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屋电气的兴衰看美国的“去工业化”

西屋公司是现代电力工业的鼻祖

500

1886年,西屋电气正式成立。

西屋电气的创始人威斯汀豪斯(Westinghouse)慧眼识珠,将特斯拉这位受到爱迪生欺骗的天才招致麾下,并大力支持他的交流电研究。

通过押注交流电技术,西屋电气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公司迅速成为美国最著名的电气工程制造公司,而电气工业也理所应当的成为西屋公司的基石。

在电力工业的发展史上,西屋电气留下了一连串令人印象深刻的足迹!

1886年,西屋电气在美国建立了第一座交流电发电厂;

1890年西屋建立了第一条交流输电线路;

1893年,西屋电气用25万盏电灯照亮了芝加哥世博会,开启了有照明世博会的历史。

1895年和1900年,西屋分别安装和制造了第一台水轮发电机和汽轮发电机。

1905年,西屋电气生产了美国历史上第一列由电力驱动的火车,开启了电气化火车的时代。

500

 西屋电气公司与中国也有深刻的渊源

在民国时期,国民党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翁文灏指派中央电工器材厂总经理恽震赴美与西屋公司洽谈技术合作问题,并于1945年签订了技术援助和制造技术许可证合同。西屋公司帮助中国培训了第一批技术和管理人员。

改革开放后,中国从美国引进了亚临界火力发电技术:西屋公司提供了30万千瓦、60万千瓦汽轮机和汽轮发电机的技术,燃烧工程公司提供了锅炉技术。

500

西屋公司也是中国核电技术的来源。

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引进第三代核电技术,经过比较选择了西屋的AP1000核电技术。

500

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华尔街金融资本主导的多元化经营就不断抛弃西屋公司起家的电气业务,西屋公司最终变得面目全非并成为以传媒业务为主的CBS Corporation。

1998年,西屋电气火力发电业务被出售给西门子。

1999年,CBS又将核能部门连同西屋电气的名字一起,卖给了英国核燃料有限公司。被出售给英国核燃料的西屋电气核电业务部门依旧命途多舛,2006年再次被出售,接盘侠是来自日本的东芝。

西屋电气也是日本企业火力发电技术和核电技术的来源,东芝一直是西屋电气的跟班。控股西屋让日本的重工企业颇有扬眉吐气的感觉。

但是西屋核电部门的厄运还远未结束,2017年因核电站建设资本超支而宣布破产,日本东芝也深受拖累。

500

 

 

西屋电气破产的原因

 

美国火力发电设备和核电设备市场饱和是西屋公司经营陷入困境的市场原因。

西屋公司管理层经营策略和重心的转移是西屋电气消亡的内部原因。

美国电力市场的饱和是西屋公司(也包括通用电气)火电和核电业务陷入困境的直接原因。

500

 美国的发电总量在2000年就达到了4.1万亿千瓦时,从2000年至今美国的发电量基本在4.3万亿千瓦时的水平,没有大幅的增长。

美国的煤电和核电基本都是在2000年达到最高点,此后由于环保等因素的约束关停了不少煤电机组。2021年美国的煤炭发电量仅有9785亿千瓦时,不到2000年发电量的一半。

美国的核电发电量从2000年至今一直维持在8000亿千瓦时/年的水平。

对比中国的发电量,就可以看出美国电力设备市场的饱和情况。

500

中国的发电量在2011年首次超过美国,并且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2011年中国的发电量达到8.5万亿千瓦时,接近美国发电量的两倍。

西屋公司未能占领全球最大、增长最快的中国市场。

500

从1980年之间,中国的发电量一直保持高速增长。

2021年中国的发电量是8.53万亿千瓦时,是1980年的0.30万亿千瓦时的28.4倍。

中国发电量如此大规模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引进技术、国内制造发电设备,从国外直接进口的数量很少。

