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盒剧场与文化中心雅俗共赏互为辉映

 

     文化局将于今日上午在澳门文化中心黑盒剧场举行开幕典礼,随后并正式启用。黑盒剧场的迁建,固然是因为其原来的暂厝地——旧法院大楼,将要改建为新终审法院大楼(此前是作为新中央图书馆选址),黑盒剧场必须服从整体城市规划需要,腾让出来进行保护文物建筑式的扩建施工;但在客观上,却因为新黑盒剧场是兴建在文化中心的旁边,而且与文化中心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从而令到澳门的业余性职业剧团演出与高端专业文艺演出,形成「燕瘦环肥」雅俗共赏,互为促进互为辉映的局面,大为提高澳门业余及业余性职业剧团的地位,亦即粤语的「有面子,有非士」。而且,连同文化中心、澳门艺术博物馆、澳门回归贺礼陈列馆,还有门前的冼星海马路等,形成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等于是抬高了黑盒剧场的「江湖地位」。虽然说,有人认为这个地点较为偏远,不如旧法院大楼位于闹市中,但文化中心地下有一个较大的公众停车场,反而比旧法院大楼更适合「有车阶级」前往观赏,这又反过来衬托了新黑盒剧场的「平凡中有高贵,高贵得来很平凡」的特征,对于进一步丰富澳门的业余文化生活,提升澳门的文化城市形象,积极响应「中西文化结合平台」的号召,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就此而言,可见特区政府用心及善意、诚意。

     「黑盒剧场」是近年来国内外新兴的一种小型演艺剧场,也是专为小型及实验剧场而设的表演场地。观众席可配合舞台设计,搭建成横向、三向或四向形式,以容纳一百三十至一百六十名观众,切合不同制作的需要。一般指空间小且灵活多变、背景黑色的表演场地。尤其是它是一个四面是墙的剧院,没有固定的舞台和观众席,灯光、布景、音响等东西,喜欢放那里,便放那里,充满3E:Experimental (实验性)、Experiential (体验性)和Expedient (随意性)。黑盒剧场打破了传统剧场「舞台」和「观众」面对面的摆放方式,观众可以坐下或站立在剧场的两侧或任何一个角落。而舞台亦可以延伸至「黑盒」内四方任何一个位置,由于没有刻意划分舞台区和观众席,观众和演员的距离缩窄,演员可以走入观众席,观众可以走上舞台间,更夸张的是:到底观众是演员?还是演员是观众?坐在黑暗的剧场内,因为脑袋完全自由,台上的人也可以自由表达,粗话和裸体倒也无伤大雅,台下的人可以用笑声、掌声,甚至摇头来响应;只要遵守剧场的规矩,那一刻,人和人思想的互动、表达的自由,是没有丝毫障碍,台上、台下都是完全奔放,正代表文明社会的真谛。观众进入剧场,再不是正襟危坐、眼睛只看着前方,们可以站起来、可以跳舞、可以在场内走来走去、可以参与演出,因而也是沉浸式的演出。

     回归后,在特区政府的支持下,澳门业余演艺活动蓬勃发展,出现了一些借居工厦的职业性但却也带有业余性质的剧社,他们大多都喜欢使用黑盒剧场的模式。文化局有机于此,充分利用当地规划改建为新中央图书馆的旧法院大楼,辟置黑盒剧场,并以特廉费用让澳门以至外地的剧社租用,其实加上政府对这些剧社年度活动的资助,已经是「双重扶持」。这就使得黑盒剧场的演出活动颇为密集,而且演出剧目的专业程度也很高,外地的剧社也赶来「凑热闹沾光」。当然也有不少澳门居民以外的各地爱好者赶来捧场。

     但毕竟特区政府已经决定,将旧法院大楼改建为新中央图书馆(后来确定为新终审法院大楼),黑盒剧场必须迁出另外觅地发展。正好文化中心的东侧有一幅空地,文化局决定利用这幅土地兴建新黑盒剧场,并礼请文化中心的原设计师设计黑盒剧场,以便于与文化中心建筑风格相呼应,据说早年间开启黑盒剧场时也是同一位设计师。因此,黑盒剧场与文化中心既各自适当独立,又紧连在一起,风格上更是融为一体,甚至可以说是文化中心的「扩建工程」。

 黑盒剧场占地面积约二千二百三十平方米,楼高三层及有一层地库。根据运营需要,剧院内的一楼设有两个分别可容纳观众人数为一百四十人及一百六十人的小型剧场,及后台区、排练室、化妆间以及办公室等。地面层设有可供彩排与小型展演的多功能室、化妆间、淋浴间、卸货区、储物空间以及设备间。黑盒剧场表演空间布局灵活,两个剧场的表演区均可依据演出制作所需作出调整,观众席亦可配合舞台设计搭建成横向、双向、三向或四向等多个形式,是专为小型及实验剧场而设的艺术表演场地。除剧院大楼外,工程还包括整治相应的户外空间。当局冀剧场落成为艺文界提供更多元化的演出空间。外墙以不同层次灰色为主调,充分利用大玻璃窗营造通透效果,整体设计与旁边的澳门文化中心建筑互相协调,相得益彰。

为让澳门演艺剧场业界了解澳门文化中心黑盒剧场的空间环境,文化局曾经组织了逾五十位曾租用旧法院黑盒剧场及文化中心演出场地的界别团体代表参观新建场馆,局长梁惠敏及副局长郑继明、澳门文化中心代主任李罗卿等出席,详尽介绍场地的设备配置,幷与业界进行交流。另外,文化局也安排了文化发展咨询委员会和文化遗产委员会的成员考察了黑盒剧场。

整体来说,新黑盒剧场的布局合理,而且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如设置了演员吧等。不过,由于新黑盒剧场是属于较为高端性的演艺设施,而且所公布的使用规则又相对较为严格,因而有剧社人员担心,将原在旧法院大楼黑盒剧场的「原汁原味」特征摒弃。比如,旧法院大楼黑盒剧场最大的特色是「自治」,甲剧团演出完,一般会留下一些制作布景用的材料,例如木板、轮子之类,或一些剧团不能收藏但丢掉却十分浪费的椅子、桌子、木箱之类,当甲剧团离开又未知如处置这些物资之时,乙剧团就要进场,乙剧团却发现这些剩下的物资正好改装一下就可以变成自己演出中的布景、道具,于是就会有一些椅子、桌子等,几年内一直留在旧法院,被不同剧团复活再复活。然后,整个后台都贴了许多各剧团在运作演出时的一些「内部通则」,几年里这些「通则」竟又被不同的剧团保留、共享至今,这种从中性空间到「地方感」的建立过程,成为剧团在旧法院的集体记忆,而且是彼此共同建立的。

     因此,应当在加强管理与剧团「自治」之间取得平衡。相信文化局和文化中心是能够适当地「中间落墨」的。

 

                               (发自深圳)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