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剧过气?努尔哈赤“挺举”女主也没用


  • 明代的财政在万历皇帝之前以农业税为主。而张居正改革重在税收,重点从征收收农业税,转移到征收工商业的税收。这自然大大触动了江南的工商利益集团,在这个背景下,东林党开始形成。

        张居正一死,他们就想着要废除这个税收制度。想逃税,没那么容易!万历皇帝心知继续征收微薄的农业税,不但国库不够用,而且农民也无法忍受。于是,万历仍想方设法从江南的资本家中收入税收。由于管理外库的的户部不接受工商税,只收农业税,万历便把工商税收到内库。这就是所谓的万历贪财之迷。而实际上,万历三大征所用的钱,正是内库的工商税。

        通过“廷击”、“红丸”、“移宫”三案的精彩演出,东林党终于在万历死后第一次把持了朝政。他们马上逼迫泰昌废除了各项工商税收。当时明朝各地区的发展及不平衡。江南工商发达,而几乎不用交什么税。北方各省的农民则难以忍受高高的税收,一遇到天灾更是食不果腹。

        然而,辽东战事吃紧,国库空虚。怎么办!?

        正是这种背景下,魏忠贤出现了。怎么做的,当然是找东林党人交税。经过几年时间,国库开始又充足起来。各地开始出现魏忠贤的生祠。东林党怎么坐得住呢!于是他们把各种各样的脏水都泼到了魏忠贤的身上,什么专横跋扈啦,阉党横行啦,总之把各种除了强抢民女之外的各种罪名都安到了魏忠贤的头上!

        天启的死又是个好机会,被洗了脑的崇祯同志很坚定的站在了东林党一边。东林党欲杀魏忠贤而后快,然而崇祯只免除了他的职务,令其守陵,魏忠贤忧愤而死,崇祯厚葬之。

        就这样,东林党又掌权了。当然,废除工商税是第一步。至于辽东,怎么少花钱怎么搞。辽东缺饷,愈演愈烈。加上各层军官的层层盘剥,士兵拿到手的很少,士气及为低下。明军的将领天天写奏折要钱,崇祯皇帝一筹莫展。东林党则指责辽东军官指挥不当,作战不力,贪污军饷。节流往往流于道德说教;不开源怎么行!当然,东林党不会增收工商税,负担自然又落到农民身上。

        终于,最贫穷的西北农民起义了。还攻进了北京,崇祯自杀。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悲剧开始了。国破家亡,人财皆失,时人短视,疯狂逃税数十年,自以为占了大便宜,却不知这实乃地地道道的自杀之举,可悲可叹。

        很多史学家们对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种看法,他们说法也是多种多样,但有一点他们的意见却是出奇的一致的,那就是明朝的灭亡和明朝的税收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明朝的官兵不是不能打仗,也不是不会打仗,而是朝廷没钱,财政的崩溃也导致了政权的崩溃,最后让一群没饭吃的农民给打到了京城,最终亡了国。

回复1

  • 张居正的改革根本没有征收工商税的举措,也就是清丈田亩,把士绅豪强隐藏的、免税额度以外的田亩清查出来收税,就足够明朝廷用度了,收工商税是张居正死后很久万历依靠內监搞出来的,但是到了万历晚期,收工商税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山东六府出现公然抢掠官仓的马贼(史料记载有六七百人都是骑马弯弓的,在明末算是很强的流寇势力了),在苏杭多次出现市民公然在城内聚啸地方官不能禁止的情况。所以无论是浙党(后来阉党的骨干力量)还是东林党都主张废除工商税,到万历死后,工商税正是罢除。到天启五年,因为无法应付边事,天启下诏重开工商税,到天启六年,东林党基本被清除,阉党实力最盛的时候,崔呈秀(阉党骨干,九千岁智囊之一)上疏请求罢免工商税,天启诏准。
    所以说工商税是东林党废除的也可以这么说,但只是天启元年那一次,后来天启重开的工商税,实际上是阉党自己罢免的。
    至于崇祯厚葬魏忠贤,这点存疑,因为史料记载是在崇祯十七年,曹化淳说若忠贤在事必不至此,然后崇祯令曹化淳去收敛骸骨的,然而曹化淳自己辩解说他早就辞职回家了, 当时并不在北京。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