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她》这部电影最大的“回味”点,或许来自于作品之外
《消失的她》这部电影最大的“回味”点,或许来自于作品之外。
在影片的宣传中,“女性主义”的标签是非常明显的。从导演接受采访中对“女孩携手”和“girls help girls”等专有表述的直接运用,我们便可以看到片方对它的主观侧重。比起悬疑片的类型化,它反而更像是真正主打的核心。而这无疑是当下的热点话题,也对接了“都市女性”这一庞大受众群体。
有趣的是,作为该片灵魂人物——导演自述“在很成熟的项目阶段才加入”——的监制陈思成,本人却是一个偏向于“男性化”(意会即可)思维的人,他在各种采访中的言谈举止都很能说明问题。
大胆一点讲的话,电影中的核心思想与主题或许并不被主创本人所认可。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主创在没有“信念”的情况下,将电影做出不差的完成度。由此可见,对陈思成来说,“创作”和他本人其实是完全分开的,他的任何思想都不会影响对项目的投入。
事实上,这也正是陈思成的一贯特点。他有着出色的学习能力,对各种市场看好、大众接受的类型与主题,都能迅速做出一定程度的模仿和整合,给出完成度过关的成品。《北京爱情故事》的励志与都市爱情,《唐人街探案》的公路+动作+搞笑+冒险+悬疑+“挖掘人性”,以及后续的系列宇宙化运作+萌宅文化,《误杀》的悬疑+“现实批判”,从内容设计到项目运营,他都展示了这种能力。甚至连“翻拍”中体现的原作吸收与再现能力,也是如此。
电影当然是创作者的自我表达,在这个角度上的陈思成可能是不够好的艺术家。但另一方面,电影也是一个商业项目,这个意义上的它是“项目”而非“艺术作品”,并不需要自我表达,主创也不是“创作者”而是“产品经理”,完成这个“行活儿”即可。
陈思成是一个非常强的产品经理,但他在“艺术家”方面还是略逊。他有表达的野心,在很多作品中都有所尝试。从电视剧版《北京爱情故事》结尾的“命运无常”开始,一直到《外太空的莫扎特》里对艺术信仰的抒发。但是,这些表达反而成为了作品的最大弱环,突兀、生硬,难有说服力。
优秀的产品经理,有意愿但略蹩脚的艺术家,这是对陈思成的贬低吗?事实上,哪怕做到了前者,也需要相应的天赋和经验,给出过关且市场反馈不差的“行活儿项目”,也并非想象中的那样简单。
抛开对“是否言不由衷地蹭热点”——对于行活儿来说,这个说法没有意义——的争论,以及“男性思维”是否正确的道德考量,“优秀的产品经理”这一定性绝对是对陈思成的正面评价,并且足以对他取得的行业内成就给出信服力,无小动作,主打一个硬本事。
毕竟,就像徐峥在《泰囧》时的采访中所说,“做一个产品经理型导演,没什么丢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