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在崇高理想上的革命情谊牢不可破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英雄人物众多,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他们对革命的胜利贡献巨大。其中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三人的贡献尤为突出和重要。

通过党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周恩来是朱德的入党介绍人,后一同参加南昌起义。毛泽东与朱德共同壮大井岗山根据区,共同创建红四军。周恩来两次鼎力帮助受到“左倾”排挤的毛泽东走出囧境。毛泽东睿智、豪迈,朱德勇敢、宽厚,周恩来谦和、谨密,这三人神奇地走到一起,无意中形成了天造地设般的领导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牢固的铁三角,成为了我党、我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有力保证。

中国共产党内人才济济,大浪淘沙。是什么原因,促使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这三人逐渐走到一起,达到信任无以复加、配合天衣无缝的地步的呢?

笔者认为他们这种关系的形成,绝非出于私人情感因素,除了各自都具备超强才干这一必备条件外,有着更为丰富的相同的精神世界。正是这些精神方面的相同之处,使他们不断产生精神共鸣,紧密携手前行。

相同点之一:三者投身革命均源系对救国救民的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强烈的精神向往,引发革命的思想起源完全相同。

朱德投笔从戎时,已受聘于仪陇县高等小学堂担任教员和庶务,有了在当时当地来说应算是十分体面的工作。

毛泽东的家庭有房有地,吃得饱穿得暖。

从保存下来的淮安周恩来故居和周恩来年少时身着丝绸服装的照片看,他出身的家境比朱德、毛泽东更优。

他们参加革命,既不是因为家境贫寒生活所迫,也不是个人遇到特别劫难所逼,更不是一时头脑发热追赶新鲜,而是目睹官员的腐败、政府的无能、庶民的困苦、囯家的危亡后,从内心深处生发出来的对社会黑暗的深恶痛绝,对民众苦难的感同身受,对囯家存亡的无比忧虑,搅动着他们的内心,驱使他们弃逸赴劳,弃安赴危,把救国救民当作自己人生的最高追求和毕生使命。

相同点之二:三者拯救国家,拯救中华民族,拯救大众于水火,宏伟志愿完全相同。

1906年朱德在顺庆府(南充)中学堂毕业离校时赠同窗诗中就有“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的豪句。1909年辞职,徒步70余天跋涉2000多里,至昆明报考云南陆军讲武堂。临行时留诗言志于几位好友:“志士恨无穷,孤身走西东。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拯救国家的宏伟志愿和急迫心情,跃然纸上。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在1910年12岁时就立下的宏志,小小年纪就表现出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1919年,周恩来中止在日本的留学回国参加辛亥革命时作诗赠友留念,诗曰:”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再造中国之豪迈气概,誓不罢休之昂扬斗志,舍身忘死之奉献精神,在诗句中奔沸。

17岁那年,毛泽东离家外出求索,给父亲留下七绝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其志气之高,其决心之大,撼人魂魄。1912年6月,在湖南省立一中作文比赛中,以巜商鞅徙木立信论》中透露的忧囯忧民的思想情怀和立志“利国富民”的改革抱负而获满分。老师柳潜(前清秀才)拍案叫绝,评语称毛泽东为“伟大之器”。1917年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时作《心之力》一文,被称为建国之才的奇文。全篇准确分析国内国外时势以及中国旧学和西方西学的弊端,决心创建既不同于旧学又不同于西学的中国新学。文章最后说:“故吾辈任重而道远,若能立此大心,聚爱成行,则此荧荧之光必点通天之亮,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势,翻天覆地,扭转乾坤。戒海内贪腐之国贼,惩海外汉奸之子嗣;养万民农林之福祉,兴大国工业之格局;开仁武世界之先河,灭魔盗国际之基石;创中华新纪之强国,造国民千秋之福祉;兴神州万代之盛世,开全球永久之太平!也未为不可。“可谓昆鹏之志,气吞万里;苍鹰之目,洞穿时空;胸襟之宏,盖函寰球。文章立意之高,惊世震俗。

相同点之三:三者都曾担任过国民党高官要职,不迷恋高官厚禄,不迷恋荣华富贵,不迷恋个人享乐,至高至尚的人生境界完全相同。

朱德参加辛亥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成为滇军名将,官至云南省警务处长兼省会警察厅长,已是功成名就。但此时的朱德认识到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皇帝建主了中华民国,但中国社会黑暗的本质依旧未变,于是彻底弃职,投奔共产党。

