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是我人生的护城河。
作者| 华伟552
来源| 历史的荷尔蒙
如果没有一众友人的陪伴,在严酷的生活中,可能很多大诗人都坚持不下去。
李白如此,杜甫如此,王维如此,白居易也不例外。
论友情的炽热,白居易甚至超过前三者。
1
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
对他们的感情,1200多年来,看热闹的多,试着去理解的少。
他们来往的信件和诗词,甜得发腻,酸得发抖。
有人甚至认为,作为大唐领导干部,文艺界领军人物,白居易跟元稹,这两个男人走得太近。
公元802年春天,长安,满城桃花,开得正盛。
在有些畅快的空气里,22岁的元稹和30岁的白居易见面了。
元稹只是一个新人,在当时并没有什么名气,而白居易早在14年前就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名满长安,轻轻松松就能上头条。
著名诗人顾况以挑剔闻名,本来有些小看白居易,读到“野火诗”以后,他也赞许地说,混长安不是那么容易的,有不少人混成了混账,但以你的诗来看,没问题。(道得个语,居即易矣)
虽然他年少成名,但很容易陷入孤独,深深的孤独。
可能,有才华的人都是孤独的,他们的身体在凡间,精神却在天堂。
第一次见到元稹,白居易就对这个河南老乡留下了深刻印象。
元稹的话不多,却字字珠矶,关键是,少见的帅气。
在很多人眼里清高又古怪的白居易,主动跟元稹说话。
还递上了自己的名片,上面只印了7个字,“复古采诗——白乐天”。
“您对乐府诗革新有研究?”元稹问这位诗坛前辈,小心翼翼地。
“是的,诗歌就应该讽喻时事,泄导人情,”白居易合上笔,微笑着说,“不然,我们写诗有什么用?”
恰好,元稹也一直在寻思诗歌革新的事儿,白居易的话准确地击中了他的内心。
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友情正式拉开帷幕。
公元803年,白居易参加一年一次的科考,放榜那天,眼尖的白居易在名单里发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元稹。
他马上约元稹出来喝酒撸串,两人酩酊大醉。
一个月后,他们一起被任命为校书郎(图书管理员兼校对,九品官)。
在唐朝担任过这一职务的,至少还有以下大腕:杨炯、张说、张九龄、王昌龄、刘禹锡、李德裕、杜牧……
职务卑微,但幸运的是,白居易和元稹被安排在一个办公室。
对于这一点,两人是满足的。
那段峥嵘岁月,老白十分怀念,他曾写过一首长诗。
《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
忆在贞元岁,初登典校司。身名同日授,心事一言知。
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疏狂属年少,闲散为官卑。
……
有月多同赏,无杯不共持。秋风拂琴匣,夜雪卷书帷。
高上慈恩塔,幽寻皇子陂。唐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
……
此日空搔首,何人共解颐。病多知夜永,年长觉秋悲。
不饮长如醉,加餐亦似饥。狂吟一千字,因使寄微之。
你的心事,只需要说一句,我就全能明白。这就叫投缘,这就叫默契。就像李商隐诗句里形容的,“心有灵犀一点通”。
那段时间,他们一起加班,一起散步,一起咬文嚼字,在彼此文字和思想的舞蹈中,忘记了这个世界的存在。有诗为证:
——“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
——“月夜与花时,少逢杯酒乐”;
——“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有很多人说,他们看不懂。这三句的大意是。
白居易和元稹在一起,骑马快乐,喝酒快乐,赏月快乐,就连夜里想起彼比,也会幸福得笑出声来。
他们在一起研究朝廷新出台的“科策”,在长安华阳观昏黄的灯光下,一弄就是一通宵。
根据那段时间的研究,他们出版了一本作文辅导书《策林》。
这种合作,在接下来的人生旅途中,他们进行了30年。
除了一同参加科考,成为一个办公室的同事,30年中,他们的人生起落,神相似。
——809年,白居易在长安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元稹任监察御史。
——810年,白居易改授京兆尹户曹参军;元稹贬江陵士曹参军。
——815年,白居易贬江州司马;元稹改授通州司马。
——820年,白居易在长安任主客郎中;元稹任祠部郎中。
——829年,五十八岁的白居易生子阿崔;元稹生子道保。
连生孩子都在同一年,这是巧合,还是故意?
