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族和锡伯族中的赵子龙长坂坡救主
【吴刚 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自清代以来,《三国演义》里“长坂坡赵云救主”的故事传入达斡尔族和锡伯族中后,赵云就成了达斡尔族、锡伯族人民爱戴的英雄人物,民间以说唱形式赞颂这位英雄人物。而该故事如何进入达斡尔族、锡伯族说唱中赵云的形象在说唱中有何变化赵云形象民族化有何因
本文主要谈谈这些问题。
一、“长坂坡赵云救主”的故事进入达斡尔族、锡伯族说唱中的过程
谈“长坂坡赵云救主”的故事进入达斡尔族和锡伯族说唱的过程,首先需要理清满译《三国演义》情况。清代最早的满译汉文小说是天聪年间达海翻译的《三国演义》,参与翻译者除达海之外,还有祁充格等多人,顺治七年1650翻译完毕。
目前,现存最早的满文《三国演义》是顺治七年内府刻本,24册,国内藏于故宫博物院、大连市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存16册等地国外藏于蒙古国国家图书馆等地顺治七年抄本,24册,藏于故宫博物院。还有其他抄本、残本多种。还有成于雍正年间满汉合璧《三国演义》刻本、抄本。①
其次,需要辨析最初满文译本《三国演义》来源何种汉文版本。满文《三国演义》“刊刻本卷首谕旨”翻译成汉文是“皇父摄政王旨,谕内三院。着译《三国志》,刊刻颁行。览闻此书内忠臣、义贤、孝子、节妇之所思所行,则可以为鉴又奸臣误国、恶政乱朝,可以为戒。文虽俗陋,然甚有益处。国人其知兴衰劳逸之理。钦此。”
此“刊刻本卷首谕旨”中的“《三国志》”据翻译者秀云称“明末清初,尚无《三国演义》之称,或作《三国志演义》,或作《三国志传》,据王文奎奏疏,清初文馆藏本或有《三国志传》字样,《世祖章皇帝实录》作《三国志》,笔者随《实录》。”②翻译者说得很清楚,此“《三国志》”非陈寿所撰《三国志》,而是
《三国志传》或《三国志演义》。天聪六年九月,王文奎进《条陈时宜奏》中言“且汗尝喜阅《三国志传》”③。此《三国志传》应是罗贯中所著《三国志传》,也就是《三国志演义》。而在现存明代版本中,数量最多的是《三国志传》。因此大体可以认定,清初所译《三国演义》依据的汉文底本即罗贯中《三国志传》。据目前研究,满译本的底本为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④。
清代提倡阅读《三国演义》,这些满文抄本自然也传入各民族中。清代,满语、满文成为“国语”“国书”,称之为“清语”“清文”。并以满语文施教八旗中其他各族,蒙古、达斡尔、锡伯、索伦等民族,都受到满语满文的影响。达斡尔族产生借用满文拼写达斡尔语即民间流行的“达斡尔文”。锡伯族略微改动满文字创制锡伯文。同时,东北地区用满语说《三国》、讲《三国》之俗,一直延续到清末。这些文化因素深深地影响到达斡尔族、锡伯族说唱。
“长坂坡赵云救主”的故事传入达斡尔族中,有一民间文化背景。自清代起,达斡尔族民间产生了一种“唱书”活动,达斡尔语称为“毕特何艾拉贝”Bitegailaabei,意为用达斡尔语口译小说。口译时,要以一定的调式即“吟诵调”咏唱出来。译者多是满文水平较高者。
口译所根据的本子多为满译本汉族经典名著,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东周列国志》等。达斡尔人就是在这种民间传统文化中,间接地接受了汉文经典。此外,达斡尔族还有一种说唱传统即“乌钦”“乌钦”也称“乌春”,于2006年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达斡尔族诗人敖拉•昌兴,就是在这样的达斡尔文化传统中创作出了“赵云乌钦”。
敖拉•昌兴又名阿拉布登,字芝田,号昌芝田,呼伦贝尔索伦左翼正白旗今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自治旗人。生于清朝嘉庆十四年1809,卒于光绪十一年1885,终年76岁。
他是清代达斡尔族著名诗人,其在文学与文化方面的贡献是借用满文字母拼写达斡尔语创作了“乌钦”,开创了达斡尔族书面文学。其中《赵云赞》,全诗60节,共240行。敖拉•昌兴用满文拼写达斡尔语,按照乌钦的特点和韵律对“长坂坡赵云救主”的故事进行了再创作。《赵云赞》在各地达斡尔族群众中广泛流传,深受达斡尔族人民的喜爱。
他们称其为“yalangurungniuqun”三国乌钦,实际就是唱颂赵云的诗。敖拉•昌兴“乌钦”《赵云赞》以手抄本形式在民间流传。主要有碧力德1925— 的手抄本《赵云的乌钦》额尔很巴雅尔1911—1997的手抄本,无标题。其他几个版本均称“yalangurungniuqun”三国乌钦。塔娜、陈羽云在出版《敖拉•昌兴诗选》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时,确定标题《赵云赞》。根据内容来看,“三国乌钦”不准确,“赵云的乌钦”较为妥当,“赵云赞”略带文采。
据多种研究资料称,当年锡伯族从东北迁到新疆戍边时,就带着《三国演义》,并把它翻译成锡伯文。锡伯族有译介汉文章回小说的传 统,称这种译本为“Julun”朱伦,有《东周列国志》《西游记》《聊斋志异》《七侠五义》等等,其中就有《三国演义》。
