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时候也可以是“左东右西”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时候也可能是“左东右西”
什么时候会出现“左东右西”呢?就在古人表示方位的时候。
不少朋友都看过胡歌主演的电视剧《琅琊榜》,梅长苏号称“江左梅郎”,江左是哪儿呢?其实就是指的江东,就是今天皖南、苏南、浙江以及赣北一些地区。


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东西与左右可以互相替代,这是由坐北朝南的习惯决定的。
魏禧《日录 杂说》云:“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自江北论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耳。”意思就是说身处江北面相江南,则左手边为江南之东,右手边为江南之西。
《群英会蒋干中计》“干曰:'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这里江左特指占据江南东部主要地区的东吴政权。

久而久之,江左也成为了偏居江南政权的代称,南京号称六朝古都,这六朝恰好都是偏居江南,以建康为都,建康正处在江东之首,因而从东晋南渡开始,江左也成了江南政权的代称。根据《琅琊榜》剧中众多因素的考据,梅长苏所处政权应当是南朝宋齐梁时期,梅长苏可能是江东人,称为“江左梅郎”也就名副其实了。
说到这里,安抚使的微博ID其实也体现了古人辨别方位的习惯,“淮东”指的是“淮南之东”,也就是淮左,指的大致是今天江苏省江淮地区。
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这里淮左就是说的淮南之左,也就是淮南之东,扬州正是两宋淮南路以及后来分置的淮南东路的治所。
而相对应的“淮右“则是今天安徽的江淮地区,又称“淮西“,即淮南之西,明太祖朱元璋正是出自淮西,因此也可以称他为淮右人。南宋初期的“淮西军变”也是发生在当时已经算边境地区的“淮西”。
我们今天关于“两淮”一词有多种说法,有说淮安淮阴为两淮(古代淮安淮阴并非一地),有说淮南淮北为两淮,说法更多的则是淮东淮西为两淮,这一说法从历史、地理、文化乃至政治各方面来说说服力更强一些。
古代的方位对地名自然也就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我们来看看几个经典的地名。
江西:江西之名源于两宋的江南西路(宋初为道),该路范围基本与今天江西省相当,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江右为江西,江左嘛,就复杂的多了,有机会详述;
湖北湖南:两地名字来源于两宋荆湖北路与荆湖南路,范围与今天湖南湖北两省有一定相似,也是大致以洞庭湖流域为界,当然明朝两地又合为湖广;
广东广西:同湖南湖北,名字来源于两宋时期广南东路与广南西路,范围大致与今天广东广西两省相当,广东为广左,广西为广右。

北宋“路”分布

南宋“路”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