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隼的屎从天而降,今天出野外有好运气!

我是锤锤,刚来猫盟的萌新。

七月初开始,我就跟着队伍行进在深山老林里做野外调查(没碰上黑山老妖),你说没意思么?有意思,那山间里头,时不时来一鸟鸣,知了羽化出壳了,挂在树皮上高声歌唱。

我还捡到了一个知了蜕的壳,结果小心翼翼护了一路,回去发现找不着了,同行的伙伴指了个方向,“在那。”

我顺着方向看去,两眼一黑,壳被我屁股压得扁扁平平,我甚至没听到任何一声“哀嚎”,我的收藏癖被我屁股治好了

一路上还收集了很多野鸡的毛,我运气好,捡到了我心中完美无缺的两根,可能是开了个头,后面就一发不可收拾了,直接整出一个鸡毛掸子,原汁原味的。

500

丰厚的收获!©锤锤

走了鸟屎运

不过这一路上还真没什么机会看鸟,一来身上有任务,不能放下任务去看什么鸟,二来林子太大了,林鸟又小又很能躲藏,基本就只能捕捉到个扑腾飞的鸟影,三来路途上携带望远镜、相机太累。

这一路上路并不好走,爬山的时候双手双脚并用、登山杖辅助什么的,都是家常便饭,再加上运气不好的时候碰上大石块路,那就是新一番折磨。

500

路漫漫。©锤锤

唯一和我碰上面的鸟是绿背姬鹟。这鸟机灵着呢,我们无意间顺着山路闯进了它的领地,它就在那儿高声鸣叫警告我们。但没啥用,我们也不是你说啥我们就听啥的主,更何况,我们还不知道你具体说什么了,指不定逮着我们一顿臭骂,那我更不能听你话了。我这人就这样,喜欢反着来。俗称,反骨。

500

从前大猫拍的绿背姬鹟 ©大猫

它也有些任性,一路追着我们叫。后面等到离那块地方远了些,山林才静了下来。但我又有点恶趣味,我就想回程再来一下,可有意思了,回程它真的远远地就朝我们叫嚷。

鸟内心OS:讨厌你们这群没有边界感的人类。

还看到一只红隼,我们开车经过,惊扰到了它,它就展翅停在了离我们不远的电线杆上,一脸蔑视,我着急忙慌地拿出望远镜,它还挺好,赏我个脸,没立马飞走。

500

小可怜红隼 ©大猫

我眼睛对上望远镜,刚看见它身影,就看到一坨白色从它微翘的屁股那儿极速落下,屎从天降,这是吉兆。(别问我怎么知道的,我也是胡编乱造)

我们驱车离开的时候,它还立在那巡视着这片山林,像是这片山林主宰的王,不知今天会宠幸哪只鸟或者哪只老鼠呢。

有可能是吉兆起作用了,后面真就人品大爆发了。

与蛇大王打照面

人生第一次和蛇近距离打照面,就是在这趟旅程中。我当时没怎么注意,下山路上,脑子里就只剩“耶终于下山了,终于可以歇一会了。”甚至有些隐隐期待今晚的晚饭是什么,神游之中,队长惊呼。我听这声,就知道碰着好东西了。

 “啥?你看到啥了?”

“蛇?你没看见吗?这么大一只。”

我没回,因为我真没看见,直到队长往旁边挪了挪。

 “.…..”

500

真看见蛇了!©锤锤

那蛇真好看,叫王锦蛇,黑黄相间肤色,稍稍抬了个头和我们对望着,肤色与玉米地融合在一起,但不那么成功。因为体型太大了。又像是刚吃过似的,粗长粗长的,乒乓球粗细,在野外很不容易长成这种体型。一般我们碰着蛇,我们还没发现,蛇就呲溜一下跑没影了。

而且这蛇不怎么怕人。这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就是,我可以手机怼近点拍。

但我们出门在外,其实最强调的就是人和野生动物的“距离”

这个距离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你不仅要与动物保持一定的距离,还要学会,主动去保持距离。

500

大好在门头沟拍摄的斑羚 ©大好

这话说出来,估计会有人觉着,我这不是在说废话吗?谁不知道要保持距离?

