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后屈辱谈判 日本与欧美列强纷来打劫
1895年的4月17日,清朝在经历海战与陆战的双双惨败后,不得不在日本的威逼之下签署《马关条约》,偿付2亿两白银的惊人赔款,以及割让台湾、澎湖与辽东半岛。这对中国的民族自信、领土主权和财政造成巨大伤害,也滋养了日本再行侵略的力量,以及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早在双方谈判开始之前,在甲午战争中开销极大的日本,便已拟定各种向清朝取偿的方案。1894年10月,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向首相伊藤博文提交三项草案,尽管细节上略有差异,如夺取台湾或旅顺,但目标皆是要求清朝赔偿大笔军费和割地,以及承认朝鲜独立,好让日本名正言顺地干涉朝鲜。1895年1月,日本在广岛召开有明治天皇参与的会议,再度由伊藤博文确认谈判主轴为:“此媾和预定条约中之款项,以此次日清两国交战主因之朝鲜国独立、将来战略上必要之土地让与、军费赔偿及帝国臣民在清国通商航海等条件为主眼”。可见日本从一开始就没因甲午战胜而满足,打算用该场战争的胜利果实滋养下一回的侵略。
除了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昭示的主轴外,日本政府各部门也争相提出意见,如海军省强烈主张拿下台湾,辽东半岛则可让给朝鲜后、再由日本租借;陆军省则认为辽东是靠自身血战得来、又控扼朝鲜和北京咽喉,比台湾的位置重要太多。日本驻德公使青木周藏则声称,得命清朝割让吉林省和直隶省(今河北省)之一部份,以及在中国与朝鲜之间划设5千平方公里的缓冲带,作为日本将来扩张之根据地。另有日本政党更狂言“清国若不能自保其社稷,日本应占有山东、江苏、福建、广东四省”,或“应令其割让吉林、盛京(今辽宁省)、黑龙江三省及台湾,清日两国之通商条约,其条件应远超过欧洲各国条约之上”。这些主张不仅远比《马关条约》来得激进、严苛,更凸显日本侵华的疯狂在爆发之初就贪婪得教人惊恐。
对清朝来说,如何在劣势下稍微压制日本野心,恐怕只剩“以夷制夷”一途,也就是暗托列强施压日本,要求勿向中国谋夺太多利权。清朝代表李鸿章在赴日求和前,连连拜访英、法、德、俄等国使馆,希望渠等能帮助中国。李鸿章尤其对在华利益最广、国力最强盛的英国寄予希望,不惜提出缔结同盟密约以共抗日本。但英国早已打算让日本成为防堵俄国南下的助力,因此不仅回绝李鸿章的请求,甚至表示“不失时机地开始和谈是极为适宜而重要的,和谈的基础,也只能以日本可接受为准”,浇了李鸿章一大桶冷水。
而日本也洞悉欧美列强可能会横加干涉,因此事先打探和疏通列强态度,并向英国公使保证“不想瓜分中国、也不想推翻目前的王朝”,只是想要自清朝身上取得战胜者的利益;还向俄国表示“竭力不与俄国之利益相抵触”以及承认朝鲜独立,企图打消也打算往中国东北和朝鲜扩展的俄国之疑虑。在欧美列强来看,只要日本别需索无度到导致清朝政府崩溃,不但可以拿取战利品,自己还能以最惠国待遇捞一杯羹,因此自然没打算协助清朝,而是坐等中日谈判的结果出炉,顺势观察能伺机取得什么新的利权。