公元817年的某天,在被贬为江州司马3年后,白居易痛苦无依,在给元稹的长文中,他几乎是在呐喊。
《与元微之书》四月十日夜,乐天白:
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
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
……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
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
在此文中,白居易长期郁积于胸的愤慨和忧伤,矛盾和牢骚,都喷发了出来。
除了天天借庐山驱除心中苦恼,他只能给朋友元稹写信倾诉,在至交面前,他很放松。
全文因真挚而动人,似乎主题只有四个字,“我想见你!”
他还写过一首著名的诗。
《感化寺见元九、刘三十二题名处》微之谪去千余里,太白无来十一年。
今日见名如见面,尘埃壁上破窗前。
兄弟,好久不见,今天看到你的诗句和签名,就好像看到你本人。
100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能感受到白居易那颗滚烫却悲苦的心。
元稹,是他的救命稻草。
颇为相似的人生经历、共同倡导新乐府诗、对黑暗官场的痛恨,让他们成了知已。
他们的一辈子,其实就是和诗的一辈子。
大和二年(828年),他们一起编纂出版了唱和总集《因继集》,所有的诗达到十七卷、近千首之多。
看他们来往的诗句,总会感动莫名。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的诗里,住着你”。
元和十年(815年)八月,白居易被贬,十分惆怅伤感,常常夜不能寐。
原来,短的是人生,长的是磨难。
这个时候,他像往常一样,捧读元稹的诗,寻找慰藉,祛除痛苦。
他写过这样一首诗。
《舟中读元九诗》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灯灭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风浪之中,一个中年男人在船中静坐,通宵读另一个男人的诗,眼睛都看疼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白居易在受难,元稹同样悲苦。
白被贬前五个月,元稹被贬到通州,而且一到任就卧病在床。
听到白居易被贬的消息,他震惊地从床上坐起来,在日记中他写道,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梦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不久,老白收到了这首诗,在回信中他动情地说,这首诗,就是不相干的人读了,也会感动得不忍再看,何况我呢?每次看它,心里都会凄恻难忍。
看完这封信,元稹当场就哭得稀里哗啦,妻女惊慌失措,以为出了什么大事。(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两个“天涯沦落人”,患难中相互慰藉,其情、其意、其爱,令人感喟不已。
他们的心灵感应更是神奇。
元和四年(809年),元稹到东川出差,白居易还在长安。那一天,他们都写了一首诗。
元稹在诗里说,“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里游……”(梦见白居易、李卓直和白行简三个人一起到曲江游玩)
实际上,那天白居易等三人的确在曲江游玩。
白居易写的是,“……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他算得很准,那天元稹真的到了梁州)
在那个没有手机和朋友圈的时代,此等天人感应,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大和三年(829年)九月,漫长的等等后,两人终于见面了。
当时元稹自浙东观察使迁尚书左丞,在返回长安途中路经洛阳。
二人相见,分外亲热,有说不完的知心话。
但这是两人最后一次见面。两年后的七月,元稹暴死在武昌军节度使任上,终年53岁。
这个一腔热血踏进庙堂,固执又孤傲的年轻人,在四次被贬后,终于离开了这个世界。
噩耗传至洛阳,白居易悲痛万分(一恸之后,万感交怀)。
这年八月,元稹的灵柩运到洛阳,白居易拄着拐仗,亲自到灵前祭奠,并为其撰写墓志铭。
此后,白居易看书想他,喝酒想他,做梦想他……
有一天,他梦见元稹跟自己说话,醒来时泪流满面,写下了千古名句,
《梦微之》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又十年后,已经70多岁的白居易在好友卢子蒙家里喝酒,看到卢子蒙与元稹的唱和诗,感今伤昔,泣不成声。
他用颤抖的双手在诗集最后空白处写了一首诗。
(卡片:《览卢子蒙侍御旧诗多与微之唱和感今伤昔因赠子蒙题于卷后》“昔闻元九咏君诗,恨与卢君相识迟。今日逢君开旧卷,卷中多道赠微之。相看泪眼情难说,别有伤心事岂知?闻道咸阳坟上树,已抽三丈白杨枝。”)就因为一位姓卢的朋友在诗中多次写到元稹,白居易觉得相见恨晚。伤感的情绪再次被点燃,想一想,元稹离开这么久,坟头上的树应该长得老高了。这样的怀念诗句数不胜数。白居易还写道,“然自古今来,几人号胶漆?”(自古以来,有多少人像我们这样如胶似漆?)还有,“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你走了,长安就成了一座空城)长安巷陌,留下他们曾经的足迹;高堤垂柳,他们的目光多次交集。还有皇子陂、慈恩塔、直城路、曲江池……他们的影子不处不在。人生有这样的友情,又有什么遗憾呢?