由于中国独立自主的发展政策,西屋公司虽然拥有先进的电力设备但是却无法从中国市场分得一杯羹。

西屋电气公司的技术不再领先。

西屋电气公司早在1959年就制造了首台超超临界机组,装机容量为31万千瓦,进汽压力为34.5MPa,进汽温度为649℃。但是由于材料问题,后来被迫降低了蒸汽参数。

从20世纪70年代起,火力发电技术发展的主力逐步从美国企业变为日本和欧洲企业。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和西屋电气公司分别将超临界技术转让给日本(通用电气公司向东芝公司、日立公司,西屋公司向三菱公司)和欧洲,并与日本和欧洲的企业共同完善了超临界技术。日本(三菱、东芝、日立公司)和欧洲(西门子、 ABB 公司)企业在掌握了超临界技术后,继续开发了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技术,蒸汽参数进一步提高。

中国的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在引进超超临界技术时,引进技术的对象已经是日立、三菱和西门子公司了。

西屋电气和通用电气的火力发电技术已经不再独步全球了。

500

三代核电技术不成熟是压垮西屋电气的最后一根稻草。

早在1979年三里岛核事故之后,美国的“核电‘大跃进’”就已经紧急刹车,100多座核电机组订单被取消,此后长达30多年,美国本土再未建设一座核电站。

2012年美国批准新建了四座核电站,采用的是西屋公司开发的第三代核电技术AP1000。由于AP1000技术不够成熟,导致乔治亚和南卡罗来纳州核电项目出现巨额成本超支,西屋电气最终不得不破产。

技术不再领先,本国市场饱和,未能获取海外市场,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西屋电气和通用电气火力发电业务和核电业务的低迷。

不过通用电气的日子要好很多,因为美国燃气发电市场保持了较快的增长,而通用电气的燃气轮机技术还是很有竞争力的。

美国“去工业化”的多重原因

2018年6月19日,标普道琼斯公司宣布,药品零售企业沃博联(Walgreens Boots Alliance)将在本月26日替代通用电气,成为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新的成分股之一。

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创立于1896年,是美国三大股票指数之一。

通用电气为该指数首批12家成分股,自1907年11月以来,这家美国工业巨头始终保持着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成分股的身份。

500


西屋电气和通用电气的命运是美国经济过去几十年“去工业化”的缩影。

美国经济的“去工业化”,既有不可抗拒的市场因素,也是美国发展模式主动选择的结果。

而来自日本、中国等国家企业的竞争,使得美国企业的经营不得不面临更多的挑战,甚至加快了美国“去工业化”的过程。

市场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失去市场,即使企业的技术再先进也没有用武之地。

美国经济的领先使得其市场首先达到饱和,这是客观的经济规律。

中国的市场规模是企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最大底气,在中美的经济和技术竞争中,中国市场仍将扮演重要作用。

华尔街金融资本主导了美国企业的发展策略,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将股票价格和利润率作为最重要的考核指标,一切业务都与利润和股价挂钩。

在这种急功近利的经营环境下,无法获取高毛利率的传统制造业不再是华尔街喜欢的业务,很多都被出售了。西屋电气从电气企业变成经营媒体业务的CBS就是华尔街价值观主导的结果。

中国和日本企业的崛起加大了美国企业经营的难度,美国企业仅靠技术领先不再能够轻松获取超高的毛利润。

电力设备制造业如此,在电信设备制造业也是如此。

中兴和华为的发展使得朗讯、北电等企业必须面临激烈的技术竞争、成本竞争、市场竞争,经营的容错率大幅降低,稍有差错就会被市场淘汰。

正是由于激烈的外部竞争,使得朗讯和北电无法从2001年网络泡沫破灭的打击中恢复过来,最后不得不破产。

500

 

历史上已经有多个国家走过“去工业化”的路,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是一个,英国也是一个。

 美国的“去工业化”与英国的“去工业化”更像,既有外部竞争因素,也有内部金融资本主导因素。

 美国的“去工业化”仍将会继续。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