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的结局:大国政治解构“美元-国债”的跷跷板

      “主导石油区国防,强力确定美元对石油的定价权”,隐含着两大逻辑前提,若这两大前提消失,则美元面临着两种挑战。两种逻辑前提是:

  第一,石油能源是“工业的血液”=工业化离不开石油。这意味着,一旦新能源被开发出来,或者,石油能源耗尽,石油的战略价值就消失了。而一旦石油的战略价值没有了,建立在“工业化离不开石油-买石油离不开美元”交易秩序上的美元,也就不具有世界货币的基础了。

  第二,美元流动的可控性。通过美联储的“国债货币化”设计,“美元-国债”形成跷跷板结构(即,美元贬,国债收益率升,反之则反,二者反向运行,互构一体。由此形成美元有序、有节奏的升贬交替运动,贬约10年多,升约6年多),进而,使得“美元-资源资产”内在形成一种互为避险的关系,构筑了另一个“美元-全球资源资产”的跷跷板。由此,美元成为两个跷跷板的交集端(美元-国债;美元-全球资源资产)。在此基础上,一旦美元升贬变动,那么,全球资源(工业化体系—原材料)和资产(非工业化体系-黄金、股票、汇率、楼市等)则反向变动。美元成为全球格局变动的按钮。

  上述美元的可控性表明:美元所以可控,源于美元的“美元-国债”跷跷板机制的设计,只要该跷跷板消失,那么,后面的“美元-全球资源资产”的大跷跷板自然消失(因为,有美元的升贬交替变动,才有美元与资源资产的避险关系,若美元不升贬交替了,则也就不存在美元与资源资产的避险性质了),在这个意义上,美元的真正命门是:政治解构“美元-国债”的跷跷板。那么,政治解构“美元-国债”跷跷板,是否可能呢?  理论上,是可能并可行的。其核心是:只要全球几个大国联合起来(政治行为),共同压制美国国债,并把该行为政治化和战略化,那么,美国国债的经济层面上的“收益率”路径即被政治行为打破。而一旦国债的经济性的“收益率”强行被政治打破,则原先的“美元贬值,跷跷板的美元端下行=国债发行量大,价格越便宜,未来收益率越高,跷跷板国债端上行”这一逻辑就会中断,美元“升贬交替”运动也就不复存在。由此可见,只要全球大国能在政治上结盟,美元的世界货币战略也就被破解。  简而言之,美元的宿命就是:1、美元是政治经济范畴,有“需求本位”的经济逻辑作支撑,同时还有“石油定价权”的政治保证。美元作为当今世界货币,它成也“经济和政治”双重属性,败也将在“经济和政治”双重属性上。2、美元的后面是“华尔街(资本)-跷跷板机制的设计者+华府(国家)-石油战略的执行者”,美元充当世界货币,起因于他们;美元要退出历史舞台,也必须先搬走他们。3、美元宿命的逻辑轨迹是:1970年代,“美金”变“石油美元”,全球流动顺畅;1980-1986,美元升,拉美进入陷阱;1986-1996,美元贬,全球繁荣。1996-2002,美元升,亚洲金融危机,日本失去十年;2002-2012,美元贬,全球10年黄金期;2012-2018,美元升,…4、美元何时终结?四不过三,世界各国会让美元有第四次“升值”吗(2028-2034)?美元的命门很简单:大国联盟,政治解构“美元-国债”的跷跷板。大国的政治联盟在地缘博弈中已经出现,美元的故事还会继续很久吗?

   所以,逻辑上,美元最终走向崩溃。但实践上,取决于大国政治。

   2023年4月27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杰克·沙利文在布鲁金斯学会发表了题为“重建美国经济领导力”的主旨演讲,对中美关系、高科技限制等核心议题作出详细阐述。沙利文认识到,经济自由主义通过实体经济的金融化,冲破了国内和全世界的边界,掏空了美国工业,导致就业岗位外流,同时丧失了对供应链的控制,而供应链对资本积累和全球垄断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具有战略意义,这些政策也没能阻止中国的崛起。除此之外,由于经济发展未能惠及整个社会,气候变化、日益严重的不平等现象和民主价值观的危机等其他挑战纷至沓来。面对这种情况,美国政府打算实施一项工业战略,将国家投资优先用于具有战略意义的部门,并将其经济与更发达的盟国的经济相融合,通过促进工业发展来弥补自身不足。因此美国最近与欧洲国家、加拿大、韩国和印度都签订了经济和军事合作协议。这一战略还将调动新兴和低收入经济体的资本资源,以实现新的美国外交,通过赋予国际组织新的权力将上述国家和地区更快地纳入美国主导的新共识。提出要打造所谓的“新华盛顿共识”:“这就引出了我们战略的第四步:向新兴经济体调动数万亿美元的投资——这些国家自己制定解决方案,但资本来自美国另一种外交方式。我们需要扩大世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以应对气候变化、流行病、脆弱性和冲突。我们必须扩大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获得优惠和高质量融资的渠道,因为它们要应对跨越任何一个国家边界的挑战”。同时近日,美国财长耶伦对外公开表示,世界银行可以通过利用现有资源和在资产负债表上采取创新措施来扩大贷款规模。美国希望看到世界银行扩大贷款能力以应对气候变化和其他全球危机的计划取得更快进展,该计划标志着谈判进程的开始,以改变世行的使命和金融资源,并改变自二战结束以来采用的针对特定国家和项目的贷款模式。目前,“去美元化”已成当下趋势,美国财政严重依赖于发行美债,而现在没有谁再买美债。耶伦提出世界银行给美联储放贷,意思是让世界银行来代替美联储印美元!其实,美联储印美元,就是为了买美债。耶伦的逻辑是成立的,美国之所以能一只手遮天这么做,是因为美国对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绝对的主导权和解释权。美联储企图把负债表的增加转嫁给世界银行!耶伦表示,推动改革——首先是世界银行,然后是其他多边开发银行是她今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并为10月份会议前更根本/复杂的改革奠定基础。为了配合这个计划,最近拜登派出两大幕僚布林肯和沙利文前往中东访问,兜售港口、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供应链项目。5月7日,美国新闻网站Axios独家报道称,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杰克·沙利文日前访问沙特。美国、沙特、阿联酋和印度的国家安全顾问将于5月14日讨论一项重大联合基础设施项目,该项目将通过一个铁路网络连接黎凡特和海湾地区的阿拉伯国家,并通过该地区港口的航道连接到印度。共同探讨建一个新的经济圈子:印度当市场,沙特和阿联酋当物流中转站,再到地中海欧洲,建立一个新的贸易链!一个美国版的一带一路工程项目,不仅破坏阻碍了中国的一带一路。还为配合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项目——名正言顺发放贷款。这样美联储可以大胆开动核印机印美元,让全世界承担美国的债务。美国的政策方向越来越清晰了,沙利文主导“四国基建联盟”组建“I2U2集团”战略项目就是欧洲版马歇尔计划——在中东画大饼搞大型的基建项目。主要目的美国债务暴雷在即,四处兜售美债,没人接盘,现在有项目通过世界银行来代替美联储印美元放贷给中东土豪,解了当前困境,管他项目建它个几十年与美国有什么关系?!美联储老套路“金融危机期间,通过降息等量化宽松手段,开动印钞机,美元流向海外,实质上是强行借钱,这是第一轮割韭菜;此后,美联储会加息,巨大虹吸效应让美元回流,其他国家失血乃至金融危机,这是第二轮割韭菜”就这样玩起来了。能不能成功我们拭目以待!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