而毛泽东、周恩来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分别担任国民党宣传部代理部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倘若他们贪慕金钱名利,贪慕个人享乐,完全可以留在国民党内,凭才干飞黄腾达。

相同点之四:三者面对千难万险,信仰从不动摇,目标从不动摇,信心从不动摇,钢铁般意志完全相同。

朱德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昆明到上海,入党请求遭到陈独秀拒绝后,并不放弃,远涉重洋到巴黎寻找中共欧洲支部,直至追到德国柏林,才见到周恩来,如愿入党。在德国从事学生进步活动,两次被捕被驱逐出境。

南昌起义主力全军覆没后,担负断后任务义军孤军无援,信心动摇,逃散不止。绝境之中,朱德用自己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烈焰般的革命热情来影响、疑聚了包括后来成为元帅、大将的林彪、陈毅、栗裕在内的800多人的队伍,又历经艰险,带上井岗山与毛泽东的秋收起义余部汇合,建立朱毛红军,成为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中坚力量。

在长征后期,张国焘拥兵自重公开分裂红军时,朱德忍辱负重,坚持原则,沉着周旋,耐心斗争,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事后,毛泽东:盛赞朱德在与张国焘斗争中,“临大节而不辱”,”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周恩来在漫长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面对艰难险阻,面对疾病侵袭,从不畏惧,从不气绥,从不退缩。特别是一次又一次深入敌营,面对错综复杂的关系,面对千变万化的局势,面对反反复复的周折,面对敌特势力的威胁,与国民党展开面对面的唇枪舌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立下不朽功勋。

在革命处于最低潮时,毛泽东总是以自己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超强的睿智,激发革命队伍的斗志,指明前进的方向。《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驱散了红军队伍内出现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怀疑。《论持久战》给笼罩在亡国论悲观论调和畏战惧战情绪之下的中国军民,指明了抗日取胜的道路,极大地坚定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在自己多次受到党内“左倾”势力的排挤被剥夺红军指挥权时,没有萎靡,没有消沉,愈挫愈坚。在日寇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民族危亡时刻,冒着生命危险,飞赴重庆谈判,促成国共合作抗日大局的形成。正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历次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力挽狂澜,取得胜利。

相同点之五:三者不计个人名位,豁达大度,善于团结,大局意识完全相同。

毛泽东作为党的一大代表,从未以此为由向党争名争位。遵义会议前,毛泽东由于坚决反对“左倾”路线而几度遭到排挤甚至处分,事后不计前嫌,不挟私报复。在别人议论毛泽东与朱德在井岗山红军的地位和作用时,总是把朱德放在首位。特别是毛泽东竭力主张我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结交党外民主人士和无党派人士,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

朱德一直担任军事要职,从井岗山红四军军长、红一方面军总司令到红军总司令,从八路军总司令到解放军总司令,从来没有专权、擅权,更没有霸权,坚决服从中央安排,将军队绝对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德高望重,备受尊重。建国后毛泽东称其为“人民的光荣”。

在遵义会议之前,周恩来是中共中央军事方面的主要负责人,在党内军内的权位都高于毛泽东和朱德。在毛泽东早期因坚持自己的军事路线受到不公对待甚至党内严厉处分时,周恩来慧眼识珠,最早从中央层面赞同、支持毛泽东的建军思想和斗争策略,恢复毛泽东职权。遵义会议上,周恩来力挺受到“左倾”排挤的毛泽东进入中央军事指挥核心,心甘情愿将自己在中央的军事实际指挥权移交给毛泽东,并积极辅佐。在张国焘要挟中央要权时,为防红军内部发生重大分裂,周恩来主动向张国焘让出红军总政委一职。毛泽东能逐步成为我党我军的领导核心,与周恩来的大力推助密不可分。

这三人在革命过程中,虽然年令有异,性格不同,理论水平有高低,但由于这三个人具备一样的抱负,同样的品德,所以,相互之间,更易建立互信,更易统一认知,更易相互包容,更易相互互补,更易相互配合,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奋斗,砥砺前行,成为领导中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铁三角。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