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问题研究小组:印度有3-5年窗口期,抓住就有机会追上中国
【发展机遇】跨国企业奉行“中国+1”战略将为印提供3-5年机遇期:政府基建发力、本土消费提高是印经济亮点
在跨国企业为实现供应链多元化而实施“中国+1”战略的背景下,印度有望获得三至五年的机遇期推动经济加速发展。世界银行行长阿贾伊·班加(Ajay Banga)表示,印经济在疫情复苏阶段比其他国家更具韧性。与此同时,莫迪政府持续关注增长和就业,大力推进减贫事业。班加表示,本土消费GDP占比高是印主要优势之一,可缓冲全球贸易放缓的影响。2022-23财年,印经济增长7.2%,世界银行预计2023-24财年增速将达6.3%。班加认为这一增长势头仍将持续。新冠肺炎疫情突发、气变形势加剧、地缘政治危机爆发、全球债务问题加重等因素挫伤全球减贫成果,但莫迪政府大力投资基建已有效消除贫困,并帮助本国实现经济和就业增长。
——摘编自7月20日《印度时报》
【印度制鞋】中国大陆用工成本攀升、供应链多元化等因素叠加作用,推动台三大鞋厂加速面向印度转移鞋类产能
为国际品牌代工生产是台湾地区特色的商业发展模式,除苹果代工厂富士康、硕众外,台湾地区也有众多顶级鞋服代工企业。其中许多企业20世纪末进入中国大陆以获取廉价劳动力,建立低成本生产体系。由此,劳动密集型轻工业迅速在中国扎根,并为此后的电子制造奠定基础。2008年以后,中国劳动力成本开始大幅上涨,各大制鞋企业纷纷进军东南亚。为压减用工成本、实现供应链多元化,台湾鞋厂正在规划在印扩建生产基地。4月,全球最大鞋类代工生产商宝成集团副总裁乔治·刘 (George Liu)在印泰米尔纳德邦的投资谈判中,释放将在印投资的信号。宝成目前每年为美国耐克、德国阿迪达斯等企业生产超2亿双鞋履,拟在未来12年内在印投资 230亿卢比(2.78亿美元),预计创造约2万个就业机会。为耐克、彪马代工的全球第二大鞋厂鸿福工业集团也于4月决定在印泰米尔纳德邦购地建厂。第三大鞋厂丰泰在印生产比例已达30%。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宝成、丰泰60%-80%的制造业务已迁往越南、印尼等国,中国仅占10%-20%。
——摘编自6月4日《日经亚洲》
【技术限制】莫迪政府建议政府部门和公有企业避免购买中国技术以防“恶意软件威胁”“过度依赖单一供应链”
莫迪政府建议印公共部门企业(Public Sector Undertakings)和其他政府部门即使中国供应商报价更低也务必避免购买和使用中国技术。当前,中国已成为印度乃至全球许多产品的单一来源,未来潜在的国际突发事件或严重影响产品供应。印国家安全顾问多尔瓦领导下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处曾开展为期一年的活动,提高各部门、部委、事业单位对自华采购敏感产品和技术危险性的认识。为此,莫迪政府已制定清单列举“应避免自华采购的技术与领域”,其中包括3D打印、SCADA 系统等港口起重技术、数据流技术、生物技术、信息及通信技术、软件等敏感技术,以及原子能、国防、太空、电力、民航、铁路、采矿、卫生、城市交通等战略性领域。印官员表示,这一举措一方面“可以阻止中国通过恶意软件或其他方法威胁印度国家安全”,另一方面也可避免产品采购来源单一化。然而,印官员也表示此举并非全面禁止自华采购,而是重点控制涉及敏感行业和关键技术的领域。
——摘编自6月7日《印度时报》
战略宏观
【经济前景】印有望崛起成为超级大国:到2050年印经济总量有望超越美国,人均GDP可能达到届时美水平的30%
西方正对印建立密切经贸关系,期待印成为足以制衡中国的大国。有投行研究报告指出,印有望崛起为全球大国,到2050年经济规模可能追赶美国。当前,按汇率法计算,印已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印甚至已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印人均GDP已达中国的40%。中国凭借高投资、快速工业化、逐步升级制造业出口走出了一条最成功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而印度则走出了一条不同道路。对比中印,2014年至2023年,印平均投资率仅为GDP的31%,而中国为44%;印平均国民储蓄率为30%,而中国为45%。制造业占印GDP比重持续下降,2022年仅为13%,而中国达到28%。尽管外贸占中印GDP的比例大致相当,但中国出口规模远大于印。印在未来发展中具备多重优势:宏观经济稳定、创业精神高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劳动力充足、国内市场庞大,跨国企业实施“中国+1”战略提供的“战略机遇期”。IMF预测2023年至2028年印年经济增速将略高于6%,人均GDP增速可保持在5%左右。假设印人均GDP维持5%的年均增速,而美维持1.4%的人均GDP增速(大致与其过去30年的水平持平),到2050年印人均GDP有望达到美国水平的30%,到达中国目前对美比较的水平。根据联合国的中位数预测,届时印人口达到美4.4倍,其经济规模有望实现对美赶超。
——摘编自7月20日《金融时报》
【产业政策】莫迪政府宣布根据PLI计划重新招标20GWh先进化学电池制造,该项PLI计划总规模约1810亿卢比
7月20日,莫迪政府宣布拟将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重新招标制造20 GWh先进化学电池。印重工业部(MHI) 计划于2023年7月24日与各利益相关方和行业代表磋商,以在重新招标开始前征求其意见和建议。莫迪政府一份官方声明表示,该部致力于尽快敲定招标文件并重启招标程序。申请人可以提交建立先进化学电池国内生产设施的投标,以获得参加PLI计划的资格。此前,莫迪政府已批准总计50 GWh的先进化学电池制造产能的PLI计划,以提高印度国内生产此类电池的制造能力。莫迪政府为此计划拨付约1810亿卢比的预算支出。这些电池主要将被应用于电动汽车、维持电网稳定性、太阳能屋顶、消费电子产品等领域。当前,印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并计划到2070年实现净零排放,而电池储能将在整个能源生态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7月20日《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