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一首

500

少年游  寄有山及柴西

青天何处作羁栖,蜀道虽难未好奇。

意气同风值剑北,声名与鹊付柴西。

连山纵目来今日,望帝层云去彼时。

落日当关如短叹,余光复照少年痴。

创作古体诗一点浅见

在王力同志所著的《古体诗律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4)第124715号)中,有这么一段话:古体诗,又叫做古风。自从唐代近体诗产生后,诗人们仍旧不放弃古代的形式,有些诗篇并不依照近体诗的平仄、对仗和语法,却模仿古人那种较少拘束的诗。于是律绝和古风成为对立的两种诗体。

在章荑荪同志所著的《诗词散曲概论》(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9年第一版)中讲到:......“五古”、“七古”,是五言古诗、七言古诗的简称。五言、七言的诗体,形成于汉魏时代。(被)称作“五古”、“七古”,是始于唐代。唐代人兴起了五言、七言的诗体,因称不同于近体诗格律的五言、七言(而被称)为“五古”、“七古”,表明这是传统的诗体,并具有古朴的风格。例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在我的一些古体或者说仿古诗的尝试里,对于韵的处理也借鉴了一些格律诗的用韵方法,如平、平(韵)、仄、平(韵),如平(韵)、仄(韵)、平、平(韵),等等,不一一赘述;另外,我也采用了不少对仗的句子,但是放弃了律诗中必须在颔联、颈联对仗的做法,而是根据需要将对仗放在合适的地方。有人认为对仗是近体独有的,但是请看李白的“南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有的古体对仗不是很工,但是仍然具有妙意,如李贺《高轩过》“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由此可见其实对仗也是可以用在古体中的,用不用,怎么用其实还是看你所写的诗的整体结构。

我认为,古语言的词语在前代诗人长时间大量的组合、结构下,越到后来用旧格律创作的空间越小,假如今人再照搬《唐韵》、《广韵》、《平水韵》等韵书创作的话,则几乎不免有大量的格律的熟句老词组合和前人撞车,这既束缚了创作,也不能融入现代生活,更失去了诗歌本有的舒张的气息。至于有人试图用今韵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来套古人的平仄,则更有搬套的嫌疑。由于唐音散失,加之现代普通话音韵袭北方口音,与原本古诗词里的音韵相去很远,用现代的发音硬套上格律,完全没有了音韵美。未免有点“赶鸭子上架”之嫌。

创作古体诗,或者说仿古体诗,是一种对古代诗歌艺术的致敬,也是一种个人的遣怀。它应该是快乐的,自由的,浪漫的,也是饶有情趣,古格律其实已经散佚多年,新汉语的音调已成定局,所以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格律的技巧,使得我们的创作变得丰富、多彩,更容易表达我们的意愿。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