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记113:那一年,他和诸葛亮都走出了家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司马懿,少聪达,多大略。崔琰谓其兄朗曰:“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操闻而辟之,懿辞以风痹。操怒,欲收之,懿惧,就职。——《资治通鉴•卷六十五•汉纪五十七》.
在诸葛亮出场后的第二年,司马懿的名字也出现在了《资治通鉴》当中。
并不是说这两人相爱相杀,司马光故意为之,而是因为在这一年,司马懿正式出仕。
我们在前篇曾经说过,曹操废除东汉的三公,改设丞相和御史大夫。而司马懿此次出仕,就是到曹操的丞相府任职——任文学掾,在丞相府给各种政府材料润色文字。从这份职业上,完全看不出司马懿后来的任何特质。
但有关司马懿的出仕,在不同的史料中,记录又有不同。
《晋书·宣帝纪》中,说司马懿不愿意给曹操效力,所以不愿就职,是曹操半威胁半强迫,才让司马懿屈从的。
但在《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裴松之引注《魏氏春秋》中却记载,荀彧当时向曹操举荐人才数十,其中就有司马懿.
这两种出仕,对于日后职业发展所起到的影响,完全不同。而从司马懿后来的职业生涯来看,《晋书》中的记录可能撒了谎。否则,如果曹操对司马懿一心防范的话,又怎么会让他和曹丕搅在一起。一个基本事实是,司马懿早年跟随曹丕,文青气质爆棚的曹丕知恩必报。曹丕登基后,司马懿的官职开始火箭般上升。
.
______
.
而且,荀彧的举荐,非同小可。
.
现代人可能无法体会这其中的意义,我们不妨打个比方来做说明:
.
荀彧向曹操所推荐的人才中,有的原来已有职位,如荀攸、钟繇等。推荐他们任职,大致相当于现今总裁给董事长递交了一份人事任免提案。
.
但是,司马懿本身是没有官职的。因此,荀彧的推举,就相当于总裁亲自招了个人进公司。这人跟总裁关系怎么样,你自己想吧。
.
因此,有一种推测认为,司马懿早年不愿意出仕,并不是因为看不上曹操或类似的原因,而是他在找一个好出身。
若没有这个好出身,他宁愿在家里待着。
事实上,在此次出仕之前,司马懿是曾经被政府征辟过的。只不过,是地方上的一个小官:《晋书·宣帝纪》记载,“汉建安六年,郡举上计掾”。
当时曹操就曾经征辟过司马懿,但司马懿却选择了辞官,没有真的上任。其中原因,可能是因为司马懿觉得如果去了,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央选调的公务员,只能在体制内混日子,不知道得什么时候才能再出头。但上级机关选调你,你又不能不去,所以司马懿只好辞官回家。
一直到建安十三年,司马懿终于获得了荀彧的推荐。这时候,他才开开心心的去了国务院办公厅文字办公室上班。
而从此,司马氏的家族地位,也获得了关键一跃。
这一跃,并不是说司马懿谋了个好差事,而是说,司马氏得到了汝颍集团的真正认可。
汝颍集团是陈寅恪先生提出的一个概念。陈先生在总结曹魏时期的政治势力分野时,发现曹魏的文官高层,其出生地基本上都在汝南和颍川一带。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荀彧、钟繇、陈群等。
这些人除了出生地集中外,还有另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名满天下的累世巨族。
荀彧的祖父荀淑官虽不高,但名望极盛。到了父辈这一代,荀彧的叔叔荀爽做到了三公。
钟氏家族的声望,则要回溯到钟繇的曾祖父——钟皓。钟皓终身未曾出仕,不是官府不要他,而是他自己不去。朝廷先后征辟了九次,他都一一拒绝,由此名闻天下。
钟皓在当时与另一个人齐名,这个人就是荀淑。而钟皓还有另一个小朋友,与他特别投缘——这位小朋友叫陈寔。之所以说是小朋友,是因为陈寔小了钟皓整整十七岁。
陈寔的官位也不高,最高只做到了县长,但是声名之盛,天下无出其右。到陈寔死的时候,前来送葬的人达到了三万多人。这是个什么概念?考虑到当时整个东汉王朝只有大约六千万人,也就是说,全天下万分之五的人都去给陈寔送葬了。按比例换算一下,大约就相当于如今的七十万人——注意,这只是个县长!
