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舆论或者说文化不一样,敏感点不一样,能尖锐讨论的点不一样

【本文由“一杯酒999”推荐,来自《美国记者30分钟尖锐提问,结束后,竟主动找我们驻美大使谢锋表达敬意!》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上班族
  • 小韩哥这是给国内的新闻专业的好好上了一课

中美舆论或者说文化不一样,敏感点不一样,能尖锐讨论的点不一样。

咱们的文化比较内敛,对于政治人物、尖锐矛盾、重大冲突等更加委婉沉默,回避鲜明地去论对错。比如我们的记者,恐怕没有一个人敢在美国提问拜登的儿子乱搞被曝光是否属于美国两党冲突?更不要说我们谨慎的官方代表。

但是美国人的文化不一样,他是一种外向进攻型的文化,他们就敢把最不堪入目的拜登儿子裸照拿到国会公开谈论,而且没人会受到处理!

这只是一个例子。

美国人他的敏感点不一样,不是“国家问题政治人物问题重大冲突问题”,他们的敏感点更加微观,是“个人自由”,比如“lgbt枪支大麻”等等,这些玩意儿谁反对谁敢提问就是政治错误!包括特朗普延伸的中美竞争,其实也是立足“个人利益”,“中国抢走了我们工人的岗位和工资”,他始终是从个人价值观和利益去思考。

我们两国文化不同,敏感点不同,这对于日常认知交流而言,造成的误差特别大。

美国人的外向型文化,导致大家经常在外交部记者会听到他们问特别尖锐的问题,比如“俄罗斯首先发动战争是不是错?”,先不说这个问题本身对错,我们自己是不敢去提这样问题,我们总是当老好人玩平衡,玩和谐,不好简单分析的直接不提。

不敢谈忌讳谈的太多,这就造成美国人不理解我们深厚的思维方式。

我们说a,美国人说b,不在一个频道。

经常鸡跟鸭讲。

建议,我们可以不要那么委婉,像谢大使还有法国那个大使一样,用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和听得懂的思维方式,去教育一下西方人,尤其是多拿我们的春秋战国各个朝代历史经典,好好教育下美国人好战必亡。

对于很多懵懂的美国中间派和一部分理性派,其实还是有一定效果,可以分化他们。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