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大罢工抵制AI入侵,目前演员、编剧均已参与,他们的担忧有道理吗?
其实对于编剧行业来说,人工智能或者说泛人工智能技术的“入侵”已经持续了很多年。早在十几年前,很多影视公司就已经开始尝试利用各种软件来帮助工作人员审读剧本,在国内,如上海大学葛红兵老师等团队也参与过相关软件的开发,论文也可以在网上看到。当然,当年的这种软件功能是很低的,就是按照电影、小说等的故事模式,将其拆解为不同的元素,然后为每一项设定不同的分值,最后根据分数的高低来决定是否要购买或者投拍。而在当下,AI发展的更为成熟,这个能力也只会增强。
理论上说,好莱坞的这种抵制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在影视领域,好莱坞一直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工业化,而工业化的背后其实是标准化。我相信,任何一个对热爱电影的人,都能感觉到好莱坞越来越乏味的背后,是越来越标准的剧本——主人公有几个,配角的族裔和肤色,第几分钟接吻……一切都已经固定好了,创作者只需要根据这些框架向里面填充内容就可以。
好莱坞编剧此次罢工的理由,是他们的收入越拉越低。其实这也很正常。过去这几十年,在通俗文化产业领域,本来就是一个资本收益不断扩张,创作者收益不断下降的趋势。而导致这一切的最主要原因,其实也还是随着文化工业的成熟,劳动者创造力与价值不断下降的过程。换言之,如果我们把好莱坞当做文化工业体系来看的话,那么文化工业与其他工业体系并无区别——随着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的资产(投资)越来越重,标准化和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操作日益流水线化,而在其中作为“工人”的编剧的价值自然就越拉越低,因为自动化和标准化所带来的利润增长,则全部归了资方。
这样的变化,也可以用来解释国内的通俗文艺创作。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网文,在过去这十几年里,网文创作者的权益是一步步被挤压的,这个身处其中的人应该都深有感触。但造就这一切的,除了网文平台,也有网文创作者自己——通过对于题材、技法等的缩限,网文平台与作者的共同作用之下,让网文创作的标准化程度不断提升,也导致作为资产的平台的价值远超过了作者,因此在博弈中,网文创作者所占据的主动权越来越小。
再说回到这个新闻本身,就像新闻里的这个人所讲:
SAG-AFTRA主席法兰·德瑞雪13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如果现在不昂首挺胸,我们就会陷入困境,都将面临被机器取代的危险。”
我觉得这种想法,本身就是徒劳的。人工智能的发展,本来就有可能取代很多创造性的工作——如在绘图、音乐等方面,AI已经能投入商用。我在十几年前写的科幻小说里,也都默认了未来人工智能一定会应用于通俗文艺领域,可以根据读者和观众需求自动生成他们最喜欢的作品。在这个意义上,希望通过抵制AI来让自己获得主动,就如同是当年的卢德运动一样——捣毁机器并不能解决问题。
在对于AI是否能取代创作的问题上,有很多网文作者认为永远不能,因为“AI不能把握读者情绪”、“AI不知道爽点”等等。但其实,姑且不说AI的算法逻辑与创作者的创作逻辑本就不是一回事,用“爽点”之类的东西要求AI有些南辕北辙,即便是AI真的不能独立完成创作,但是经过一定的训练,作为创作者的助手总可以吧?它可以帮你最快速的扒一下同类题材的大纲、“爽点”等等,甚至还可以给你出个提纲参考,这一点是完全能做到的。而只要能做到这一步,那创作者的个人价值又是会被进一步削弱的。
除此之外,新闻中还说:
据《纽约时报》报道,这一好莱坞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罢工,原因复杂且具有挑战性,尤其是人工智能成为一个主要原因。编剧和演员称,他们组织罢工是为了扭转薪酬下降的趋势。与传统的电视、电影相比,人工智能及流媒体使他们的薪水和工作条件恶化,他们要求制片方和流媒体公司保证不会以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面孔和声音来替代演艺人员。
这里面涉及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他们要求制片方和流媒体公司保证不会以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面孔和声音来替代演艺人员”——换个角度来说,这意味着AI生成面孔和声音已经相对来说比较成熟了,所以才会让这些编剧和演员感到担心。另一个则是“人工智能及流媒体使他们的薪水和工作条件恶化”——这也是很正常的。因为在过去,要判断一个剧是否能火、是否可以投拍,很大程度上都必须依赖资深从业者的经验,但是以奈飞为代表的流媒体平台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数据分析师对大数据进行解读,就可以对影视剧中的各项内容进行分析和预判。而中国观众更熟悉的,可能就是各种流量剧——虽然说这些剧真的是烂,可视频平台愿意每年几十部的拍,甚至就连擦边(比如耽美)都要拍,也是他们基于数据的分析。一句话,这就是特么挣钱。
当然,这也不是说通俗文艺行业不值得进入,只不过在文化工业的体系之下,AI作为一种能提升生产效率的工具,必然会大量地取代一些中低端或者非创造性的岗位,并且这个领域的标准化程度越高,被部分替代的可能性也就是越高。无论你是写网文、做音乐还是做编剧,都要有这个心理准备。指望靠个人的反对就能阻止AI是很难的——甚至可以说,这种反对的声音越高,越能让AI加速在文化工业中应用,毕竟AI是不会罢工和反过来反对老板的。
而如果你进行文艺创作,更主要的目的是表达自我,无论挣不挣钱,都不必担心。就算是AI全面接管了文化工业,但个人的体验与表达, 依然是无可替代的。在这个角度上,也许未来欧洲的艺术电影能焕发第二春也说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