还真有不少。无意间也好、明知故犯也罢,网上这新闻多着呢,美名其曰,“看着很可爱”。

人好像就是有这种奇奇怪怪的冲动,哇这个好可爱,胖乎乎的好可爱,延伸到,哇这个好可爱好想养,这个胖乎乎好可爱,好想养。

甭管它愿不愿意,先问一下,能不能养?

这种强买强卖的“我想养”,也确实是大部分人一贯的逻辑。但止步于YY一下,也就得了,真搞七搞八,不仅费时费(财)力,还犯法,还会对野生动物的种群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但我们面对蛇的逻辑不太一样,我小时候看太多关于蛇的灾难片了(我猜不少人也看过),粗长巨大的蛇,一口一个人,导致我幼小的心灵遭受重创,一整周做梦都梦着自己被蛇追上一口吞。由于这种对蛇的刻板印象,大部分人都是见蛇就远离。但蛇真就这么被人放过了吗?

那哪儿行?不想养,那能吃不?泡酒做蛇汤爆炒蛇肉等等,蛇的“用处”五花八门,网上一搜,一堆“蛇肉怎么做好吃”的教程。

话又说回来,这场故事的结局就是蛇慢悠悠走了,我们远远拍了个视频也就走了。

有工具,没抓蛇,没吃蛇,没补身体,就这样,看完了OK了,有缘就江湖再见。

500

被车轧死的赤峰锦蛇 ©猫盟

这种有意思的故事就没有个头,现在就来聊聊那些不怎么有意思的。

人工化的贫瘠森林

 “这是一个缺乏动物管理的森林。”

武阅和我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正望着“绿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远山。

500

那份我感受到的“绿意”像盆凉水浇在我头上,一阵苦闷。©锤锤

我以为这样的山林应当是,也该是动物的天堂。但这成了我的错觉。

这是我第一次这么正儿八经的做野外调查,也是我这么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动物在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

 “大爷,你在这附近看到过野猪,狍之类的动物吗?”

500

跟当地人询问动物的信息 ©锤锤

 “没有,没看到过。”

 “那獾子呢?”

“獾子有,獾子见过。”

在唐山的时候常常出现这样的对话,我们听到就震惊三连,竟然连野猪都没有

因为野猪虽然不是说进山林就能见到,但确实是山林里较为常见的兽类,可我们得到的是这样的答案。

这块土地上,有的封山正在长着新鲜的树,有的因为光伏发电山顶变秃,有的种植大片经济作物而动物不见踪影,这都是一路上一点一点看过来的。

500

光伏发电设备成排地排在山顶 ©锤锤

灌丛密布在那片山林里,我们两两组队,也时常因为灌丛遮挡了同伴的身影,隔着老远呼喊着对方。路也是一点一点开辟过来的。

这话听着挺好笑的,林子本就是动物的地盘,如今却靠着我们去开辟“兽道”,关键还不一定有兽乐意赏我们这个脸呢。

这种感觉像个魔咒缠绕在我心间。始终心里都有些那么不痛快。

500

山上的小花小草 ©红后

调查就跟无底洞似的,永远都做不完,因为我们有个很大的野心:带豹回家,修复荒野,修复人心

我们要知道这片山林有哪些动物,豹子够不够吃?植被怎么样,豹子有没有足够的空间容纳?这片区域完了有没有下片区域“交接”让豹子能继续生活?

不仅是人要衣食住行,豹子也需要。

我们正在试图重新连接北京与豹子的关系,这条路上正源源不断地加入新鲜血脉,带豹回家真的能成功吗?我相信参与到这过程中的每个人都希冀着,将来某一天豹子的到来。

500

这只豹标本来自密云番字牌乡,是1989年盗猎者打死的 ©大猫

最后送上我喜欢的一段话吧:

“这与带什么装备、穿什么鞋、背什么包、信奉什么时代的哲理,抑或是从甲处到乙处,统统无关。

这仅仅与我在荒野之中的感觉有关,就像长途跋涉不为别的,只为那满眼的千树万树、绵延草原、崇山峻岭、浩瀚沙漠、清流乱石、长河青草、日升日落。

这种经历是那么的有力,也那么重要。

这让我感觉到,

只要深处荒野之中,就会有这种感觉;

只要这荒野存在,这种感觉就存在。”

猫盟CFCA,赞20

戳视频看看野外下雨天我们在干什么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