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年代的狙击,不是影视中热炒的那么回事儿

这些年有关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中,小说中,总会不厌其烦地出现狙击手和狙击步枪的情节,而且都是那种万里挑一的狙击手,那种配了瞄准镜的狙击步枪。这与史实是极不相符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战争年代,我军的狙击不是那么回事。

500

那时候,狙击不叫狙击,叫冷枪冷炮

狙击一词,虽然早已有之,但今天所说的狙击和我军历史上对狙击的定义并不完全一致。长期以来,我军军语中所说的狙击,其定义,是指隐蔽地突然而准确地射击敌人的战斗行动。战争年代如此,解放后很长时间也如此。直到1997年,经过修订的军语才重新定义狙击为:以单枪或单炮隐蔽、突然、准确地射杀敌单个或小群目标的战斗行动。

在这之前,我军有没有这样的狙击行动呢?有,但那时的狙击不叫狙击。1997年以前,对应狙击的战斗行动,被称作冷枪冷炮。其定义:选择优秀射手,以单枪单炮或一定数量的枪炮,抓住有利时机和目标,乘敌不备,突然进行短促的射击。

狙击,不是苏德东线战场的专利,不是美日太平洋战场的专利。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军这种不叫狙击的狙击行动就已经十分活跃了。红四方面军颁布于1933年的《游击战争要诀》中,即有:“派一部分人,或枪手准确的,藏匿于山上或树林中,俟敌人重要部分经过时……专射击其骑马的指挥官。”这就是今天意义上的狙击作战。

万源保卫战中的一个夜晚,打了一天仗的川军士兵纷纷燃起大烟泡过瘾,形成了敌军阵地上一片鬼火闪烁。正在巡视阵地的红9军副军长许世友发现了这一情况,便从战士手中拿过一支步枪,瞄准火光处连开三枪。随着每一声枪响,敌阵中便传来一阵嚎叫。许对75团团长韩东山命令:“立即通知部队,把神枪手组织起来,哪里有亮光就往哪里打。”这样一来,犯了烟瘾又不敢吸几口过瘾的川军士兵,一个个鼻涕眼泪,无精打采,为我趁机杀入提供了良好的战机。

第二次娄山关战斗中,守敌黔军士兵经我打击和喊话后,已呈溃退之势,但每有后退,都为其背后的敌督战官所阻,只得重又回到阵地与我顽抗。红13团团长彭雪枫从望远镜中观察到此一情形后,亲自指挥四名神枪手,将敌督战官一个一个点名。几名军官一死,士兵便如潮水般退了下去,娄山关又为我所得。

1934年冬,红25军离开鄂豫皖西进后,敌焰复炽。反动民团头子熊仲川亲自督率,在熊家河西侧修筑子母碉,该熊就坐镇在一个大型母碉中。可就在一天的黄昏,当其在碉堡狭小的射击孔中刚刚探过头准备向外瞭望时,我游击武装的神枪手瞄准一枪,子弹准准地通过射击孔,从该敌的眼睛打进,将其击毙,从此震慑了其他小头目,熊家河的对敌斗争又打开了局面。

红军长征时的大渡河战斗中,当我红1师2团沿大渡河东岸向泸定城攻击前进时,在野猪岗为敌川军一挺重机枪所阻,这一幕恰好被行进在大渡河对岸的红2师6团看到,遂派神枪手隔河射击,支援2团作战。敌机枪手被一枪击毙。换上新的机枪手,机枪还没打响,又被击毙。接连几个机枪手被爆头,吓得敌兵再也没人敢去靠近机枪,野猪岗遂为我红2团夺占。

500

1942年“五一大扫荡”中,我冀中军区23团1营坚守东圈子村,进行村落防御战斗,敌人多次进攻未能得逞后,便想了一招,命令机枪手爬到村边大树上,妄图居高临下对我瞰制。鬼子兵先徒手爬上大树,然后用一根绳子将机枪拉上来。一连连长王文栋指挥特等射手,等待时机,就在敌人用绳子将机枪拉上来正要用手去抓握的当儿,突然射击,敌连人带枪栽下来。鬼子不甘心,又继续爬上去第二个,又同样被打下来。连续七八个鬼子都在爬到大树上后,正在抓握机枪的时侯被连人带枪打下来,直到最终也没能在大树上把机枪打响。