但李鸿章仍不放弃依靠外国斡旋的盘算,当1895年4月1日接到日本的条约草案后,他立刻拍电报给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要求将部分条款泄漏给英国、俄国与法国公使,并叮嘱“日本所拟通商新约详细节目,一时务乞勿告各国,恐见其有利可沾,彼将协而谋我”。殊不知,日本间谍早已破译清朝电报密码,1894年6月陆奥宗光还刻意发给清朝驻日公使汪凤藻绝交书,借由比对汪凤藻发送北京的版本以测试破译结果是否正确,因此清朝中央与李鸿章的谈判底线俱遭日本掌握得一清二楚。陆奥宗光决定干脆将计就计,即刻训令驻外公使“李鸿章似避免将我国政府为各国利益而要求之通商方面的特权通知各国,盖各国前此屡屡提出类似要求,皆为清国所拒绝之故。本大臣已将上述情形秘密通知驻英、俄、法、美等国公使……相机为我方之要求条件进行辩护”,希冀把列强拉拢为己力,好彻底绝了李鸿章的念想。
尽管李鸿章完全不知道自家的机密早已被日本侦破,也不知日本在台面下与列强的交易,但泄漏约文草案还是多少起了点作用。比如当俄国得知日本有意夺走辽东后,便向英、法、德等国提议共同干涉,并不满地对英国表示“俄国反对日本拟议中的领土获得,当然会尽力加以阻止。否则,朝鲜独立就成为一句空话,并且可以预见,一旦日本在大陆上获得一块立足地,它便会得寸进尺,直至形成与俄国接壤之势,这自然是俄国所不愿看到的”。但对一样被割让的台湾,俄国可没那么关切,因此当两江总督张之洞提议以台湾的铁路、矿业、商务等利权,交换俄国对台的保护时,俄国置之不理。
反倒是曾在中法战争侵扰过台湾的法国,对台湾稍有兴趣,其曾在甲午战争正炽烈时,建议清朝先将台湾租让给自身、战后再行归还,但被清朝拒绝。甲午战后,法国与俄、德一道干涉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三国干涉还辽),不再于台湾问题上多作着墨,只要求日本不许在澎湖列岛上建造要塞、以及开放台湾海峡为公海。而日本在三国施压之下不得不同意归还辽东、以及“承认台湾海峡为各国公共航路,并宣言此海峡非日本国所专有或管辖”。
三国干涉还辽看似李鸿章引入外力的成功,然而这无从弥补《马关条约》中割地赔款的屈辱本质,且日本虽没得到辽东,仍无损其获得的庞大利益。况且俄国介入的动机,不过只是防范日本,避免影响自己在东北的侵略;法国也只是想保障自己在中国西南和东南亚的利益;德国则是打算借机在中国谋取租借地,根本没一国打算维护清朝的领土完整和利权,因此甲午战争后一度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这也显示出,任何外力都不足为恃,毕竟渠等的利益与自身绝不相符,唯有自身发奋壮大后,才能确实保护好核心利益。而中国过了许多年后才痛苦地体认到这点,并坚持自力发展以迄今日,彻底摆脱次殖民地的屈辱地位,不再是百年前任人欺凌的弱国。

除了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昭示的主轴外,日本政府各部门也争相提出意见,如海军省强烈主张拿下台湾,辽东半岛则可让给朝鲜后、再由日本租借;陆军省则认为辽东是靠自身血战得来、又控扼朝鲜和北京咽喉,比台湾的位置重要太多。日本驻德公使青木周藏则声称,得命清朝割让吉林省和直隶省(今河北省)之一部份,以及在中国与朝鲜之间划设5千平方公里的缓冲带,作为日本将来扩张之根据地。另有日本政党更狂言“清国若不能自保其社稷,日本应占有山东、江苏、福建、广东四省”,或“应令其割让吉林、盛京(今辽宁省)、黑龙江三省及台湾,清日两国之通商条约,其条件应远超过欧洲各国条约之上”。这些主张不仅远比《马关条约》来得激进、严苛,更凸显日本侵华的疯狂在爆发之初就贪婪得教人惊恐。
对清朝来说,如何在劣势下稍微压制日本野心,恐怕只剩“以夷制夷”一途,也就是暗托列强施压日本,要求勿向中国谋夺太多利权。清朝代表李鸿章在赴日求和前,连连拜访英、法、德、俄等国使馆,希望渠等能帮助中国。李鸿章尤其对在华利益最广、国力最强盛的英国寄予希望,不惜提出缔结同盟密约以共抗日本。但英国早已打算让日本成为防堵俄国南下的助力,因此不仅回绝李鸿章的请求,甚至表示“不失时机地开始和谈是极为适宜而重要的,和谈的基础,也只能以日本可接受为准”,浇了李鸿章一大桶冷水。