冬闲时节,村里左邻右舍聚集在某一家,大家围坐在温暖的火炕周围,聆听“朱伦”,诵者不是逐字念,而是按照一定的曲调,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逐行咏唱,形成一定的音律和节奏,一会儿激昂、一会儿低吟,抑扬顿挫,回味无穷。不知何时,民间诗人将精彩的《三国演义》片段编成锡伯“乌春”《三国之歌》,并以锡伯文抄本形式流传开来。目前已发现多种版本,有《荞麦花》
《过五关》《探小乔周瑜》,还有《救阿斗的故事》。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全文193行,是锡伯族民间诗人管兴才的抄本,原文不分卷,2册,5页,纸质平装,锡伯文形体墨书,收藏于新疆文联忠录处⑤。
《救阿斗的故事》连同其他锡伯文“三国诗歌”抄本,经忠录、善吉整理,于1993年在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年,新疆人民出版社还出版了一部锡伯文《三国演义》,全4卷,240回。据该书前言介绍,是以顺治七年满文抄本《三国演义》为底本整理而成。可见,锡伯族人民非常喜爱《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章回体长篇小说,进入达斡尔族“乌钦”、锡伯族“乌春”之后,变为韵体形式。其中,就有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这两篇材料经笔者等人的整理已经出版由民族文字、拉丁转写、汉文对译、汉译文四部分组成,本文所节选的材料均出自该书⑥。
首先看该两篇前8句形式及韵律变化下表内序号为行数,不再另注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韵律整齐,四句一节,每节两句押韵。如上文第一行和第二行押头韵“I”,第三行和第四行押头韵“G”第五行和第六行押头韵“D”,第七行和第八行押头韵“J”。锡伯族“乌春”
《救阿斗的故事》不分节,押韵形式虽不是特别规整,但临近几句也大体押韵。如第二行、第四行押头韵“C”,第五行、第六行、第八行押头韵“J”。
二、嘉靖本、满译本、达斡尔族乌钦、锡伯族乌春中
“长坂坡赵云救主”赵云形象细节对比
《三国演义》中“长坂坡赵云救主”,以及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虽然都在褒扬赵云这一英雄人物,但是在达斡尔族、锡伯族说唱中还是有一些变化。为了能够看出赵云形象变化,本文切割成七个细节进行了对比,即“赵云与糜夫人三次对话”、“赵云怀抱阿斗”、“赵云战张郃坑中跃起”、“赵云战四将”、“曹操赞赵云”、“赵云杀出重围”、“赵云见玄德献阿斗”,下文即对“汉文本”、“满文译本”、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中的这七个细节,逐一对比分析。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汉文本”即采用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嘉靖本之影印本,以下简称“嘉靖本”。“满文译本”即采用蒙古国国家图书馆藏的《ilanguruIbithe》,顺治年间内府刻本。该刻本3空线装,款式21.8x33.5cm,板框尺寸20.3x29.2cm,半叶9行,行距2cm,封皮钤有“国家图书馆”紫色印章,以下简称
“满译本”。“嘉靖本”与“满译本”都是24卷,每卷10回,共240回,两者内容几乎一致。上述七个细节均出现在第九卷中第2至3回,即《长坂坡赵云救主》《张益德据水断桥》。⑦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材料出处,上文已说明,不再赘述。
“赵云与糜夫人三次对话”细节对比
1 第一次对话
嘉靖本赵云慌忙下马,入见糜夫人。夫人曰“妾身得见将军,此子有命矣。望将军可怜他父亲飘荡半世,只有这点骨肉。将军可护持此子,教他得见父面,妾死无恨矣”赵云曰“夫人受难,是云之罪也。不必多言,请夫人上马。云自步行,遇敌军必当死战。”
满译本jooyūnebukūsabukūmorincifekumeemufifujindeacahamanggifujinhendumeminibeyejiyanggiyūnbebahafiacahanggeerejuiergenbinjiha.Ainaraereiamababadeburlameyabuburebejiyanggiyūngisicidamuereajigegiranggiyalibejiyanggiyūneremegamafiamadeacabuhadebibucehesemeinukorsorakū.JooyūnhendumefujinIjobolontuahanggegemujooyūnIweilekai.Ambulaumegisurere,fujinmorinyalu.Jooyūnbiyafahalarababeucaraciurunakūalifibucemeacaki.
