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真的对大宋有利吗?如何评价这个盟约?

我在和朋友讨论澶渊之盟时,他对我说:澶渊之盟对大宋百害而无一利

首先,白银大多数都是江南福建山区等地开采炼制,契丹人也不会自己到江南来拿,而要宋人从江南运输到河北交割给他们,这期间的运输费用还要宋国自己承担。运输路线沿途的百姓需要无偿负担转运的任务,折腾的他们苦不堪言,还会影响到农业生产,这其中产生的隐性损失远超军事战争的支出。

其次,盟约签订后大宋仍然要在边境上驻兵,仍然要大量军费,而继续宋辽战争,虽说有大量的军费支出,但军费支出往往是一次性的,打赢了还能有赚回来的机会,而岁币一给就是几十上百年。

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但还是想在这儿问问各位大神他说的是对的吗?

评价一个历史事件,要有两个眼光。第一个是当时人的眼光,也就是不要把上帝视角代入到历史人物身上;第二则是历史眼光,也就是要用上帝视角来评价一段历史,否则借鉴历史经验就失去了意义。

这二者看似矛盾,但并不矛盾。第一种眼光的目的是不要苛责古人,明白人都是历史经验的产物;第二种眼光的目的则是对一个人、一个政策的成败有客观的评价,可以鉴古知今。

那么,澶渊之盟的问题在于哪里呢?

结合汉唐的历史来看,澶渊之盟的这些所谓的“利”、“弊”其实没什么稀奇的。往远了说,两汉对匈奴和亲的时候,也是送钱送女人,边境上的防御和战争一点都不能少。往近了说,当年李世民渭水退敌的时候,也是掏了大量的金帛财物——若按照总量算,恐怕相当于澶渊之盟十年乃至几十年的数量。

如果你回到当年的朝堂,一定可以听到关于和亲的争论——有人认为和亲是用金钱买来了和平,而有人则认为是空耗钱谷,还丢了面子。

但是,为什么后来中国人一提历史上的辉煌时代,首先想起来的就是汉唐?不就是因为汉逐匈奴于漠北,唐破突厥于阴山。

这时候,还有人说李世民渭水之盟的耻辱么?

面对辽国这样一个强大的对手,你选择战也好,和也好,其实都有利弊。并不是说做什么决策就一定可以100%完美。但是,对于历史来说,重要的不是你当时做了什么,而是你有没有在做这个决策之后,在后面推动事情朝着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

假如说后来宋徽宗联金灭辽的时候真的收复了幽云十六州,那澶渊之盟就是历史上最有效的弱敌之计谋。但奈何大宋自己非但没把辽灭了,甚至就连都城都丢了。

所以,对于大宋来说,澶渊之盟的确是一个机会。但问题在于,大宋并没有抓住这个机会。李世民在渭水之盟之后,不仅加强军备,甚至还在宫廷里专门组织军事训练,憋着一口气也得找颉利复仇。这时候,当年送给颉利的那些财宝,就成为了麻痹颉利最好的工具。而大宋在澶渊之盟之后做了什么?哪怕皇帝有一点丢人的想法,大宋也不会是后来的这种评价。

这就好比同样是申请研究生延期,有的人是觉得工作环境不好,保留应届生身份方便考公,有的则是想趁着延期的时间继续玩。单拿延期这件事本身来讨论利和弊并没有多大意义,关键是看在这个选择之后,别人还继续在做什么。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