2
其实中国诗坛的著名CP(拍裆),挺多的,比如李白和杜甫,白居易和元稹,韩愈和柳宗元……
可是某个权威网站曾评选过“历史上十对友谊最深的文人”,白居易和刘禹锡出人意料排在第一。
他们两人同样出生于772年,初次见面时,都已经55岁,典型的夕阳之交。
此前,他们互相仰慕,算是神交已久,经常@彼此。
他们有太多理由早些认识。同为河南人,他们的老家相距离不过100多里地;
他们都反对空洞浮夸,主张文学革新;
他们都看不惯中唐时期官场的种种萎靡、不思进取。
如此相似的人,很容易聚在一起,但从未见他们同框。
……
公元826年,他们终于在扬州见面。为那场酒局买单的,是时任淮南节度使的王播。
当时,刘禹锡刚由安徽和州刺史罢归洛阳,白居易也因病不再担任苏州刺史。
在扬州一家小酒馆,两个胡子花白的老人,久久地拥抱在一起,
虽然都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却同样孤独。
此前他们各有知己,元稹是白居易不可磨灭的回忆,柳宗元是刘禹锡午夜梦回的经常。
白居易为了纪念元稹,写下让无数人哭鼻子的“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刘禹锡用20多年时间给柳宗元出了一本诗集,名为《柳河东全集》,以报答柳兄弟“以播易柳”的深情。
小知识:以播易柳
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外任为柳州剌史,得知刘禹锡同时被贬为播州剌史。柳宗元落着泪说,播州环境恶劣,不适合人类居住,而刘禹锡是个孝子,家有老母亲,我不忍心他身陷困境。于是柳宗元上奏疏给皇帝,愿用自己任所的柳州与刘禹锡对换,就是再加一重罪,也死而无怨。
各自失去知已,他们就像折翅的天使,在人间苟活。
他们原本以为,大半生的酸甜苦辣过后,这辈子再无机会相见,
可是老天的安排总是出人意料。
就是那次初见,激发了刘禹锡的小宇宙,写出一首名诗。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标红的那14个字,更是千古金句。意思是,时间会证明,新生势力锐不可当。
最好的年华,转眼已经消逝无影,当然是有些不甘心的。但相似的人,迟早都会相见。
刘禹锡被贬23年,工作岗位都是刺史、司马那样的闲差。
与刘禹锡的倔强相比,双鱼座的白居易更懂迂回,因此获得了更多发展机会,包括在皇帝身边当差。
在扬州的余晖中,两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以文字和酒互相安慰着彼此。
白居易为刘禹锡的怀才不遇感叹,写诗。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兄弟你写诗真是一流啊,可是命运对你不公平。
大家都风风光光,有自己的官位,只有你人生坎坷,蹉跎岁月。
你的才名这么高,受点委屈是正常的。可你被贬二十三年,失去的也太多,付出的代价也太大了!
