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火的「研学游」是智商税吗?怎样「研学」才能不花冤枉钱?
我朋友就在做研学方面的服务。对于研学服务的火热,我倒是可以从她身上感觉出来。作为一个原本做出境业务的导游,此前几年她基本上完全失业,转行去做了别的。偶尔有几个外地旅行团来北京,她作为地接去接待一下,一天也就挣个三五百块钱。但是从今年3月开始,她忽然忙碌了起来,一问才知道,她开始带研学团了。
起初,她带的主要是北京及周边中小学的研学团,根据团的规模和对服务要求的不同,一般收费在几百到一千左右不等。而到了五六月份之后,外地的“研学团”多了起来,她挣得也更多了。前段时间有位北京导游在颐和园去世,当时带的也是外地的研学团。
研学团如果组织好了,肯定不是智商税。但是,就当下的研学团来说,可以说大多数花的都是冤枉钱。一方面,“研学”不是到了地方拍个照打个卡就完了,之前你必须得具备对文物、景点、作品的背景知识,另一方面“研学”对接待人员的要求也很高,但现实中大多数的接待人员达不到这个要求。
目前,很多研学团的接待者都还是导游。目前国内的导游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文化层次不高——如果说现在很多中小学老师尚且还有个本科、研究生学历的话,那现在导游行业的大多数从业者其实都还是以中专、大专学历为主。而国内的导游考试,需要背的内容主要是一些主要景点和历史文化常识的简介,门槛也并不高。但我这里也不是说导游不重要,在传统的旅游中,相比于介绍景点,导游更重要的任务其实是组织、管理和沟通。在网络已经如此发达的今天,网上对很多景点的介绍要比导游详细多了,倒也真不必完全依赖导游。
但是,研学跟普通导游毕竟还有所区别。比如现在我知道的一些研学团,都会带去国博或者首博,这个研学路线的设计、文物的讲解等等,实际上是超出了大多数导游的能力范围内的。我也听说了很多导游现在都是带团的前一天晚上狂背博物馆、文化景观等的文稿,所以学生们指望这这么一套研学能学到啥,也是想多了。
不过,这里也希望大家对导游多点理解。其实现在很多研学团的地接导游,在大太阳底下折腾一团忙前忙后,收入也就是三四百块钱——考虑到这是在北京,真的是不多。而且,导游们最主要的任务也还是组织、协调,指望他们能把“研学”搞得有多好,也难——大多数导游习惯的还是你在网上能见到的那种几个历史常识掺着几个八卦的那种讲法。
至于说怎么样研学不花冤枉钱,我能想到的有这么几个办法:
第一,没必要都往北上广跑。真要是为了“研学”的话,我国每个省份都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去本省、本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场馆,既方便、省钱而且还有文化上的熟悉。我之前去外地的时候,如果有时间,一般都会去本地博物馆看看,那里面介绍的很多东西是很新鲜的。
第二,可以让本校文科专业的老师设计路线、讲解方案并带队,家长或学校给予一定的费用。如果去外省,则安排老师与地接导游对接;
第三,如果要去的地方专业性较强(如古建筑、专门性博物馆等),也可联系一下相关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让他们做一些讲解,这肯定比普通导游专业的多。而且,平均下来每个家长也就是多花一杯奶茶钱而已,但讲解服务的专业性程度则提升了几个量级。对于学生来说,讲解一天能有个大几百的收入,其实也挺不错。
以上就是随便想到的几个想法,觉得有用可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