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会卡脖子”的技术,中国差距到底大不大

  • 已注销用户 纯粹的感性
    作为多年的摄影入门者,对于光学镜头的差距,我有话说。
    在开放国门之前,我们很有几家照相机厂,凤凰、海鸥、虎丘、甘光。当然,无论是光学组件还是机械组件都比日本差。所以理所当然的在“市场化”过程中消失不见。几十年的时间改变了什么呢?就是原来的团队、原来的技术、原来的人才储备全都没了!现在痛感基础科学,材料科学不足,当年这些企业的消失有人感叹了吗?没有!一个都没有!现在要做,只有从人才培养的初步做起,即使有国外技术转让,等到消化吸收,技术已然落后。再等有创新,人才却已经衰老,需要再培养新人。
    如果再培养起几大光学器材厂,做到当年的水平,估计几十年都过去了。所以这么大的成本,没有一家企业是愿意投资的。芯片有人投资,是看到了前景。光学镜头没人投资,不说前景,连知道重要性的人都不多。事实上,

    什么是“造不如买买不如租”?就是鼠目寸光的,偏偏以为堪比圣贤!

    其实能看到眼鼻子底下的,算得了什么聪明?

回复8

  • 大飞机不也是这样?我们的运十四十多年前,令西方恐惧,测试已经飞遍中国十几个省,且直接使用向青藏高原运送货物,一切顺利,全是我们自己的东西。只是五千多万的后续资金不到位,就搁置在上海那里晒太阳直到成废物。届时,麦道强烈提出要求合资,直到某层级,愿望达成。真是造不如买,买不如租,我们的研发团体不见了,我们的技术人员消失了,我们的研发资料都不知何处!现在有院士呜呼:我们五十年前会的东西,现在什么也不知道了。于是,当初不肯拿出五千万自己搞,现在倒好,一气拿出七百亿,一切从头开始买!如果当初坚持下去,要带动中国多少行业?世界就不是只有波音空客了!这样的实例不光是光学镜头与大飞机,数数看,可卡脖子东西大多都有。可怜啊,我的国!好着现在我们奋起直追,有希望,我的国!
  • 你怎么不说现在手机摄像头模组,中国企业反而排名很高,镜片最牛逼也不是日本德国,而是台湾。日本在民用相机领域确实很强大,但是在工业相机、军用光学和卫星相机领域反而一泡污。日本在民用相机上是抢了市场的先机,中国在进来已经很困难了,而且民用数码相机市场近5年了来逐年萎缩,甚至都有日本相机厂商退出民用数码相机市场了,你觉得国产相机进来还意义吗?美国现在也没有自己拿得出手的民用相机品牌,但是这不影响美国在工业相机、军用光学和卫星相机方面的强大实力。
  • 摄像头模组世界前三都是中国,索尼争不过,早就卖给欧菲光了
  •    光学镜头是一条技术积累的路线。
        蔡司镜头,徕卡镜头,他们不只服务于摄影,
        从眼镜,到步枪瞄准镜,到摄像机镜头,到观鸟镜,到医疗镜头,到光刻机镜片,都是一脉相承的,没有技术上的积累,就不会走到更高技术顶峰,也就是说精密抛光只服务于眼镜镜片,那就不会有狙击步枪瞄准镜的技术,生产太空卫星镜头的技术炉火纯青了,生产光刻机镜片的技术难点就会少一些。
        说个题外话,当你用着蔡司的摄影镜头时,这些镜片也许和那把杀人无数的狙击枪的瞄准镜是同一个车间的,也许和限制出口给中国光刻机的镜片是同一个地方的。
        想想也真的有意思,从古至今的高技术,居然都是在“玩沙子”。
  • 钱塘潮 IT工程师
    当年的镜头确实不如日本,但是人才队伍还在,只要市场在,有利润,就能养活科技人员,然后不断研发去超越对手。

    华为,中国的高铁,水电,核电都是这过程,光镜头在手机,望远镜,光刻机等等利用都非常厉害,绝对高利润的

    改革开放大量把外资进入变相淘汰了中国自己的核心器件,关键是核心的人才队伍的流失更郁闷,这些老工人的悲剧还附带让年轻人无人愿意当工人。
  • 挚爱梦着玉 体制外非主流非学人
    这些品牌消失不是市场竞争力差的问题,一是国企私有化或合资,一是数码转型。
    海鸥相机作为普及型民品,并不是厂家最优技术产品,采用最优技术产品成本高,怕消费者无法承受。
  • 凤凰一直还在,现在的技术水平也是能给莱卡代工的,也是重要的手机摄像镜头生产厂家。还有舜宇、欧菲光,手机镜头世界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第二
  • 还有,
    整个日化行业,精细化工行业,加入狗屁不通的WTO,全给出卖了。
返回文章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