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了一句“西安代表了华夏文明的高度,洛阳代表了华夏文明的深度”之后

【本文由“败灯必败”推荐,来自《《长安三万里》洛阳路演被观众举牌喊话尊重历史,大家怎么看?》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蛋蛋法师
  • 我是一名洛阳人,我非常赞同评论区里“锅里有,碗里才会有”的看法。目前,我们文化产业还比较薄弱,我们国家各地区都有很好的文化底蕴,但是要文化产业做好了,做大了,才有肉吃。纠结文化产品里的这些细枝末节真是没多大意思。

    另外,评论区里有大量比较西安和洛阳的都城历史的论战,充满了情绪化的喷。

    首先,西安和洛阳地区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西安,地理优势是关中地区,沃野千里(粮食够多,能养活超大城市人口),南边山里有矿,西北有畜牧业(金属和畜牧,军事实力强),另外山河四塞(不怕诸侯作乱)。确实是成就帝都霸业的不二之选。这就是萧何告诉刘邦汉朝要继承秦在关中定都的原因,反观项羽要衣锦还乡,毫无战略眼光。正是这巨大的区位优势,使得山东六国对关中地区难以构成威胁。汉和唐之初,都是受到更多来自西北游牧民族的威胁。

    随着千百年来的开发,关中地区土地逐渐贫瘠,资源逐渐匮乏。而我们国家的经济高地随着春秋吴越,三国东吴,南朝的相对稳定开发,已经转移到东南。唐朝时期,就需要漕运来维持西安地区巨大的人口消耗。洛阳相对更加靠东,漕运更加便利和富庶,这也是洛阳被称为东都。唐朝之后,中国的经济高地在东南方向,军事高地在东北方向。自此,西安就告别了帝都时代。这是中国历史发展大势所定,无论文人墨客如何感怀,都无法改变。

    洛阳,地理区位,河洛平原,百里之地,虽是十省通衢之地,也有山河护卫。周公用土圭测量,定洛阳为天下之中。周之后,受百里之地的资源限制,洛阳再难称为大王朝的定都之选。但是十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又成就了洛阳在大王朝的巅峰时期里里光芒超越了西安。同样随着经济高地位于东南,东京汴梁比起西京洛阳的漕运优势,让宋朝人放弃了洛阳的军事防御功能,在无险可守的开封建立了超级大都市。日寇侵华,37年全面抗战,38年开封沦陷,44年洛阳沦陷(这也是洛阳几无完整城墙的原因,都是被日寇轰炸的)。由此可见,洛阳与开封的军事防御能力对比。正是同样的区位交通优势,开封与郑州只能光亮其一,开封代表着古代漕运,郑州代表着现代铁路。

    新中国成立后,毫无疑问,西安和成都都是我国的战略纵深要地,而洛阳只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工业城市。这个定位也不是随着谁的意志为转移,而是天然地理如此。

    作为一名洛阳人,在为洛阳光辉历史感到骄傲的同时,也要客观地看待历史大势。在这个百舸争流的新时代,坚定不移的解放思想是我们洛阳人乃至河南人建设家乡的唯一出路。

    我骄傲我们河南有胖东来这样光辉夺目的企业,正是这样朴素的文化土壤才能诞生出这样以人民为中心的良心企业。向胖东来学习,我不贪恋他方,只愿建设好我的家乡。

作为一个洛阳人,本分就是做好一个农业大省的良民。

本着对“谁不说俺家乡好”的理解,从来不参与这类争论。

自从在某个视频评论里说了一句:西安代表了华夏文明的高度,洛阳代表了华夏文明的深度……之后。

被一群狂热的人围攻才意识到这种争论的烈度已经到了何种不可调和的程度、其中夹杂的地域攻击已经到了何种恶毒的程度!

我一度惊叹于政府竟然放任这些恶毒攻击言论的存在,但看到不少分不清是官方还是半官方的新媒体号也参与到这种争论,再想到我们长期夹着尾巴顶着井盖省的帽子,似乎也明白了一些事情……

这么说吧,我们的境地催生了我们的想法:这个世界没有万岁、永恒的事物。

假如未来有一天内外矛盾下再起兴废事,倭人期待的事情发生了……哪怕东西南北的人都放弃了,我们河南人也绝不会放弃中国这个名称、华夏这个称号!

河洛中原曾发生过、存在过的事物也许会像一个无法说话的小姑娘,被东西南北的人有意无意的忘记、篡改、采用,但历史终究会在唯物主义规律下运行并留下痕迹。

只要国运尚在,华夏和平,洛阳注定要从以基础工业为主的城市回归到以文化旅游为主的城市。

洛阳将会一点一滴的复原、重绘那些值得记忆的、曾在此地起源、发展的历史、文化符号,不管它的具体存在是否已被历史周期律摧毁:

山海大荒、炎黄传说、夏商故事、成康昭穆、明堂康宫、东周列国、诗风雅颂、九皋三涂、河图洛书、连山归藏、百家争鸣、白马驮经、建安七子、魏晋风流、洛神惊鸿、太学灵台、关羽成圣、四大发明、民族融合、嵩岳禅宗、洛阳伽蓝、武皇牡丹、李杜诗篇、正音雅言、唐宋名相、玄理学思……

洛阳为众多文化符号预留了足够多的城市用地,包括夏商遗迹、成周礼乐、汉魏故城、隋唐里坊,我们有广阔的文旅发展空间,洛阳人民与公仆要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耻近乎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努力继承并发扬出河洛新文化。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