这第一次对话,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与嘉靖本、满译本相比,内容没有太多变化,只是语言表述有些差异。嘉靖本中“请夫人上马”满译本为“fujinmorinyalu”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为“快点骑上马,冲出重围去”,体现了达斡尔人峻急的性格。还用“弯腰伏地拜”,体现了达斡尔人的礼节。“从那往这转,立刻就来到”,形容速度之快。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当阳长坂桥,全心去守卫,甘夫人同在,臣来寻福晋”,语言简明扼要,背景交代清晰。
2 第二次对话
嘉靖本糜夫人曰“不然。将军若不乘此马,此子亦失矣。妾已重伤,死何惜哉望将军速抱此子去,勿以妾为累也。”云曰“喊声又近,兵又来到,速请夫人上马。”
满译本Mifujinhendumetuttuwaka.jiyangjiyūnmorincialjahade
erejuibeinuwaliyambi.Minifeyemanggalahabibucerebeyebeainugos-imbi.ainarajiyangjiyūnerejuibehefeliyefihūdungeneminijalindeufararakū.Jooyūnhendumekaicarajilgankancioho.Coohageliisinjihafujinhūdunmorinyalu.
这第二次对话,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与嘉靖本、满译本相比,变化不大。嘉靖本中“兵又来到,速请夫人上马”满译本为“Coohageliisinjihafujinhūdunmorinyalu”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为“夫人伤虽重,快点骑上马,赵云我步行,见隙冲出去”,体现了赵云的细致与勇敢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则为“望夫人您,尽速骑上马。臣我步前行,断后护卫走”,在简洁的语言描写中,体现出赵云的忠勇,此外,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中“赵云哽咽住,不能来回答。过了长久后,才再三相劝”,表现赵云细腻的情感变化。后面接着出现赵云说的12句话,表现出赵云忠勇形象。
3 第三次对话
嘉靖本糜氏将阿斗递与赵云,曰“此子性命在将军身上,妾身委实不去也。休得两误”赵云三回五次请夫人上马,夫人不肯上马。四边喊声又起,云大喝曰“如此不听吾言,后军来也”
满译本Mifujinodeubejooyūndealibumehendumeerejuiergenbeyegemujiyangjiyūnsindebi.BiyargiyanIgeneciojorakū.juwebege-muumesartabure.JooyūnfujinbedahūndahūnImorinyalusecifujinyalurakūbisirededuinergicikaicarajilgangelidegdehe.Jooyūnambulaesuliyemehendumeminigisunbegaijarakūofiamcamecoohageliisinjahakai.
这第三次对话,与嘉靖本、满译本相比,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变化大一些,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变化较小。在嘉靖本中“云大喝曰‘如此不听吾言,后军来也’”满译本为“Jooyūnambulaes-
aliyemehendumeminigisunbegaijarakūofiamcamecoohageliisinjahakai”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为“Emgeribataicoobaisinjiha”敌人兵已至,相关内容比嘉靖本、满译本多,“赵云心着急,高声喊叫说屡屡不听劝,敌人兵已至。这里已经是,生命危险地”突出了赵云的急切心情在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中,没有这样的描写,主要通过糜夫人的话语来表现赵云的忠勇,“因主公龙种,对你信任重。带出我孩儿,无限之忠义”。
这还不足以表达感情,接着对赵云一番勉励“不要贪富贵,不要辱英名不要争做官,不要损名誉永葆威望名,多向古人学多多立功名,学古代将军忠义赵将军。”应该说,这寄托了达斡尔人对赵云期望,也是达斡尔人对自己的期望。
2.“赵云怀抱阿斗”细节对比
嘉靖本赵云推土墙而掩之,解开勒甲绦,放下掩心镜,将阿斗抱护在怀,而嘱曰“我呼汝名,可应。”言罢,绰枪上马。
满译本Jooyūnuksinhūwaidahaimiyesunbesufiniyamanjakabedalihabulekubegaifiodeubehefeliyefitacibumehendumebisinigebubehulahasehedesiuthaijabusefi,gidabegaifimorinyaluhabici.
