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章已被删除

  • 投入大于产出,在国家强盛时可为之,在财政紧张时就得放弃。明朝中期开始土地兼并,亲藩,士人集团,商人集团,走私集团都不上税,财政已经濒临破产,复套没有经济基础。万历的张居正改革一度恢复了正常财政,但是由于海外白银流入导致通货膨胀,白银购买力降低,又开始陷入财政困劲。明朝的苦难是由于财政的羸弱决定的,而如此奇葩的政策却是由毫无经济头脑和小农思想的朱元璋指定的。建国时的制度就已经注定了明朝的命运,奇葩的朱元璋指定的政策如此的反人性,还发圣旨不准改革。发不出工资,还要打仗?在欧洲政府早破产了。明朝靠高压,靠道德绑架,靠阶层固化,靠暴力机器逼着军户去打仗,战斗力低下就正常了,没崩溃就是好的了。这么苟延残喘到了崇祯,为了内外皆攘,必须按时发工资和奖金才能打胜仗,不得不加重普通农民的赋税,把这一部分人也逼反了,后面税也收不上来,农民也逼反了,老百姓负担太重,根本就不支持朱家王朝了,望风而降。最后造反农民李自成进北京灭了崇祯,再被满清摘了桃子。南明还是压迫势力,不得人心,又没有别的地方势力能拱卫王朝。这点和隋和宋不一样。隋末地方势力是有兵有钱,地方高层是有文化的贵族,虽然有瓦岗寨,但是有各大门阀割据势力逐鹿,所以到唐初,突厥想逐鹿中原,有各大门阀支持李家对抗突厥。宋朝赵构被金兀术打得流亡海上,但是宋朝的财政并没有垮,朝廷有钱有粮支持岳飞等四大军阀开展抵抗运动。明末满清入关后,既没有地方割据势力勤王,又没有财政实力支持军头反清,不亡才怪了。而奇葩的明太祖朱元璋指定的不纳税政策,太孙朱允炆和皇叔朱棣的积极削藩,剪灭一切地方军事力量,共同决定了明朝的命运。怪谁呢!

回复1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