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中国的确向俄罗斯购买了很多武器装备,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本文由“可爱的虎子”推荐,来自《张维为《这就是中国》195期:从抗美援朝胜利到国防工业的飞跃发展》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杜文龙先生的一些观点值得商榷。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确向俄罗斯购买了很多武器装备,但绝非文中所说的那样。

比如:四条956舰到位后发现是“三无”舰艇,这个说法就严重不符合事实,也说明杜文龙先生根本就不懂我人民海军装备引进的程序和要求,这些都是有严格的程序规定和批准权限。人民海军也不可能是待到舰艇到位后才发现问题。若是发生此类情况的话,是要追究责任的,有人要上军事法庭的。

人民海军有专门的、常设的“装备引进办公室”负责装备引进工作,当时海军任何装备引进,都有军内外几十家甚至数百家研究机构和高校参与,对引进装备进行诸如需求分析、技术先进性分析、可行性分析等工作,最终形成综合分析报告,经过各方面相关专业人员包括作战部队审查通过后,报上级机关审批,整个过程极其慎重、缜密。

与俄方签订合同时,对于人员培训、建造过程、装备验收、交付形式、资料提供、备品备件、消耗品(如各类弹药)、后期维修等等都要逐项、艰巨谈判。

当时人民海军派出多批人员专门去俄罗斯接受培训,进行从装备基本原理的理论培训,到装备实际操作的实操培训。

在建造过程中,人民海军还派出监造人员,对舰艇监造的过程进行监督,监造完成后,我方人员还要对舰艇进行系泊试验和试航,进行全面验收。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必须的实际操作的过程,不仅引进装备如此,在人民海军国内生产的装备上,及对外出口的装备上,这些程序也基本一致。

俄罗斯当时卖给我们的956、877及636等舰艇上,的确有部分功能进行了“阉割”,这些我们心知肚明,俄罗斯方面也不隐瞒,当时在俄罗斯培训时,俄方培训人员在课堂上就直接说“这部分你们没有,不讲了”,但仍有部分俄方培训人员还是介绍了被阉割的部分。俄方这么做无可厚非,这是国际惯例。我们在出口武器装备时也是一样,对诸如机要保密系统、敌我识别系统、核心密码机等也是严格控制的。

当时从俄罗斯引进的装备,价格并不贵,当时俄罗斯还没有从苏联解体后恢复过来,急需硬通货,很多都是“贱卖”。但俄罗斯不傻,主体装备便宜卖给你,后续的备品备件和消耗品采购、维修保养都得靠他们,而且开价不菲。

但显然俄罗斯轻视了中国人的能力,海军在购买俄制驱逐舰和潜艇的同时,就成立了“型号办公室”,如引俄潜艇的办公室设置在海军工程大学。这些机构负责引俄装备的国产化维修、备品备件国产化研制等工作,集中了全国各相关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力量,在很短的时期内就完成了国产化替代。当时俄罗斯还挺纳闷,向我方询问为何只找他们来华维修过数次后,再也不找他们了。

至于杜文龙先生所言“无图纸”则是一个误区,舰艇图纸主要分技术设计图、施工设计图、维修手册(舰员级)。舰员级维修图是必须提供的,但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图,俄方是不提供的,因为合同的主体是舰艇,而不是技术转让。要技术转让就得花更多的钱去购买,而当时人民海军的经费也是捉襟见肘、非常困难的。这也是一个国际惯例,中国在对外军贸时,也不提供技术设计图和施工设计图,因为这属于技术转让的范畴。

956驱逐舰回国后,马上进行改装的是舰上厨房设备,俄式烤面包、罗宋汤完全不符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引俄潜艇的国产化过程也大致与956驱逐舰一样,如877和636潜艇主要针对俄罗斯的寒带及亚寒带设计,在中国热带及亚热带使用时,部分关键设备因降温制冷不足,经常发生故障,我们开展了针对性研究,研制出新的设备,彻底解决了问题。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