对于“赵云怀抱阿斗”细节,嘉靖本中“解开勒甲绦”满译为“uksinhūwaitahaimiyesunbesufi”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为“Kuaireitorgieailaaj”解开铠甲扣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为“Jooyunuksintohonbesumbi”赵云解披甲,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对赵云怀抱阿斗描绘更加细致“搂抱汗之子,担心被闷死”。
并且有了语言描写“又嘱咐阿斗你名是阿斗”。在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中,赵云和阿斗有了互动交流“阿斗坐地哭”,赵云“劝其止哭泣,把他揣怀里”,这样的情节描写,更加引人入胜。
3.“赵云战张郃坑中跃起”细节对比
嘉靖本背后张郃赶来,赵云连马和人颠下土坑。忽然红光紫雾,从土坑中滚起,那匹马一踊而起。笔者按诗略人马踊出土坑,张郃大惊而退。
满译本fisaiamargicijanghoamcamejiseredejooyūnmorinmorinsuwaliyameulandetuhenehe.Holhondeulancifulgiyaneldenfilahūntal-mantucifimorinemgerimorinemgerimugderejakadeuthaiulancitucike.Janghoambulagolofibederehe.
对于赵云战张郃、从土坑中跃起的细节,与嘉靖本、满译本相比,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变化不大,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变化较大。嘉靖本中“忽然红光紫雾从土坑中滚起”满译本为“Holhondeu-lancifulgiyaneldenfulahantalmantucifi”在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中突出了对“奇光”的描绘“奇异光升起。明亮光闪烁”。
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中也有对“奇光”的描绘“太子有福气,忽有红光闪”,“张郃甚惊奇,知是神护佑”,具有宗教文化色彩。
4.“赵云战四将”细节对比
嘉靖本赵云又走,背后二将大叫“赵云休走”前面又有二将,使两般军器来到。后面是马延、张铠,前面焦触、张南,皆是袁绍手下将。
赵云力战四将,杀透重围。马步军前后齐搠赵云。赵云拔青釭剑乱砍步军,手起,衣甲平过,血如涌泉,染满袍甲所到之处,犹如砍瓜截瓠,不损半毫。真宝剑也满译本fisaiamalamayanjangkaidenjilganIhulamejooyūnumeburlarasembi.JulerigelijiyodzujangnanjuwehacinIagūrajafafitosoho-bi.GemuyuwanooIfejergijiyangjiyūnjooyūnhūsudulemeduinjiyangjiyūnIemgiafamejiraminbabetuciredeyafahamoringgacoohagidajafafijooyūnbegidalambi.Jooyūncingganglohobetucibufiyafahacoohabesacimeugsinsacasuwaliyamelashalashagenehe.senggierimukeIadalieyemeugsingemuicebuhe.terelohoInikenehebahengkebesacirehotobehūwalaraadalimajigehonosendejerakū.Unenggibobailoho.
对于赵云战四将细节,嘉靖本中“所到之处,犹如砍瓜截瓠”满译为“terelohoInikenehebahengkebesacirehotobehūwalaraadali”与嘉靖本、满译本相比,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描写更加细致“赵云很愤怒,怒发直竖立。横直猛刺去,犹如轮子转。前后来回挡,犹如旋转锤。”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中的“一将纵横战,百万大军中,此将所到处,人马纷凋落”,对赵云的勇猛描写简洁到位。
5.“曹操赞赵云”细节对比
嘉靖本却说曹操在景山顶上,望见一大将军,横在征尘中,杀气到处,乱砍军将所到之处,威不可当。操急问左右是谁。曹洪听得,飞身上马,下山大叫曰“军中战将,愿留名姓”赵云应声曰“吾乃常山赵子龙也”曹洪回报曹操,操曰“世之虎将也吾若得这员大将,何愁天下不得乎可速传令,使数骑飞报各处,如子龙到处,不要放冷箭,要捉活的。”
满译本TerecitsootsoojinganalinIninggudetafafituwaciemuambajiyangjiyūncoohaidulimbadehetuundujiyangjiyūncoohabewame
yabumbi,isinahalabainggetereihoronbealimegaiciojorakū.tsootsooebukūsabukūiciergiursedefunjimeterefetsoohūngdonjifimorinbefiyelemeyalufialinciwasifidenjilganIhūlamefonjimecoohaiIdoloafarajiyangjiyūnIgebuhalabewerirebebuyerejooyūnjabumebicangsanIbaIjoodzlungtsoohūngamasibederefitsootsoodealaha.tsootsoohen-dumeerejalandeunenggitashaIadaligesejiyangjiyūnbierejiyangbebahadeabkaifejergibebaharakūsemeainujobombisefiuthaijuwanmor-ingganiyalmabebabedetakūrafi,joozdlungbeucarahadebalaiumegabtaraweihunjafasemefafunselgiyehe.
