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不是一场就完了,乾隆以后清朝科举开始定下来了

科举考试不是一场就完了。从乾隆以后清朝科举开始定下来了,以乡试为例,分为三场:

第一场,《四书》制义题三,五言八韵诗题一;

第二场,《五经》制义题各一;

第三场,策问五道。

考完三场,生员们就可以离开贡院。然后考官先批阅,拟录取的卷子上面注明“荐”字。

再由正副主考官决定最终录取名单,录取完了以后放榜。

制义题比较八股,其实就是写小作文,所谓的八股其实就是一整套议论文的顺序。

被人诟病主要是起承转合的规矩死板,而且基本只用四书五经,且注释只用程朱学派。

至于策问,考的是时事。

打个比方,第一场和第二场,相当于考你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并且这个理解必须是有中国特色的理解。

第三场,考的是时事政治。

还有个科举是武举。

武举主要大家不太重视。

武举比较坑, 不受重视不说,也是要有笔试的

笔试考兵书。

其他的考试都是舞枪弄棒之类的。

武举不受到重视也是有原因的,历史上武举最后能成帅才得,寥寥无几,数来数去,也就郭子仪,戚继光,

嗯,还有吴三桂

嘉庆二十四年的时候,当时传胪大典,就是由皇帝宣布名次的典礼,喊状元,榜眼,探花来拜见皇帝,结果喊了半天,状元和探花没回应。

为啥没回应?

说你不相信但是这是真的:忘了。

气的嘉庆下旨,把状元和探花革掉,并且禁止参加武举。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