封。开封是一个四面开阔无法防守的城市,宋太祖赵匡胤

对此耿耿于怀,几次动议要迁都洛阳,但由于其居心叵测的兄弟即后来的宋太宗的反对而作罢。所以,北宋一至受到辽国的打压侵袭,受尽了窝囊气,北宋的国力衰弱与都城四面受攻的被动地位有着极大的关系。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南京为都城,不过是个权宜之计。虽然当时的南京是明朝建都最理想的选择,比如地处江南富庶之地,经济发达,供给容易;加上该地区是朱元璋经营多年的后方基地,如离开前往他处,随他起事的众多江淮子弟都不愿意;还有南京所谓的虎距龙盘的地理形势,便于防卫,适合建都。(这一点,在历史上证明是极不靠谱的,因为在南京建都的王朝无一例外全是短命王朝。)实际上朱元璋对建都何处是颇为踌躇的,曾考虑过历代建都之地如西安、洛阳、开封以及北平等地,最后还是决定在南京建都。洪武十一年下诏改南京为京师,正式定都南京。(《明史·地理志一》)

虽然建都之事尘埃落定,但由于南京远离北方,当时北元势力还没有完全消灭,对明朝北疆防卫带来严重威胁,在此情况之下,朱元璋一度考虑迁都西安或洛阳,并于洪武24年派皇太子巡视西北,太子回来后献陕西地图,并提出意见。殊料太子朱标于次年病死,朱元璋遭受重大打击,迁都之事从此束之高阁无人提起。(《明史·卷一百一十五兴宗孝康皇帝传》)

朱元璋迁都是为了明王朝的安全问题,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传位给皇太孙朱允炆仅仅四年多,号称虎距龙盘、金城汤池的首都南京却出了问题。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在和建文帝的军队多次交战后,虽然胜多负少,然而朝廷方面还是占有全面的优势。正当朱棣束手无策、一筹莫展之际,建文四年,一些宦官秘密向燕军报告宫中情况,并约为内应引燕王直捣南京。按理来讲,建文朝廷已和燕王朱棣处于战争状态,应该加强首都安全防卫,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确保首都不出问题。然而,书生气十足的建文帝并不晓得其中厉害,他手下重用的几个大臣也只会讲经论道,哪里知道什么打仗的道理。根本没有想到燕军会突袭过来,于是,连最重要的都城防卫都视同儿戏,长江防线几无重兵,南京城防更是形成虚设,更为要命的是建文帝撤藩引起的这场战争,使每一个藩王自动成为朝廷对头,天真犯傻的建文帝竟然糊涂到了如此地步:以为除了燕王朱棣造反之外,其他的藩王都会听命于朝廷!在这个错误逻辑之下,他把十分重要的京城防卫交给了那些对朝廷早已存有二心、并随时准备见机行事的几个藩王。得到情报的燕王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发兵南下,一路上并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顺利的抵达南京城下,果不期然,守卫金川门的谷王朱穗和曹国公李景隆打开城门,迎朱棣进入南京,南京陷落,建文帝不知所终。

南京陷落的原因在于有城不防,甚至是有城无防。更让人扼腕叹息的是明明处于战争状态的严峻现实之下,但由于人为疏忽导致朝廷失败,而使燕王朱棣夺得皇位。本来以建文帝为首的朝廷方面,无论从那一方面来讲都占有巨大的优势,倾全国之力来对付一个藩王,应该是绰绰有余的;既是朝廷方面多次战败,但如果从消极的角度来参战,和燕王打成消耗战,朱棣肯定坚持不了多久。朱棣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出奇兵直取南京,本来这里边很有赌博的心理因素,没想到南京城如此重要的地方竟然不设防,令朱棣想不成功也难。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英宗皇帝在用事太监王振的怂恿下,下诏亲征入侵大同的蒙古瓦刺部,结果在土木堡被围,明军全军覆灭,英宗皇帝被俘。消息传到京师人心震动,群龙无首,朝廷陷入一片混乱。在皇太后孙氏的主张下,由英宗胞弟郕王监国处理军国大事。当时的情况是,明军精锐大多在前方战殁,北京守军不足十万,而且多为老弱病残者,形势十分严峻。

郕王召集众大臣商议对策,有人主张敌军势大,应该迁都南京。对此,兵部侍郎于谦坚决反对,并得到了孙太后及郕王的支持,主战派占了上风,于谦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担负起京师防卫的重任来。在得到瓦刺部押着英宗来攻京师的情报后,为不致受制与敌,于谦说动众大臣劝郕王继位,是为景泰皇帝。立新皇帝后,迅速稳定了人心,也使瓦刺以英宗皇帝为“奇货”迫使明军就范的图谋落了空,北京坚固不破,瓦刺军队天长日久耗费不起,只有退兵了。

