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之痒、网络端“翻红”,《歌手》还有下一季吗?
来源:微信公众号“河豚影视档案”
作者/吴晓亚
昨晚无疑是近几年音乐综艺为数不多的高光时刻。
尽管从官宣刘欢加入的那一瞬间,“歌王是谁”已经毫无悬念,但恰逢七年之痒的《歌手》(为防止混淆,2013-2019年七季节目统称为《歌手》)依然贡献出2019年音乐市场最上乘的作品,丰富了无数人的歌单。
巧的是,昨晚8点,也就是《歌手》歌王总决赛正式直播前10分钟,爱奇艺《我是唱作人》上线。
一边是刘欢、龚琳娜的神仙献唱和吴青峰触发的青春回忆,一边是毛不易梁博的尬聊和曾轶可的新作彩虹上榜。两档节目在微博上的话题度不相上下,而昨晚朋友圈分享的歌单也自动划分为《歌颂者》和《表态》两个战队。
同一晚,《歌手》落幕、《我是唱作人》接棒,冥冥中有一丝微妙的宿命感。有人认为《我是唱作人》的出现意味着《歌手》这类老派的表演式音乐节目的时代已经翻篇,以《我是唱作人》为代表的“音乐+”形式才是主流。而事实是,每年顶着“综N代式微”压力的《歌手》和新生儿《我是唱作人》从讨论度上来说不分伯仲,给音乐综艺带来的价值也各有千秋。
7年97组歌手,绝处逢生or回光返照?
《歌手2019》在网络端和电视端取得了截然不同的成绩。从目前得到的收视率看,《歌手2019》无疑成为七季以来最“惨烈”的一季,整季平均收视0.7,只有巅峰时期的三分之一,较上一季也有0.3%以上的跌幅。从本季的单期收视率来看,也从开播时的0.8一路走低至0.6。如果说以前的《歌手》是能给新人以舞台的绝佳平台,能让黄绮珊、林志炫迎来事业第二春,能让邓紫棋、迪玛希一夜走红,如今的《歌手》却是需要依靠人气歌手带动热度的存在。
颓势不可逆转,《歌手》正在失去电视端的观众无疑。
令人意外的是,今年《歌手》在网络端的话题度却有了一定程度的回升。娱乐资本论矩阵号河豚影视档案(ID:htysda)发现,《歌手2019》在豆瓣上的评分人数接近1.6万,达到历届之最,且今年的口碑评分高达7.5,仅次于第一季的7.9和第二季的7.6。同时,根据猫眼专业版的显示,目前《歌手2019》的累积播放量达到23.2亿,较《歌手2018》的14.9亿多出将近8.5亿的播放量。
因此,单从这几组数据来看,《歌手2019》在口碑和网络端的影响力几乎重回开播那两年的巅峰状态。从讨论度上来说,歌王之战,虽不复往日风光,却也有吴青峰、龚琳娜、刘欢几位音乐人活跃在微博热搜上的身影证明这档节目的价值和存在感。而在知乎上,《歌手2019》的用户关注有近6500人,《歌手2018》仅为3427人,2017年则为将近6000人。《歌手》似乎在七年之痒之际迎来了重生的机遇。这份功劳可以记在17组音乐人身上,或者寄在锲而不舍的洪涛老师身上。
通过整理河豚影视档案(ID:htysda)发现,七年来,每季《歌手》邀请的艺人越来越多。比如第一、二季分别只有12组歌手参与节目,这些参与者的身份也仅分为首发和补位,赛制简单明了。从第三季开始,节目增加了踢馆的赛制,与此同时歌手数量有了小幅上升,13组、14组常有,第五季达到15组。而到了2019,共有17组歌手在这个舞台上献唱,这个数量相较第一季已经多了7组,这种人数上的变化对一档追求精致、高端的精品音乐节目来说已经是极大的挑战。
数量的变化对应的是赛制和节目整体调性的调整。《歌手2019》在原先的基础上增加了专家推荐和全民举荐两种选拔歌手的路径,于是专家推荐了声入人心男团、毕书尽、ANU等人,大众选择把刘宇宁、许靖韵等人送上《歌手》的舞台。老牌唱将和新生代人气歌手的碰撞在本季达到顶峰。或许这也是本季《歌手》能获得更多讨论度、关注度的原因——拥抱年轻、拥抱大众,甚至拥抱争议,也许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歌手》才能在保持初心的同时有尺度地向市场妥协。
歌手是这档节目的灵魂。洪涛拜访歌手吃闭门羹、为了寻找合适的歌手天南海北地飞已经成为圈内佳话,这一季,洪涛势必倾尽了全力,刘欢的到来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但,如若不是为了推广自己的原创音乐人计划,刘欢能否被洪涛的诚意打动尚未可知。惊喜过后,随之而来的是更加难以逾越的高峰:华语歌坛中究竟还有谁能出现在下一季《歌手》的舞台上?如今的《歌手》看起来更像靠人吃饭、靠运气吃饭。
有人说,就让《歌手》停在最辉煌的时候,适可而止吧。七年,放在任何一档季播综艺身上都是一种奇迹,但综艺节目的宿命显然不允许这样的美好和遗憾出现。和电视剧、电影不同,综艺永远不可能在高光时刻全身而退。至少《歌手》的商业价值不允许它就此终结。
根据资料显示,除却青涩的第一季,《歌手》每一季的赞助品牌都维持在6个以上,最辉煌的时期甚至拿下6亿的招商费用,即便此后《歌手》不再宣布其招商收入,但是和其他综N代相比,《歌手》这个金字招牌依然拥有十足的吸引力。
所以,如无意外,我们依然有机会在明年春天与《歌手》相约。但经历过这全力以赴的一季,我们还能期待哪一位华语音乐人来拯救这档节目呢?
