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成为中国公民的美国人:我发现中国人更善良

  • 最后一句的前半句:春秋齐桓公尊王攘夷,攘的谁? 戎狄, 淮夷,荆蛮,
    得读书啊。齐桓公采纳管仲之策尊王攘夷,尊的是周天王,攘夷攘的是楚国。春秋之时,“天下”(指古代中原)非周即楚,北边是以姬姓周天王建立的分封制奴隶制国家,南边是以熊姓楚王建立的分封制奴隶制国家。但作为华夏本源的周国内部诸侯认为南边的楚国不应称王,只能为诸侯,而且作为诸侯的楚国居然没有向周王朝贡,所以齐桓公以霸主身份(诸侯之长,霸通伯)号令周天王之下诸侯,伐楚!理由就是: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你们应该贡献的包茅不按时送来,不供应周王祭祀的用品,没有渗酒的东西。这是我要向你征询的;还有,昭王南巡而未能返回,这是我要向你质问的。)
    尊王攘夷之策是一个整体的内政外交战略,对内是加强齐国作为伯主国的话语权和国家实力,对外是统一认识,专门对付楚国,要达到使楚国去王降爵,扩大周王朝统治地域的目的。
    你说到了汉代,“四夷”的大部分地区是大汉的这个认识有一定偏差,你打下来的疆域和有效统治是两回事。别的不说,汉代的乐浪郡到了唐代,成了高句丽的一部分,你又怎么说?汉代的象郡到了宋代都已经独立建国了。

回复1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