对于“曹操赞扬赵云”细节,嘉靖本中的“操曰‘世之虎将也吾若得这员大将,何愁天下不得乎’”满译本为“tsootsoohendumeereja-landeunenggitashaIadaligesejiyangjiyūnbierejiyangjiyūnbebahadeab-kaifejergibebaharakūsemeainujobombi”在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中曹操言“何地之英雄什么都不怕把他能擒到,强过千万兵。”间接表现了赵云的勇猛,一将难求。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中曹操一句“若得此将军,则可把国定”,意味着赵云这个人才难得,把赵云推到至高位置。
6.“赵云杀出重围”细节对比
嘉靖本当时赵云杀透重围,已离大阵,身上热血污满征袍。
满译本terefundejooyūnjiramekahabacitucifibeyedesenggimatufietukuetukugemuicebuhebi.
对于“赵云杀出重围”细节,嘉靖本中的“身上热血污满征袍”满译本为“beyedesengilatufietukuetukugemuicebuhebi”达斡尔族乌钦
《赵云赞》变化较大,把赵云作战勇猛描写得更加具体“曹操之将兵,被刺如捣蒜。把有名将军,杀了五十多”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更加突出了赵云作战场面“人马全身处,遍是溅血迹。”
7.“赵云见玄德献阿斗”细节对比
嘉靖本那子龙独行二十余里。玄德等皆少憩于树下,见子龙血染浑身,玄德泣而问曰“子龙怀抱何物”子龙喘息未定而言曰“赵云之罪,万死犹轻”跪在地下,泣曰“糜夫人身带重伤,不肯上马,投井而死,遂推土墙而掩之……遂解视之。阿斗方才睡着未醒。子龙双手递与玄德“幸得公子无事”
满译本dzlungemhunyabumeorinbafuncemegenecihiowandesemooIfejiledeyemetecehebi.Hiowandedzlungnibeyedesenggijalukanbesafisongkomefonjimedzlungsinihefeliyehenggeaijaka,dzlungfodomejabumejooyūnIbeyetumenjergibucecibehonoweihukensefinadeniyakūrafisongkomehendumemifujinujenfeyebahafimorinyalurakūhūcindefekumebucehe.Bigiranbegidamefubeaname.…….Aikabadeufarahaayuusemetuwaciodeuamagahanggegetereunde.dzlungjuwega-laiijafafihiowandedealibumehendumejabandeumainahahūmbi.