北京保住了,也就保住了大明江山,失去的只是一个无能的皇帝而已。如果不是于谦当即立断,听凭投降派迁都南京,北京被瓦刺占领,那么,大明江山的北方疆土自非大明所有,更有甚者,瓦刺有可能趁势起兵南下,提前终结明王朝,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好在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因为明王朝有个大臣于谦,在他的得力组织下守住了北京。按理说,于谦守北京的困难要比建文帝的守南京的困难要大不知多少倍,不同的是于谦他们做了认真周到又细致的准备工作,并以破斧沉舟的坚强决心来迎击来犯之敌,结果打退了敌人,保住了北京;而建文帝他们,一是根本没有想到燕王会打到南京来,二是根本没有做好南京的防卫准备,结果南京丢了,建文帝的皇位也失去了,甚至在当时是死是活都无人知道,其命运结局还不如一个平头百姓。

明王朝最后灭亡的原因是崇祯皇帝没有守住北京。他的结局基本上和建文帝差不多,只不过建文帝在城破之后不知所终;崇祯帝则无处可去只有吊死在故宫后面的煤山之上,为明王朝276年的统治历史划上了句号。1644年的明王朝处在风雨漂摇之中:山海关内各路农民起义军此起彼伏,使明王朝军队疲于奔命;山海关外满清铁骑虎视眈眈,随时准备进军中原。农民起义军中,力量最为强大者是李自成为首的起义军,1643年冬占领西安,次年即于西安建立政权,建国号曰“大顺”,改年号曰“永昌”。接着一路从山西蒲州(今山西芮城西北)、汾州(今山西汾阳县)北上,攻陷太原,消息传到北京,京师震动。崇祯帝不得已下罪已诏,以图挽留人心。但此时的崇祯已方寸大乱,说做全无章法,朝廷乱成一团:在李自成大军兵临城下时,崇祯帝欲召群臣上殿议事,竟无大臣应召而来,城破之后,孤单凄惶的崇祯只有到煤山上吊了。

本来在李自成攻来北京之前,有大臣建议崇祯帝让城别走,迁都南京再做打算,但被崇祯拒绝。实际上在当时北京一片乱象的情况下,崇祯帝到南京组织力量东山再起,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一是因为在朱棣当初迁都北京时,下诏在南京也留了一套和北京一样的政府班子,并一至保留着。如果崇祯此时迁都南京,南京的这套政府班子马上可以起用,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二是崇祯作为大家公认的皇帝有强大的号召力,可以集合各路勤王力量,统一指挥形成强大合力;三是以时间换空间,增大了回旋余地。让北京给李自成,山海关内的吴三桂及关外满清铁骑之间,肯定不会和平相处,这不就给崇祯的东山再起带来了机会吗?

可惜崇祯没有这样想,他自已的吊死和北京被占领,提前使大明王朝的纪元走进了历史,否则,明王朝延祚几十年应该不成问题。

为什么明王朝历史上有两次都城被占,一次造成皇位易手,一次造成明王朝灭亡呢?关键的原因是,都城对王朝政权最重要,却没有做好都城的防卫。如建文帝是稀里糊涂地把南京拱手交给了朱棣;崇祯的朝廷则根本上乱了套,无力防卫,叫他让城别走,组织力量东山再起,他又不接受,结果二人都死于非命不说,一个把皇位让给别人,一个叫明王朝寿终正寝。

实际上,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崇祯如果让城别走的话,说不定会使他的这局死棋变成活棋,明朝的历史自会改写。都城失去又复得的例子,历史上有不少,如近代民国之国民民政府。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占领当时的国民政府首都南京,蒋介石迁都重庆以为陪都,领导全国军民抗日,最终打败日本人还都南京。共产党毛泽东的首府延安被蒋介石派兵占领,但毛泽东带领中共领导机关,转战华北硬是把八百万国民党军队打败了。蒋介石对日本人的胜利在于敢于放弃首都,获得转寰空间,所以他能打回来重夺南京;但他的失败则是一寸土地都不想丢,结果所有的土地都丢了。而毛泽东则不同,他的原则是不争一城一地之得失,只要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结果是不争土地的毛泽东,打败了寸土不让的蒋介石,这就是历史。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