而陈群就是陈寔的孙子。
通过这么一番梳理,你不难发现,汝颍士族之间的关系,早在几代人以前就已经确认了下来。之后经过荀彧在曹操麾下的经营,终于在汉末达到顶峰。而司马懿呢,却是河内温县人,在地域上跟人家就不挨着。而且,在那个靠名望吃饭的年代里,他祖上的名声又不大好:司马氏可考的祖上,是司马懿的曾祖父司马均。此人做到过征西将军,但后来因兵败之时临阵逃脱,下狱被杀。
直到此时,司马氏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才终于获得了上层执政集团的认可,成功进入其中。
当然,这并不是司马懿的时代。当时的曹魏集团,群星璀璨,第一代人的光芒仍在闪耀,司马懿在其中,几乎是默默无闻的凡人。要再过近二十年,等第一代人才凋零殆尽后,才轮得到他登上舞台大放异彩。而在这之后,又要再过二十年,被大魏臣民认为是“国之柱石”的司马懿,才会突然换了一副面孔,以新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这一部分故事,就且待日后分解了。
.
______
.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是一句在小学生作文里高频出现的名言。但什么才叫做好的开始?
上篇和这篇写的诸葛亮和司马懿就用自己的出仕,给我们提供了一份标准答案:原来别人的成就真的不是运气偶然,而是从一开始就苦心经营。诸葛亮等的,是一个好机会;而司马懿等的,则是一个好条件。
成功可以复制吗?当然不可以。尽管你把名人传记背得滚瓜烂熟,你也不可能重复他们的人生。前些年《乔布斯传》大热,可有几个读成了乔布斯第二呢?
这也就是成功学最大的问题所在:做好自己的事,可能会成功,但不是必然会成功。这是一个逻辑思维问题。
那么,这种名人传记是不是就没有意义了?当然也不是。以在下的观点,这类人物传记最重要的作用,应当是在于增广见识,让你看到成功者身后那些不为人道的事;在于汲取经验,让你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也在于砥砺自我,不断地提醒自己,不要轻言放弃。
因此,去做好自己能做的每一件事吧,创造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条件,如司马懿。然后,静待机遇的降临,如诸葛亮。
.
______
.
番外 | 我们的说书时间
壹我们曾写过一篇文章,论述当下大热的阶层固化问题,而且最终得出结论:当下并不能算是一个阶层固化的年代。
有很多筒子当时对这个观点提出质疑,认为现在的阶层固化很严重。对此,在下真的只能说一句,那是你没有见过什么叫做真正阶层固化的年代。
而现在,我们终于要写到这种时代了:汉魏两晋南北朝。
虽然曹操坚持“唯才是举”,但在行文之中,诸位一定已经发现了,汝颍集团的地位,是几代人的积累所致。在当时,普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资源和地位的可能,正越来越少。甚至于像司马懿这样家世已经相当不俗的,也仍要想办法挤到那个圈子里去。
豪族占据、垄断资源的时代,正在不可避免的到来。
这种阶层固化,在曹操死后,终于以制度的形式被确认了下来:曹丕称帝后,陈群制定九品官人法,正式宣告门阀士族时代的到来。
此后两百年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
.
贰
虽然在下始终认为,历史没有如果。但说回本篇,我们也不妨来讨论一下:倘若历史有如果,将会如何。
假如曹丕没有接任太子,那司马氏将会如何?篡魏自立可能就不一定会出现,但是,司马氏的荣华富贵却一定会有。
因为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当时就在曹植的阵营中。因此,无论曹丕还是曹植继位,都少不了司马氏的达官显贵。
这种两头下注,并不是司马氏的老奸巨猾,而是当时的常态。
荀彧的弟弟荀谌,就是袁绍手下的重要谋士;而荀氏的另一位成员荀悦,则任职侍中,其对曹操的专政颇有非议,可以算得上是汉献帝的忠实拥趸(荀悦有《申鉴》传世,部分内容被司马光摘入《资治通鉴》中)。
而这些都还不算是最牛的,最厉害的非琅琊诸葛氏莫属。
诸葛亮为蜀汉丞相,诸葛瑾则在孙吴位至大将军,其子诸葛恪曾受孙权托孤之任。而诸葛氏的另一子孙诸葛诞,又在曹魏官至征东大将军。时人对此很是艳羡,曾有“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之语。
这位身在魏国的诸葛大将军,早年曾与司马师亲密合作,平定了毌丘俭、文钦的叛乱,但后来还是起兵反抗司马氏,只是事败被杀,被夷三族。但这并不意味着诸葛诞的血脉被彻底斩尽。
诸葛诞的长女,就因嫁与司马懿的儿子司马伷而免于死刑。这位诸葛氏共生有三子,长子为司马靓。而司马靓又有一个儿子,叫司马睿,是为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
.
- Review -
文字内容原创
全目内容已归档入
微信公号“喻以流年”
.
转载请移步公号获取授权
谢绝未经授权转载
图片来源于网络
.
版权属于原作者
如有不妥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