很显然,当世不会再有任何一个人,比白居易更懂刘禹锡。
生命最后10多年,白居易、刘禹锡,还有酒,成了打不垮、驱不散的“铁三角”。
年纪越大,白居易越喜欢来两杯,他把自己的号改成了“醉吟先生”,
酒后,他们爱在洛阳城内外闲逛,寺庙、山丘、泉石,处处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当然免不了用他们最擅长的方式——写诗,来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白居易很有心,将自己和老刘的130多首唱和诗编成了《刘白唱和集》,此集一出,天下手抄本横行。
公元842年夏天,比白居易晚出生几天的刘禹锡走了,
白居易非常伤心,为这位晚年知音写了一首悼亡诗——
《哭刘尚书梦得》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
同贫同病退闲日,一死一生临老头。
杯酒英雄君与操,文章微婉我知丘。
贤豪虽殁精灵在,应共微之地下游。
我们政治上志同道合,诗文上互为知音,兄弟,现在你走了,我满心忧伤和思念。
其实在写这首诗的时候,白居易的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4年后他也因病去世。
从此,诗豪和诗魔的时代结束了。
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们共同在孤独中寻找温暖,并且将这种感觉传递给广大读者。
如果要在他们的诗作中找佐证,估计是下面这两句。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这一生有你,我很温暖。
3
白居易不仅与同时代的元稹和刘禹锡成了至交,还与一个差了辈份的年轻人成了忘年交。
这个年轻人极其有才,《唐诗三百首》里收录杜甫诗的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作品数量排第四的,就是这位年轻人。
这个天才叫李商隐。
16岁的时候,李商隐迎来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因为他认识了大自己40岁的文豪白居易。
老白对李商隐很是欣赏,事实证明他很有眼光,因为李商隐后来成了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尤其在情诗方面,应该能在众多写手中排进前三。
两人相识的时候,白居易已经名满天下,他的粉丝有三个特点。
一是高端。李世民的十世孙唐穆宗对白居易爱得不要不要的,他的同父异母弟弟唐宣宗是个文学青年,专门写诗表白白居易,“童子解吟长恨歌,胡儿能唱琵琶篇”;
二是广泛。据说日本人都很爱读白居易的诗,嵯峨天皇把《白氏文集》当成宝贝,忙完后宫那些事儿,就拿出来拜读,这在电影《妖猫传》里也有体现;
三是疯狂。据报道,荆州有个叫葛清的白粉,不仅每天朗诵白居易的诗句,还在自己脖颈之下纹身,内容全是白居易的诗歌(大约30多首)。
难以想象,名满江湖的白老师,竟然是孙子辈诗人李商隐的铁粉。
毕竟白居易的诗,就像他的姓一样,直白通俗,他是劳动人民的代言人,
而李商隐的诗,却幽深朦胧得有点过分,注定只属于小资群体。
从性别上看,白大师的男粉多,李才子的女粉多,
这样的两个人,谁粉谁,似乎都很奇怪啊?!
可是差异之外,他们有惊人的默契。
白居易写过一首诗。
《惜牡丹花》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怅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李商隐在一首惜花诗中写道,“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两个人营造的生活意境,是不是超像?
等白居易看到李商隐下面这首诗,即便是年龄和地位的巨大差距,也无法阻遏他内心的喜爱——
《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读出来了吗,李商隐的喃喃自语,超级感伤?
这个世界上最令人惊喜的,是什么?
当然是在其他人身上发现自己。
公元846年,白居易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请李商隐给自己撰写墓志铭,还情真意切地说,
“希望我死了以后,转世投胎做你儿子,你可要好好教我啊”(我死后,得为尔儿足矣)
看来,白居易不仅诗写得好,还是一个极幽默、真性情的人。
历史真的很巧,白居易死后不久,李商隐便得一子,他满怀期待地给儿子取名“白老”,
他对夫人王氏说,“白老师虽然说的是玩笑话,但我真的可以努力努力呢!”
可惜“白老”文艺细胞有限,对诗歌很不感冒,
李商隐的好朋友、著名丑男人温庭筠曾打趣道,“如果这个儿子是白居易投胎,就太羞辱白老师了”(以尔为待郎后身,不亦忝乎)。
李商隐不死心,再接再厉,不久又添了一个儿子,取名“李衮师”。
这个儿子,少有文才,过目不忘。可惜,就像仲永一般,不久就泯然众人。
李商隐的“接班人”计划,正式宣告失败。
4韩愈比白居易大4岁,虽然两位诗人都是江湖上一等一的高手,但他们没能成为最好的朋友。留在历史上的,只有他们惺惺相惜的互怼。 公元821年,韩愈担任兵部侍郎,是正四品。白居易担任中书舍人(专为皇帝起草诏书),是从七品。韩愈官大三级,年长4岁,所以不怎么把白居易放在眼里,一旦有机会就挤兑老白。是的,老白,当年白居易也是50岁的人了。就是那年春天,韩愈心血来潮,约白居易和张籍两位大诗人到长安曲江去踏青。当天下降小雨,张籍应约前往,还高兴得屁颠屁颠。但白居易爽约了,也没有一个解释和道歉。
韩愈摇摇头,决心调侃一下白居易。当然是用他最擅长的武器——写诗。
《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
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
白二十二,即白居易。感觉韩愈心里在暗骂,白居易,你二不二啊。
这么好的风景,你不来跟我们一起欣赏,你忙什么啊?!
