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蒙迪斯:尼罗河三角洲中心的一座早期城市

本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特邀国内外知名埃及学专家和埃及考古学家做专题讲座第七讲,美国驻以色列考古研究所所长马修·亚当斯讲述了尼罗河三角洲的早期城市蒙迪斯的考古发现,并阐述了该城对于重构古埃及第1王朝至中王国早期历史的重要意义。

也祝愿中国孟图神庙考古队能有新的发现。

       当我们提到埃及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686—前2160年)的金字塔或者其他文物,目前埃及考古学也以古王国时期这些明显的文物为研究主题——虽然目前埃及学家和考古学家越来越多地从更广阔的视角关注古埃及第1王朝(约公元前3000—前2890年)的历史,但他们主要关注的还是古王国时期的历史。本次讲座将改变这种传统,以公元前3000—前2000年为重点,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时间范围内展开探讨。亚当斯博士领导的考古团队在充分考量尼罗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及其变迁的基础上,在这一地区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以求复原蒙迪斯古城在公元前3千纪的微观历史进程。

        在长达150多年的埃及考古发掘中,对研究埃及早期历史的考古学家具有吸引力的始终是埃及金字塔和神庙这类用规整石头修建起来的大型建筑遗存,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地区被长期忽略。直到20世纪90年代,考古学家们才在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开展考古工作。考古学家之所以长期忽略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地区的考古工作,除了该地区大型建筑遗存较少之外,还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中世纪,尼罗河三角洲的大量遗存被人们偷盗并将其用于建造中世纪的城市,因此没有被保存下来。二是根据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公元前500年前后游历埃及以后留下的记录,除了底比斯地区外,三角洲区域都被淹没在水下,这一地区长期无人居住。很多埃及学家认为在三角洲地区冲积扇土壤覆盖着的地表层,存在考古遗存的可能性不大。三是从大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那尔迈调色板(Narmer Palette)记载的战争场面来看,南部的国王征服了北方沼泽地区的野蛮人,埃及学家因此长期认为埃及三角洲所在的北方区域根本没有城市。

500

那尔迈调色板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出,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把地中海东部与埃及许多地区联系起来,也的确存有大量的历史遗迹。之前我们所了解的埃及历史是建立在不完整的考古材料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尼罗河三角洲区域开展的考古工作,我们将会失去大量有关古埃及文明的珍贵资料。当然,在埃及开展考古工作的确是困难重重,主要原因是尼罗河自身具有的复杂性。希罗多德曾赞誉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尼罗河汛期长达3至4个月,洪水从上游带来大量的肥沃土壤,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条件。然而,由于尼罗河的河道非常狭窄,在河道两边寻找聚落遗址的位置具有一定困难。三角洲地区的情况更为复杂,经常性的河道变迁导致房屋、墓葬等不断变迁。洪水时期的城市面貌,尤其是古代城市的发展,受河流的影响很大。在汛期,很多城市被河水划分为很多小的区域,古埃及人主要借助船只来往于各个区域之间。古埃及人留下来的墓葬和丧葬品印证了这点。正是受到这种河流的影响,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形状不是很规整,一些墓地也因此远离主要城镇。在汛期,古埃及人划着船只往返于城镇与墓地。古埃及尼罗河三角洲的这种景象与意大利的威尼斯水城较为相似。

500

尼罗河三角洲地貌

        蒙迪斯在埃及尼罗河三角洲的东部,位于曼苏拉东南15公里的地方,由两个土丘组成,北部的土丘叫蒙迪斯,南部的土丘叫特迈。在罗马时期(公元前30—公元395年),这里形成了一个冲积平原,成为新的定居点。实际上,蒙迪斯在古埃及历史上处于不断的发展演变中。蒙迪斯地区的地层在不断地叠加,而尼罗河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河道变迁的影响。在对埃及,尤其是对尼罗河三角洲地区进行考古发掘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环境的演变。

        亚当斯博士领导的考古团队对蒙迪斯的发掘工作主要集中在第一个王朝更替期(The First Dynastic Circle)的地层。他首先介绍的是他与其导师瑞德福(D. B. Redford,加拿大埃及学家)在蒙迪斯对祭祀区域所进行的发掘。这个区域的年代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并一直延续到拜占庭帝国时期。该祭祀建筑为土坯墙所围绕,土坯墙的年代较晚。祭祀建筑的核心区域出土了一个神的雕像,他的头部是四只公羊头,这四只公羊头用来表示四个方位。另外一个重要的发现是第26王朝时期的一处建筑,其建造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形式与卢克索市卡尔纳克神庙的布局较为接近。特别值得人们关注的是,它的一部分是祭祀遗迹,另一部分是泥砖土坯建筑,两部分没有分离开来。主神庙区在公元7世纪建立了一个比较开阔的祭祀场所和大型石室,用来放置公羊头神像。神庙区建立在一个不断抬升的地基之上,这正是亚当斯博士领导的考古队的主要发掘和研究区域。考古团队的发掘区域在该大区域边界靠近主神庙的区域,之所以选择这个地区是因为他们在古老的祭祀中心下方发现了泥砖结构的夯土建筑,这个方形建筑被视作祭祀台,而他们的发掘区就位于该祭祀台的边界。目前,这里的考古工作仍在进行,但发掘当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地下水问题,发掘团队采用了比较精密的排水仪器。由于在相对比较低的地方发掘,深度达4米,所以在发掘初期,他们就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规划系统,预测在哪些地点会遇到地下水。他们使用专业的仪器探测地下水的深度,了解地层的大致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500