对于“赵云见玄德献阿斗”细节,嘉靖本中赵云“跪在地上,泣曰”满译本为“nadeniyakūrafisongkomehendume”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中赵云“把阿斗抱上,眼睛掉下泪”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中是“赵云献阿斗”。可见,四个民族文本对其动作、情感描写接近。而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赵云解披甲,阿斗怀里睡。赵云双手抱,来把阿斗献”,赵云这一连串的动作,把尽职尽责形象表现出来。
从上述对比分析可见,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与嘉靖本、满译本关系紧密。达斡尔族、锡伯族说唱深受满
译本《三国演义》的影响。比较而言,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与满译本关系更加紧密,说明锡伯族乌春艺人深受满译本影响。口头传统的特色更为明显,描写简洁,语言贴切。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变化较大,这是因为文人敖拉•昌兴的个体创作,表现出作品的个性。又经过达斡尔人口耳相传,表现出达斡尔人的细致的审美需求。赵云形象在达斡尔族、锡伯族说唱中的不同变化,表达出了达斡尔、锡伯人民对赵云形象的完美想象。
三、“长坂坡赵云救主”中赵云人物形象民族化因素
上文所述赵云形象在达斡尔族、锡伯族中说唱的变化,其实是人物形象民族化过程。人物形象民族化融进了这些民族的精神性格与思想
情感。赵云形象塑造是在汉民族文化中起步的,而对其形象再塑造与传播,是在达斡尔、锡伯等民族中得以实现,也就是说实现了人物形象民族化。而促使赵云人物形象民族化因素主要有如下三点
1.达斡尔族、锡伯族人民对汉族文化的认同。清朝把《三国演义》看成治国治军的方略,忠孝节义的儒家思想典范。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等三国故事,在达斡尔族中流传范围很广。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等三国故事,在锡伯族也是广为人知。达斡尔族、锡伯族吸收汉文化,表现出一种较为复杂的文化交流关系。前文提到,清初大量满译汉文经典进入达斡尔族、锡伯族当中,由此,达斡尔族、锡伯族大量吸收了汉文化,也就是说达斡尔族、锡伯族大量吸收汉文化是通过满族文化的中介而得以实现。正因为达斡尔族、锡伯族对汉文化的吸收,赵云这个人物才有机会被这两个民族所接受。
2.达斡尔族、锡伯族人民对忠勇精神的尊崇。《赵云赞》表现出了的忠君爱幼,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他单枪匹马,冲锋陷阵,有勇有谋,性格沉稳,表现出了人格魅力,深受达斡尔族人民的尊崇。达斡尔人从黑龙江北岸迁移嫩江两岸,已经认同清朝的统治,忠君爱国思想已经进入达斡尔族社会,赵云形象给达斡尔人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同样也是锡伯人民的需求。我们通过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和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结尾部分,也能看出人们的精神需求。
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用八句表达对赵云忠勇精神赞誉,把赵云事迹镌刻在金石上,希望赵云精神永存。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虽然只有两句,但“务必更勤勉”更是表达了锡伯族人民对尽职尽责、死而后已精神的尊崇。达斡尔族乌钦与锡伯族乌春,这两种说唱传统除了具有娱乐功能之外,还有具有教育功能,人们从赵云形象中汲取了忠勇精神。
3.达斡尔族、锡伯族人民的口头传统“乌钦”与“乌春”。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等地聚居的达斡尔人几乎是家喻户晓。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在新疆、东北等锡伯族地区流传范围很广。上文第一部分已经提到,达斡尔族与锡伯族的“乌钦”“乌春”说唱传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说唱传统,才让赵云这个人物形象更易于达斡尔族、锡伯族人民接受,成为实现民族化的主要载体。
赵云形象民族化过程,既是在达斡尔、锡伯等民族中传播过程,也是在达斡尔、锡伯等民族中再塑造过程。达斡尔、锡伯等民族按照本民族的精神需求,按照本民族语言、文化习俗,对赵云忠勇形象进行了深入刻画。赵云形象被达斡尔、锡伯等民族接受与再塑造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化的过程。赵云形象民族化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某一民族化,而应理解为“中华民族化”。有了达斡尔、锡伯等多民族的接受与再塑造,赵云形象就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这就实现了民族化。
注
①《三国演义》满文版本情况可详见如下资料黄润华、屈六生主编《全国满文图书资料联合目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办公室满文编辑部编《北京地区满文图书总目》,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蒙古国学者米西格著《乌兰巴托市国立图书馆满文文库满文图书目录》,乌兰巴托,科学与高等教育学术出版社1959年版。英国汉学家魏安《三国演义满文版本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德国学者马丁•吉姆《汉文小说和短篇故事的满文译本》,定宜庄译,载法克劳婷•苏尔梦编著《中国传统小说在亚洲》,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黄润华《满文翻译小说述略》,《文献》第16辑,1983年。李士娟《记满文抄、刻本〈三国演义〉》,《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2期。陈岗龙《〈三国演义〉满蒙译本比较研究》,《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第4期。
②参见秀云《〈三国演义〉满文翻译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
③《天聪朝臣工奏议》,辽宁大学历史系1980年,第21页。
④参见王丽娜《三国演义在国外》,《文献》第12辑,1982年陈岗龙《〈三国演义〉满蒙译本比较研究》,《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第4期。
⑤参见贺元秀、曹晓丽《论满文译本〈三国演义〉在新疆锡伯族民间的流传及其影响》,《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⑥吴刚主编《汉族题材少数民族叙事诗译注———达斡尔族、锡伯族、满族卷》,民族出版社2014年版。
⑦本文《三国演义》满文译本拉丁转写片段由秀云博士帮助完成《三国演义》满文译本蒙古国国家图书馆藏本有关片段,由内蒙古师范大学聚宝博士帮助提供。在此,对两位同仁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