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去旅行被当成日本人是什么感受?
没什么感受。印象里我应该只被认错过一次,在法兰克福的犹太博物馆。当时工作人员朝我喊了声“口尼几瓦”(完全没日语基础,不知道该怎么写),我就和他说:“Morgen, but I am from China.”
我觉得这事没啥呀,别人只不过努力向你表示友好而已,只不过这次猜错了而已;也有人猜对,向我说“nihao”的。
真要吓唬他,当然也有办法,拿过于政治正确的那套和他讲,你不能根据外貌来判断别人。说不定能吓到他,向我道歉。但我不信过于政治正确的那套,何必吓唬一个想表示友好的人呢?
法兰克福犹太博物馆倒挺有意思的,罕见的要安检的博物馆,可能是主题太敏感了。不过我过了安检后,发现门票竟然要十二欧元,主题又是法兰克福当地的犹太人团体的,实在没什么兴趣,就没有进去。
说到日本倒想起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我工作的公司的瑞典总部,边上有家店(或者地方,我只看到招牌,当时关着,不知道具体是干啥的),叫“Lilla Japan”,我当时就猜,Lilla不会是瑞典语里little的意思吧?毕竟长那么像。
看到这招牌时,正在约了同事的酒吧的路上。到了酒吧,我就好奇兼不怀好意地问一位日本籍同事,那边的lilla Japan是啥意思。他说little Japan。我费了好大劲,才憋住没笑出来。可惜当时忘了把招牌拍下来了。
顺便前面那套过于政治正确的说辞,也是这位日本同事叫我的。当时我们几个人正在扯淡,一位叫Anders的瑞典同事说,他这个年纪的瑞典人,很大比例都要Anders;日本同事开玩笑说,也许他也应该该名叫Anders;我说,你长得就不像Anders;他开玩笑教我了那套不能以貌取人
过几年后再去,直至如今,遇到陌生老外搭讪,第一声招呼都成了“Ni Hao”。这背后相信更多是国力的提升,以及国人出国消费的增加。说到后面这点,顺便提一句,最近出去了一趟,发现有些机场在英语+当地语言之外,加了中文,中国的影响力以肉眼可见的形式显化。
比如意呆的马可·波罗机场,从路标到指示牌,基本都是三语。
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机场,更是看到了超大字的“热水”,很懂中国宝宝的体质需求。
话说回来,日常生活中,尤其是街头遇到的老外,第一眼把你当成日本人,也没多大的恶意或好意,就是瞎猜,方便后面卖货。
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讲,如果我做了什么好事,他们问是不是日本人,我会第一时间给与纠正;如果不小心冒犯别人了,或不想被打扰纠缠,即使对方第一时间猜对是中国人,我都会说一句——“八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