大家都知道白居易的自我意识一直很强,从来不趋炎附势,人云亦云。看到这首诗,他马上回诗一首给韩侍郎。
《酬韩侍郎、张博士雨后游曲江见寄》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行便当游。
何必更随鞍马队,冲泥蹋雨曲江头。
大意是,俺在后花园新种了几棵红樱树,围着它走几圈,这不也是春游吗?谁稀罕跟你们去曲江游玩,大红旗鼓还要忍受淋雨之苦……
看白居易跟元稹、刘禹锡和李商隐那么亲近,总觉得他对韩愈有点不在乎。
就像李白和王维互不买账一样,白居易与韩愈因为性格不同,他们的缘份也只能到这儿了。
有人说,白居易比较佛系,生活上随意而安,就像他的另一个名字“乐天”;而韩愈是一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
还有,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带头人,但他追求的文风是生涩古奥,令人费解。
而白居易的文风是追求浅显通俗,让老太婆都看得懂。
不管如何,两人没有成为敌人,就已经很好了。白居易后来还写了一首诗给韩愈。
《久不见韩侍郎,戏题四韵以寄之》近来韩阁老,疏我我心知。
户大嫌甜酒,才高笑小诗。
静吟乖月夜,闲醉旷花时。
还有愁同处,春风满鬓丝。
韩老师故意疏远我,这个我都知道。
你可能是有点瞧不起别人写的小诗,我们的关系就这样也挺好,不爱不恨,不即不离,有时候在生活中还互怼一下、开开玩笑。
两位同时代的文坛巨人就这样擦肩而过了,最终未能走到对方的内心深处。
其实这也没什么不好的,他们各自发光,各自精彩,这就够了。
5
除了至交,白居易的朋友还有很多。他高兴了、失落了、喝酒了,都会给朋友们写诗。他给同事裴度写过一首。
《梦裴相公》
五年生死隔,一夕魂梦通。
梦中如往日,同直金銮宫。
仿佛金紫色,分明冰玉容。
勤勤相眷意,亦与平生同。
既寤知是梦,悯然情未终。
追想当时事,何殊昨夜中。
自我学心法,万缘成一空。
今朝为君子,流涕一沾胸。
凡是能进入大诗人白居易梦乡的,肯定不是一般人。他与裴度一向关系很好,平常不喜欢在政治上站队的白居易,在政见上罕见支持裴度。
后来裴度遇刺,白居易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第一时间向皇帝上书,要求缉拿凶手,结果招来贬谪。
上面这首诗,写的就是晚年白居易记忆中的裴度。
回忆里的一切,都那么温暖,可回忆毕竟只是回忆。现在一切又归于平静和空虚。下面这首,因为写得行云流水,全录于下。
《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长句之赠,兼简张大、贾》
刘兄文高行孤立,十五年前名翕习。
是时相遇在符离,我年二十君三十。
得意忘年心迹亲,寓居同县日知闻。
衡门寂寞朝寻我,古寺萧条暮访君。
朝来暮去多携手,穷巷贫居何所有。
秋灯夜写联句诗,春雪朝倾暖寒酒。
陴湖绿爱白鸥飞,濉水清怜红鲤肥。
偶语闲攀芳树立,相扶醉蹋落花归。
张贾弟兄同里巷,乘闲数数来相访,
雨天连宿草堂中,月夜徐行石桥上。
我年渐长忽自惊,镜中冉冉髭须生。
心畏后时同励志,身牵前事各求名。
问我栖栖何所适,乡人荐为鹿鸣客。
二千里别谢交游,三十韵诗慰行役。
出门可怜唯一身,敝裘瘦马入咸秦。
冬冬街鼓红尘暗,晚到长安无主人。
二贾二张与余弟,驱车逦迤来相继。
操词握赋为干戈,锋锐森然胜气多。
齐入文场同苦战,五人十载九登科。
二张得隽名居甲,美退争雄重告捷。
棠棣辉荣并桂枝,芝兰芳馥和荆叶。
唯有沅犀屈未伸,握中自谓骇鸡珍。
三年不鸣鸣必大,岂独骇鸡当骇人。
元和运启千年圣,同遇明时余最幸。
始辞秘阁吏王畿,遽列谏垣升禁闱。
蹇步何堪鸣珮玉,衰容不称著朝衣。
阊阖晨开朝百辟,冕旒不动香烟碧。
步登龙尾上虚空,立去天颜无咫尺。
宫花似雪从乘舆,禁月如霜坐直庐。
身贱每惊随内宴,才微常愧草天书。