原创来袭,《我是唱作人》掀起音乐综艺新高潮?
《我是唱作人》适时接档了。
在《我是唱作人》官宣参赛选手之前,外界一直默认这档节目对标的是优酷《这就是原创》,直到毛不易、梁博、王源陆续加盟节目,萨顶顶上半季补位,大众才恍然发觉,原来《我是唱作人》的竞品是《歌手》,看,连名字都如此相似。前者更直接打出“这一次,不止是歌手”的slogan。而《歌手》也恰好在本季打出“原创”的概念。
实际上,《歌手》的原创更多体现在“原唱”,而《我是唱作人》则重点体现在“创作”二字,辅以1V1battle的形式,把紧张刺激玩到极致。8位唱作人通过demo试听环节内投,以此决出上中下三个层级,下位区的唱作人可以选择比自己高一层级的人挑战,成功后两人位置互换。决定权交由现场101位大众评审。这种1V1的挑战相较《歌手》的顺序排名更挑战参与者的心理。让成名歌手接受最直接的市场检验,《我是唱作人》比《歌手》玩得更溜。
《我是唱作人》由陈伟+车澈制作,看过《中国有嘻哈》和《热血街舞团》的观众可以很轻松地get两人的节目风格——battle、碰撞、火药味十足,“剧情式真人秀”是这个团队最基础的标签、鲜明的人物性格是剧情发展的助推器。“成年猛虎”王源、人狠话不多的梁博、冷笑话音乐才子毛不易……至少一期节目下来,每个人物都有了相对明显的个性和各自圈层所代表的问题。
如果说《歌手》试图带来的是经典老歌创造的视听盛宴,《我是唱作人》在原创之外似乎还想提出一个关于华语音乐圈生态问题的讨论。流量明星、嘻哈老炮、摇滚青年、QQ音乐三巨头……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音乐、什么样的创作者?
不管是内投环节还是101位评审投票环节都要求实名制,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看做是节目保持real、“搞事情”的做法,比如王源、汪苏泷在“小黑屋”交流过给彼此的内投排名,这种操作发生在成名艺人身上让吃瓜群众热血沸腾,另一方面实名制的投票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多元人群对音乐风格的选择。《我是唱作人》显然想要通过实名制这一操作引起社会话题的讨论。
这种“野心”从101位大众评委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来。他们之中有专业乐评人、土豆种植户、理发店小哥、学生甚至盲人。面对以《我们不一样》等歌曲出名的高进和有态度的梁博,乐评人是不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品味无条件选择后者?汪苏泷是不是一定属于非主流人群的取向?《我是唱作人》在制作上挖了一个又一个坑、试图利用每位唱作人乃至每一位大众评审的身份标签引起各圈层的讨论。从这一点上来说,《歌手》的功能更纯粹,《我是唱作人》的综艺属性和社会属性更明显。
小结:音乐综艺迭代,且听且珍惜
中国的音乐综艺市场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以《超级女声》《偶像练习生》这类节目为代表的偶像选拔综艺,音乐只是辅助;另一类则是以《中国好声音》《歌手》为代表的专业性更强的高门槛节目。2012年《中国好声音》开启了国内音乐节目繁荣之门,次年《我是歌手》的出现拉高了行业门槛。这两档以翻唱为核心的节目成为中国综艺史上绕不开的经典。此后各种老歌新唱式的音乐节目不断涌现。
《中国好歌曲》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形式,也让音乐节目再次细分为翻唱与原创两条路径。《我是唱作人》和《这就是原创》的出现或许开启了音乐节目的又一扇大门,意味着国内音乐综艺进入下一个阶段。但这并不意味以《歌手》为代表的翻唱节目的失败。如果《歌手》有一天走向终点,绝不是因为纯欣赏性的音乐节目没有市场,而是因为没有好歌、没有优秀的歌手愿意站上这个舞台。
在河豚影视档案(ID:htysda)看来,音乐类节目的核心永远在于好作品,无关翻唱还是原创、无关强故事性还是纯欣赏性。只不过,对于强调原创歌手的节目来说,天花板可能比其他节目来的更早一些。以人才为核心的音乐节目总是做一季少一季的限定特供,观众还是且看且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