祭祀区域

500

祭祀建筑

500

公羊头神像

500

祭祀中心下方的夯土建筑

        发掘区的地层年代从第1王朝早期持续到中王国(约公元前2055—前1650年)早期,历时千年之久,跨越了整个第一个王朝更替期。根据出土遗迹和遗物情况,地层被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早期地层,该地层发现的证据正好能够与文献记载相匹配。房址底部存在儿童殉葬的情况,而且还能够明显地看到房屋建筑发展演变的情况。建筑内部和周围有大量的考古遗物,特别是大量制作面包的陶器的碎片,很多陶片表面有刻划痕迹,但目前学术界还不能确定这些刻划痕迹的意义,可能与他们的管理活动有关。同时,他们发现了大量泥质的印章和纸草记录。这些印章和纸草记录被当作标签使用,也是当时的埃及人在管理社区事务中使用的用品。这表明第一个王朝更替期的早期已经形成了社会管理系统。另外,考古团队在第2王朝(约公元前2890—前2686年)晚期的地层中发现了大面积的纪念性建筑物,这些建筑物被掩埋在祭祀台的下面,其用途不明确,但从其规模来看,如此大面积的建筑物应该是比较重要的遗迹。其中一处建筑物的功能比较明确,应该是厨房,考古队在里面发现了燧石刀具、灶台和炭化遗存等。

500

 制作面包的陶器的碎片

500

印章和纸草记录模具

500

厨房遗迹

500

刀具

        其次是中期地层,其时代主要为古王国时期中期。虽然这一时期建筑物的形态不甚美观,但从建筑物中的出土遗物来看,此时的社会应当处于很重要的转型期,可以与其他地区相互对应。与早期地层出土的大量猪骨不同,这个时期的地层出土了很多牛骨;同时,这个时期的资料中,也有了关于牛的记录,例如帕勒莫石碑上面记录了古王国时期埃及人每两年清查牲畜的情况。这个时期的地层遗物还表现出了这样一些特征:陶器形制、实物制造工艺和技术的转型、面包、啤酒、牛奶生产方式的转变、小麦等谷物种植品种的变化。所有这些新现象可能都与金字塔的建筑密切相关。

500

浮雕中有关牛的资料

500

陶器

        大型金字塔建筑需要很多重要因素,比如大量人力的使用、全国经济的共同支持。埃及人的生活与金字塔建造的一个环节或多个环节互相关联。金字塔建筑完成之后,为了保证国王死后能够持续得到祭品,国王将金字塔周围的一部分土地给予某些祭司和守墓人,这些人逐渐发展出一个社区,在国王的献祭仪式中发挥重要作用。古王国后期的第5王朝(约公元前2494—前2345年)和第6王朝(约公元前2345—前2181年)时期的地层遗物还表明了中央政府逐渐重视地方行省的建筑事业,说明地方势力开始上升。

        最后是第一中间期(约公元前2160—前2055年)和中王国时期的地层。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祭祀台的测量标准单位是52.5厘米,不同于45厘米的测量标准,这一时期王权中心的测量单位也是52.5厘米,由此也可以看出,这时,此区域应该受到了中央王权的掌控,此祭祀地点由中央王权授权,并在财力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同时,这一时期出现了由传统中心王权经济到地方性以神庙为基础的经济的转变。这种分权革新是一种建设性的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地方精英和神庙祭司的出现,地方精英也开始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大型墓葬。随之而来的是第一个王朝更替期的结束,考古团队在神职人员居住区域发现了大量灰坑和燃烧痕迹。考古团队在此区域之外还发现了30具带有屠杀痕迹的人骨。这些人骨不是自然死亡状态,有些人可能是在这里被杀害,也有一些人是在其他地方被杀害,然后再丢弃到此处。墓地内部的坟墓用夯土进行建筑,并用夯土矮墙将墓室分割开来,人骨和随葬品分散在各处。此外,墓葬之上有大量被烧毁的建筑结构、陶器和石器,可能是神庙被烧毁时倒塌造成的。最终,蒙迪斯衰落,衰落的原因目前不详。以上就是蒙迪斯城址的大致演变过程。

500

人骨遗存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