晚松寒竹新昌第,职居密近门多闭。
日暮银台下直回,故人到门门暂开。
回头下马一相顾,尘土满衣何处来。
敛手炎凉叙未毕,先说旧山今悔出。
岐阳旅宦少欢娱,江左羁游费时日。
赠我一篇行路吟,吟之句句披沙金。
岁月徒催白发貌,泥涂不屈青云心。
谁会茫茫天地意,短才获用长才弃。
我随鹓鹭入烟云,谬上丹墀为近臣。
君同鸾凤栖荆棘,犹著青袍作选人。
惆怅知贤不能荐,徒为出入蓬莱殿。
月惭谏纸二百张,岁愧俸钱三十万。
大底浮荣何足道,几度相逢即身老。
且倾斗酒慰羁愁,重话符离问旧游。
北巷邻居几家去,东林旧院何人住。
武里村花落复开,流沟山色应如故。
感此酬君千字诗,醉中分手又何之。
须知通塞寻常事,莫叹浮沉先后时。
慷慨临歧重相勉,殷勤别后加餐饭。
君不见买臣衣锦还故乡,五十身荣未为晚。
除了这种长诗,他还为朋友写过很多清新情浓的小诗。
比如给钱员外写的。
《同钱员外禁中夜直》宫漏三声知半夜,好风凉月满松筠。
此时闲坐寂无语,药树影中唯两人。
还有下面这首,几乎是同题诗句。
《冬夜与钱员外同直禁中》夜深草诏罢,霜月凄凛凛。
欲卧暖残杯,灯前相对饮。
连铺青缣被,封置通中枕。
仿佛百馀宵,与君同此寝。
连老钱过问他的病情,他都要写诗记录(《得钱舍人书问隐疾》)。
再看给陇西人李建(他被贬江州,唯一去送行的好友)的那首。
《别李十一后重寄》秋日正萧条,驱车出蓬荜。
回望青门道,目极心郁郁。
岂独恋乡土,非关慕簪绂。
所怆别李君,平生同道术。
俱承金马诏,联秉谏臣笔。
共上青云梯,中途一相失。
江湖我方往,朝廷君不出。
蕙带与华簪,相逢是何日。
此诗意为,“我的好朋友李建离开已经多年,不知道再次相逢是何年何月?”
每次与朋友出游,他总要写日记,留下友情的证据。
《春忆二林寺旧游因寄朗满晦三上人》
一别东林三度春,每春常似忆情亲。
头陀会里为逋客,供俸班中作老臣。
清净久辞香火伴,尘劳难索幻泡身。
最惭僧社题桥处,十八人名空一人。
现在你应该知道为什么白居易的作品总量那么大,几乎是李白加杜甫再乘以2了吧?
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他都是可以拿来入诗的。
6
还有一个人,如果不是身份特殊,应该能和白居易成为很好的朋友。
公元846年,一项影响全国的人事变动发生,唐朝第十七位皇帝李忱走马上任。
李忱上任后,首先想到的宰相人选,是74岁的大诗人白居易。几乎没人知道,白老师是他一生的最爱。
无聊又凶险的皇族生活中,他爱躲在宫中看白居易的诗文,心里才有稍许慰藉。
对白老师的人品和政治才能,他也暗中点赞。可惜,两人从未有机会见面。
人事部门向他推荐了好几个宰相候选人,但他心里只有白居易,甚至诏书都已拟好。
圣旨正待颁发,有人悄悄告诉他,白居易先生刚刚去世。
这位爱才的皇帝,抑制不住内心的遗憾,当即挥毫写诗一首。
《吊白居易》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意思是,“老白,你奋斗了六十年,谁知道你忽然走了!
唉,我造化不够,想留也留不住你。
你的诗正在大唐的每一寸土地上,尽情地开花发芽!
只是我想起你,心情就特别低落!”
李忱不是专门写诗的人,这首写出来却情真意切、诚挚动人。
有人说,古往今来,皇帝为臣子原创悼诗,可能仅此一次,看来李忱真是动感情了。
如果白居易还活着,一定会爬起来,回一首诗给这个识货的皇帝。
事实上,李忱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在做皇子的时候,在凶险的政治环境中,他只能装疯卖傻才活下来。
后来他意外接班后,励精图治,让人目瞪口呆,他是大唐王朝最后的灿烂和希望,因此也博得了“小太宗”的美誉。
我总在想,如果白居易再活几年,是不是可以当上宰相,与李忱谱写一曲君臣佳话?
可惜史书上,永远没有“如果”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