1942年冬,我新四军4师11旅26团2连,在朱家岗战斗中,被敌压制在一条交通沟里,鬼子三名狙击手占领八十米外一处屋顶向我射击,接连七声枪响,我七名战士牺牲。连长孙存余气急,从战士手中拿过一支三八式步枪,找一处隐蔽地方,瞄准敌人的狙击手,连开三枪,三发三中,将敌三名狙击手击毙,解除了对我的威胁。

1944年旧历正月十四,我冀东军分区大厂回民队被敌包围在马庄,战士们利用高房工事,连续打退敌人十余次冲锋。天将落日,敌准备发起又一次进攻,可就在敌号兵刚刚吹起冲锋号的当儿,我回民队神枪手杨光用三八大盖瞄准敌号兵一枪打去,子弹从敌军号的喇叭口打入,穿过敌头部,从后脑打出,刚刚吹了个开头的冲锋号戛然而止,给敌士气以很大的打击,我回民队则趁势反攻,胜利突围。

冀东八路军中,有一53岁的老战士裴天来,多年的猎手生涯养成了他弹无虚发百步穿杨的神功。两年转战中,死于其枪口下的日敌不计其数,曾创下一战毙敌三十余和三枪毙敌四名的纪录,裴天来因此成为部队的宝贝疙瘩。因年龄原因,为使其能跟上部队经常性的转战,部队首长还专门为其配备了一头毛驴以供骑行。

三枪击毙四敌,是不是很稀奇?并不稀奇。优秀的狙击手可以利用全威力步枪的贯穿力,选好角度,抓住战机,四点成一线,用一弹杀伤两个目标。1942年“五一大扫荡”,冀中军区22团宋庄战斗中,二连副连长庾治国抓住村西庙台上敌机枪装弹的时机,选好角度,将敌机枪手和弹药手二人用一枪打死。该连特等射手边延杰也学着副连长的样子,用两发子弹打死四个鬼子。

日本鬼子也惯用这一招。1944年12月25日晨,我新四军东南警卫团被日军包围。团长王澄和政委鲍志椿在驻地村外察看地形、研究作战方案时,就是被日军用同一颗子弹击中而一同牺牲的。

解放战争时期,“串糖葫芦”,是我鲁中军区4师10团2营营长刘宝生的绝活,为发扬成绩,该团挑选30名神枪手,组织专门的教导队,就由刘宝生担任队长,专门培训此种狙击技能。攻打张店、周村战斗中,该教导队正在组织结业考核。但就在每人三发子弹刚刚压入枪膛,便传来上级命令,要求其截击一股突围的敌军。刘宝生当即下令,考核改在这次战斗中进行。结果一仗下来,30名神枪手,用了90发子弹,毙敌120名。

500

所有这些神枪手的冷枪冷炮活动,在我军的历史上十分活跃,十分普遍。虽然完全等同于今天所说的狙击,但那时不兴叫狙击,战士们可能都不知道有“狙击”这两个字。

那时候,狙击不是少数精英的行为,是广泛的群众性运动

我特别欣赏张艺谋的艺术天才,两次奥运会的开幕式和他绝大多数的电影,在我看来都是无与伦比的。但对于他拍摄的几部战争题材的电影,包括近期上映的《狙击手》,真的很不感冒。为什么不感冒?专业的影评我不专业,说不好,反正就是感觉不是那么回事儿。

和西方军队不同,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我人民军队,从来不主要依赖少数的精英,而更看重群众的力量。从建军开始后就被我军所重视并一直很重视的冷枪冷炮,也同样体现了这样的思想。

500

执行狙击任务,不是每一个战士都能胜任的,必须得是优秀的射手才行,但这优秀的射手,每个连都有,每个排都有,甚至每个班都有,并非西方电影和近些年国产影视和文章中表现得那般稀有,那般惊世骇俗。

抗战时期,晋察冀军区曾开展孤胆射击运动。这孤胆射击,就是由二至三人结成一个射击小组,携带长枪,深入到敌人据点或敌人行军的必经之路附近,隐蔽在高房上,或河堤上,或苇丛里,或高大的树冠中,待机对敌进行远距离射杀。就是凭着这样的打法,晋察冀军区老5团创下了一个月冷枪毙敌数百而自己无一伤亡的战果。