而日本也洞悉欧美列强可能会横加干涉,因此事先打探和疏通列强态度,并向英国公使保证“不想瓜分中国、也不想推翻目前的王朝”,只是想要自清朝身上取得战胜者的利益;还向俄国表示“竭力不与俄国之利益相抵触”以及承认朝鲜独立,企图打消也打算往中国东北和朝鲜扩展的俄国之疑虑。在欧美列强来看,只要日本别需索无度到导致清朝政府崩溃,不但可以拿取战利品,自己还能以最惠国待遇捞一杯羹,因此自然没打算协助清朝,而是坐等中日谈判的结果出炉,顺势观察能伺机取得什么新的利权。
但李鸿章仍不放弃依靠外国斡旋的盘算,当1895年4月1日接到日本的条约草案后,他立刻拍电报给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要求将部分条款泄漏给英国、俄国与法国公使,并叮嘱“日本所拟通商新约详细节目,一时务乞勿告各国,恐见其有利可沾,彼将协而谋我”。殊不知,日本间谍早已破译清朝电报密码,1894年6月陆奥宗光还刻意发给清朝驻日公使汪凤藻绝交书,借由比对汪凤藻发送北京的版本以测试破译结果是否正确,因此清朝中央与李鸿章的谈判底线俱遭日本掌握得一清二楚。陆奥宗光决定干脆将计就计,即刻训令驻外公使“李鸿章似避免将我国政府为各国利益而要求之通商方面的特权通知各国,盖各国前此屡屡提出类似要求,皆为清国所拒绝之故。本大臣已将上述情形秘密通知驻英、俄、法、美等国公使……相机为我方之要求条件进行辩护”,希冀把列强拉拢为己力,好彻底绝了李鸿章的念想。
尽管李鸿章完全不知道自家的机密早已被日本侦破,也不知日本在台面下与列强的交易,但泄漏约文草案还是多少起了点作用。比如当俄国得知日本有意夺走辽东后,便向英、法、德等国提议共同干涉,并不满地对英国表示“俄国反对日本拟议中的领土获得,当然会尽力加以阻止。否则,朝鲜独立就成为一句空话,并且可以预见,一旦日本在大陆上获得一块立足地,它便会得寸进尺,直至形成与俄国接壤之势,这自然是俄国所不愿看到的”。但对一样被割让的台湾,俄国可没那么关切,因此当两江总督张之洞提议以台湾的铁路、矿业、商务等利权,交换俄国对台的保护时,俄国置之不理。
反倒是曾在中法战争侵扰过台湾的法国,对台湾稍有兴趣,其曾在甲午战争正炽烈时,建议清朝先将台湾租让给自身、战后再行归还,但被清朝拒绝。甲午战后,法国与俄、德一道干涉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三国干涉还辽),不再于台湾问题上多作着墨,只要求日本不许在澎湖列岛上建造要塞、以及开放台湾海峡为公海。而日本在三国施压之下不得不同意归还辽东、以及“承认台湾海峡为各国公共航路,并宣言此海峡非日本国所专有或管辖”。
三国干涉还辽看似李鸿章引入外力的成功,然而这无从弥补《马关条约》中割地赔款的屈辱本质,且日本虽没得到辽东,仍无损其获得的庞大利益。况且俄国介入的动机,不过只是防范日本,避免影响自己在东北的侵略;法国也只是想保障自己在中国西南和东南亚的利益;德国则是打算借机在中国谋取租借地,根本没一国打算维护清朝的领土完整和利权,因此甲午战争后一度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这也显示出,任何外力都不足为恃,毕竟渠等的利益与自身绝不相符,唯有自身发奋壮大后,才能确实保护好核心利益。而中国过了许多年后才痛苦地体认到这点,并坚持自力发展以迄今日,彻底摆脱次殖民地的屈辱地位,不再是百年前任人欺凌的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