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的大学,学生党员群体和学生会组织汇聚大量善于钻营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本文来自《怎么看学新闻传媒专业的张某的行为》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在现实中的大学里,学生党员群体和学生会组织汇聚了大量善于钻营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已经事实上起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效果。我家娃进大学之后目睹了这些人的行径之后常和我们吐槽,我作为家长考虑为小孩自己今后留一条考公的路,劝她也积极点入个党,结果她回答我们说这辈子决不会入党,因为她无法想像自己和那些人在一个组织里面。

早上起来看来自己昨天的一个回复被观网选为主贴,还给了置顶,心里惶恐不安,但转念想到也只是讲述了一个现象,如果能让大家一起思考,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只是有些话可能说过一点,不太严谨,比如说“大量”这个词用得就很不合适,我又没有作过统计,是不应该这样说的。

我先对昨天的回复再补充完整一点。本人对历史有点小兴趣,对共产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革命历程等方面的相关书籍文章也读了一些,总体上认为在现代生产力水平下,社会主义是人类实现真正的、广泛的平等、民主的唯一道路。受我的影响,娃基本上也是个社会主义制度的拥护者,当然还很幼稚,而且上了大学后接触各种思想多了,说不定也会有变化。我归纳一下她平时的吐槽,主要是可能有些同学私德方面观感不是太好,比如爱耍心机、搞小团体小势力、出工不出力抢功第一名等等,本来这些不是什么大问题,但用一个思想积极分子的标准来看,还是比较扎眼的。另外她蛮看重的一点就是,有些表现很积极的同学对中国革命的历史、对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这样的问题不了解,也没有表现出什么了解的兴趣,让她产生了一些质疑。

我借这个机会,简单说一下自己对大学生党员一些现象的思考。一是在学校里发展党员的目的是什么,是发现和进一步培养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并且有志向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年轻人,还是网罗精英人才?二是发展学生党员的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直接取决于第一个问题,如果是尽可能地网罗精英人才进入组织,那学习努力成绩好、善于与人沟通交流、活络有经营头脑也都是成为精英的潜在因素,但这些是否就能够符合群众对组织的预期和要求?第三是如何进行考察?林道静是经受住了反动派的威逼利诱、牢狱之苦的考验才得以加入组织,当代和平条件下又怎样考察一个人是否达到要求,组织能收集到一个人的全面信息和更广泛的反馈吗?

我觉得上面的问题不管怎样考虑,总是会陷入两难境地,那能不能换个思路,就是把学生党员附带的功利性因素减下来,比如在考公或国有企事业单位录用时的评价对这方面的权重降低或取消,而在某些必要的岗位入职时进行宣誓或签约以保证不因个人问题影响组织形象和利益。那些功利因素减下来后,学校可以成立由组织来领导的学习性学生组织,汇集关心人类社会、国家命运,或有志于从事相关工作的学生,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组织工作能力。这样纯粹的组织是不是战斗力更强,也更容易被群众接受呢?

        唉,只是一点十分浅薄的想法,万分惶恐地接受大家的评价,更希望能有高人给我指点迷津。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