这样的运动,不是一个团才有一组两组,而是每个连都有,每个排都有,每个班都有。也不是只有一个老5团才有,而是遍及整个晋察冀军区,每个部队都有。

1940年秋,冀中军区曾提出要求,每个班必须培养1至2名特等射手。为了节省子弹,当时有个规定,没有班长的命令,一般战士不许开枪,但特等射手不受这个规定的限制。

特等射手不等于狙击手,但特等射手往往就担负着狙击作战的任务。

解放战争后期,我第三野战军27军的攻城战术要求,突击连火力班中,除了轻机枪、掷弹筒外,须有特等射手3 人。对特等射手的要求,是能精准打击敌堡垒上的射击孔,给予压制。这差不多也是全军普遍的做法。

抗美援朝战争中,从1952年1月开始,我志愿军中普遍开展冷枪冷炮歼敌活动,大量消耗“联合国军”的有生力量。从1952年5月到1953年7月的一年多时间里,共毙伤“联合国军”3.9万余人。这不是个别狙击手的战果,这是全军每个连每个班都参与的战果。

500

摘一位名叫蒋中清的志愿军战士写的战地诗:

打冷枪

要提倡

这个战术真正叫吃香

代价小

胜利大

这是敌人致命伤

射手找好隐蔽位置

射击之前先把子弹装

注意敌人活动

眼看四方

发现情况沉住气

不要发慌

先瞄好准

到有效射程再放枪

一枪撂倒一个

两枪撂倒它一双

你也打我也打

打得鬼子晕头转向

为了世界和平

坚决把侵略者消灭光

当兵的写的诗,就别从艺术的角度去苛求了。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信息:一是没有“狙击”这个时髦的词; 二是“你也打我也打”,彰显的是一个群众运动。

据志愿军15军45师135团6连(黄继光所在连)连长万福来回忆,“向敌人打冷枪冷炮……上面发号召开展立功活动。一个人打死打伤敌人15个以上立三等功,打死打伤敌人40个以上立二等功,打死打伤敌人100个以上立一等功。这样的号召对部队精神鼓励很大,当时我们连在阵地上三个月,用冷枪打死打伤敌人好几百人,有十多人立了二等功、三等功。”

500

在国民党的文化形态里,在如今美粉的文化形态里,历史是由少数精英书写的,而在用毛泽东思想武装的人民军队中,历史是由群众创造的,我军历史上的狙击作战也不例外。我特别反感那些集中热炒某个狙击精英而忽视冷枪冷炮群众运动的文章和影视,因为那是东施效颦,是跪舔,恶俗而丑陋。

那时候,狙击不用专门的狙击步枪,就用普通的步枪或骑枪

如今的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要是不弄上几个特写镜头表现那些装了瞄准镜又缠了裹脚布的狙击步枪,似乎导演就活不过去似的,给人的感觉,好像这专用的狙击步枪在战争年代已经很普及了。

500

史实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远远不是,截然不是。

不错,二战时的各参战国,已有M1903A4、Kar98K、九七式、九九式、M1891/30、NO.4MK.I等一大批技术十分成熟的狙击步枪。在轻武器万国造的中国军队中,这些狙击步枪,难保不流入进来。但因为狙击步枪并非象普通步枪那样大量生产,流入中国军队的也是凤毛麟角。

有军迷质问,说没有狙击步枪,谈何狙击作战?

这些年对西方狙击作战以及狙击步枪的热炒,隐约给很多人造成了一种误解,即只要不是装了瞄准镜的专用狙击步枪,好像使用一般制式步枪就瞄不准目标打不死人似的。

第一代全威力栓动步枪,诞生于十九世纪末或二十世纪初,那时候步兵的支援火力几乎是空白,因而步枪的枪管很长,瞄准基线很长,有效射程比现在高很多。一名经过训练的射手,击中二三百米的目标,基本没什么压力,一名经过短暂培养的特等射手,其有效瞄准的距离和击中目标的概率就更高。而据国外一家专门机构的统计,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朝鲜战争,步枪开火的距离,72%的发生在200米以内,88%的发生在300米以内,97%的发生在400米以内。

1938年2月12日,我党领导下的山东抗日救国军第3军第1大队,一百多人被敌包围在牟平城南一座雷神庙里,面对屋顶上对我形成瞰制的敌兵,参谋长林一山亲自指挥已经负伤的神枪手胡老头、一个在旧军队中当了二十多年兵的老战士,向敌人射击。虽然敌人下有屋脊的掩护,上有钢盔的遮挡,但只要在钢盔下沿露出两只眼睛,胡老头的子弹就正好贴着敌人的钢盔下沿,击穿敌人的脑袋,枪枪毙命,吓得鬼子再也不敢露头。

