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国家由原来领先于中国到现在落后中国的原因是什么?

就说马来西亚吧,这个国家2022年的主粮自给率还不到60%,而作为主粮中的主粮的大米,亩产是252公斤。

在东南亚和南亚国家中,水稻亩产最高的国家是越南,平均是每亩300多公斤。

而马来西亚和越南的水热条件就不用说了,比中国好出几倍不止。那中国大的米亩产是多少?

平均是每亩千斤左右,也就是500公斤/亩左右。

这还是把东北以及其他一些北方地区的稻米全部算上的结果。在湖南、福建等南方地区,单季平均亩产超过500公斤非常轻松。

也就是说,靠着水稻育种和化肥工业方面的成就,中国这个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眼中的“北方国家”,水稻产量能够高出东南亚和南亚国家一半甚至一倍以上。

如果只看水稻的生产效率的话,可以说东南亚也就是中国七八十年代左右的水平。

民以食为天,农业水平基本可以视为一个国家技术水平的底裤。任何一个正常的国家,只要技术实力允许,都会投入大量的资源在农业上,以保证本国的粮食自给和粮食安全。

还是做个对比——日本的纬度高不高?日本南方城市大阪跟郑州的纬度差不多,但是现在日本的水稻平均亩产也有400多公斤。

再比如说甘蔗,越南和广西的地理气候都比较接近。但是根据广西政府发布的数据:

据越南糖业协会称,预计越南2022/23榨季甘蔗种植总面积将达到15.13万公顷,甘蔗产量约为876万吨,平均每公顷产量66.2吨。蔗糖产量为87.09万吨,较2021/21榨季增加12.4万吨。

每公顷产量是66.2吨,折算下来就是每亩产量4.4吨。而广西的甘蔗产量普遍可以达到6~7吨以上。

一个国家的粮食产量基本上是由气候、育种、化肥、水利、农业机械等等各种综合决定的。东南亚国家在气候上的优势是非常显著的,但是在占据了这个优势的情况下,我今天很多国家不仅粮食产量不高,甚至连最基本的主粮自给都实现不了。

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东南亚的执政者根本不在乎本国的老百姓能不能吃饱饭,而进入这些国家的外国资本自然更不用在意国民的吃饭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国家所谓的经济发展,就看外部市场的红利有多大。一旦国外的资本选择了退出,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立刻就会陷入停滞。

我小时候也算是乡镇和农村长大的,如果我跟当年的亲戚们说,这些东南亚国家有如此好的气候条件,粮食产量却只有本地的一半,估计这些种了几十年地的农民们都得心疼地说一句:这真是糟践地。

如果非要论经济的话,毫无疑问,直到1990年代,中国的经济水平与亚洲四小龙仍然差得远。然而,早在1960和1970年代,中国就是一个能独立研发和设计核武器、飞机、主战坦克以及各种轻重武器的国家,甚至在航天方面的能力是很多国家到今天也达不到的。

中国经济当年面临的问题跟苏联一样,就是重工业的比例过高导致国家强而不富。但是,不富不代表一个国家没有技术含量。1980年代的时候,在市场经济的起步阶段,为了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很多企业都开始了转型。于是,造雷达的工厂转行生产电视机,造核武器的工厂转行生产雪糕,造坦克的工厂转行生产拖拉机,造压缩机的工厂转行生产空调和冰箱……虽然说起来那也是一段有些心酸的历史,但是毫无疑问,这种军转民基本属于技术下放。

所以,到1980、1990年代的时候,你经常能在新闻里看到中国企业引进国外企业的某某技术之类的内容。在当年的某些人嘴里,这是中国技术落后于时代的证明。但其实站在今天的视角客观来看,“引进”哪是上下嘴皮一碰就能搞成的。国外企业就算愿意把技术转让给你,你也得有这个底子接着。

比如,还是前面说的例子,日本企业想要转让电视机的生产技术——当时的电视机生产需要显像管、屏幕等各种零配件。对于生产了几十年机载火控雷达的四川长虹等企业来说,这些东西本来就是工厂平时需要生产的,转行生产电视并不算太麻烦。更重要的是,在此前的几十年里,围绕着这些产业,中国也培养出了一个规模虽不大但也还算完善的人才体系。而泰国想生产电视机?泰国既没有之前生产火控雷达的产业链,也没有培养起一个完善的生产电视的产业链。就算日本 真想转让技术,泰国拿什么接着呢?

用一个比较通俗的说法来讲,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尽管有各种问题,但至少做到了三点:抓紧粮袋子、攥紧枪杆子以及建设一个完善的中等水平的重工业体系。而这三点,是今天东南亚的国家都做不到的。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