胡老头使用的,就是当年最为常见的汉阳造步枪。

500

汉阳造步枪,系清末湖北枪炮厂以德7.92毫米1888年式委员会步枪为基型仿制的,只是在仿制过程中做了微改,比如去除套筒等。枪长1250毫米,枪管长740毫米,弹仓容量5发,初速600米/秒,表尺射程1200米。该枪于1895年仿制成功,一直生产到1944年,是抗战时期中国军民装备最多的步枪。

前边说到的我冀东八路军的神枪手裴天来,老英雄使用的,则是一支英七七步枪。

英七七步枪,是英制7.7mm李·恩菲尔德短步枪的俗称。该枪有多个型号,装备部队的主要是NO.1型和No.4型,裴天来用的是NO.4型。其枪长1130毫米,枪管长635毫米,弹仓容量10发,初速743米/秒,表尺射程1189米。英七七步枪质量较好,是栓动步枪中的佼佼者,但在整个抗战时期流入我国不多,仅在冀东地区偶有出现,系唐山煤矿工人武装起义时缴获英国矿警队的装备。

曾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的山西定襄县民兵边老海,在抗战时的1944年7月,曾在六七百米(有报道说三华里,恐不确)的距离上成功射杀一名骑马的日本军官。他手中使用的,就是一支晋造六五步枪。

晋造六五步枪,是仿制的日本三八式步枪。其性能较日本原型枪略差,诸元参数则完全一样。

山西青年决死队著名的“决死第一枪”杨长顺、晋冀鲁豫边区著名的“神枪手武状元”关二如、曾经用120发子弹消灭110名敌军的战斗英雄魏来国等著名的战斗英雄使用的,也不过就是普通的三八大盖。

三八大盖,是日本6.5mm有坂38式步枪的俗称。枪长1275毫米,枪管长797毫米,弹仓容量5发,初速765米/秒,表尺射程2000米。由于枪管长,瞄准基线长,该枪特别适用于狙击,是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特等射手的首选。

抗美援朝冷枪冷炮活动期间,涌现了无数个冷枪杀敌的英雄,比如在32天内以436发子弹毙敌214人的张桃芳、用206发子弹毙敌203人的邹习祥等,他们使用的,则是苏援的莫辛-纳甘1944式步骑枪。

500

苏制7.62mm莫辛-纳甘1944式步枪,枪长1016毫米,枪管长518毫米,弹仓容量5发,初速823米/秒,表尺射程1000米。按二战前的标准,这枪属步骑枪,枪管较短,按理是不适合用于远距离狙击的,但张桃芳、邹习祥等,就是用它,创造了令美帝胆寒的狙击奇迹。

革命战争年代,有没有出现过那种配备光学瞄准镜的专用狙击步枪呢?有,但极罕见。八路军山东纵队1旅1团副团长、著名爆破英雄王凤麟,就有一支从某个涉敌的天主教堂缴获的装有瞄准镜的德造狙击步枪。身为副团长,又在战斗中失去了一条腿的他,始终把这支狙击步枪带在身上。沂蒙马鞍山掩护兵工厂撤退战斗中,王凤麟拖着一条腿,用这支狙击步枪给敌寇以大量杀伤,直至子弹打光,在将其彻底破坏后,用手枪自戕殉国。

这是极罕见的我军使用专用狙击步枪的实例。这种装了光学瞄准镜的狙击步枪,不要说1旅1团,就是整个山东纵队,怕是找不出第二支了。

侵华日军中有少数的九七式狙击步枪,该枪也曾被我缴获。九七式狙击步枪就是在三八式步枪的基础上加重了枪管稍加改进而成,诸元参数和三八式步枪几乎一样。

500

上图是1945年中共七大期间,林彪、贺龙、朱瑞、张经武等正在摆弄一支缴获的日式九七式狙击步枪。

从照片中众人那个稀罕劲儿可以看出,这些身经百战的将军们,到那个时候为止,大概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个玩艺。

不要说战争年代鲜见装有瞄准镜的专用狙击步枪,就是到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1979年,全军还没有一支专用狙击步枪呢。曾单兵射杀敌兵20余(一说56人)的孤胆英雄岩龙,用的就是普通的五六式半自动步枪。

访问当年的老兵,好多人打了一辈子仗,也从没见到过那种带有瞄准镜的狙击步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部队很多官兵还经常错把狙击步枪读成阻击步枪,为啥?从字到枪,都太生僻,没见过,甚至很少听说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