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丝绸之路上的故事

回复8

  • 连基础设施都没建好怎么商业化,你理解的商业化难道是偏远农村赶集那种?
  • 你去看看她以前写的文章,就知道她跟客观扯不上关系
  • 牛。小编该把这回复单独发文。
  • 是的,当初看到中欧间各种班列,我就在想,作为全球工业门类全部完备的中国,还需要欧洲的什么吗?

    当然,高端工业产品是需要的,比如飞机发动机、豪华汽车、高端机械和机电设备等,但这些对于运输来讲只是极少一部分,10吨的发动机并不比10吨的笔记本电脑运费更贵,论产品本身价值,10吨的发动机或豪华汽车也不可能跟10吨的笔记本电脑有数量级的差距。而且,高端工业品只是有利于极少数欧洲公司和其中占欧洲人口少数的雇员。

    于是,能想到的,欧洲可能卖给中国的大宗商品,只能是农产品、畜牧业产品和制成品,这个东西不是工业化的产物,产地因素对产品的特色和质量有绝对重要的作用,不可能像工业品一样由于制作成本的原因迁移往其他国家,即使没有食品安全的担忧,中国公众作为全世界最会吃的群体,以及巨量的人口,完全可以给欧洲提供极大的市场。但是,欧洲各国那么小的体量、那么小的国土、那么少的人口,决定了他们永远无法在农业、畜牧业产品上满足中国市场,就是说:看着巨量的中国市场却供应不上,只能走向高端,用极贵的价格限制购买的人群,结果就是陷入一切非工业产品的困境——无法大规模化。其他国家也一样,美国樱桃在美国卖不出去,农场主头疼不已,拿到马云那里分分钟卖光还被抱怨说怎么不能再买了,美国人却一筹莫展——没货了,壮大起来的中国中产阶级人数超过很多国家的人口,任何其他国家滥市的东西,只要不是垃圾,拿到中国立刻给你吃光用光。

    金灿荣说当年日本打中国是工业日本打农业中国,放在打仗上当然是工业打农业好,但对国际贸易的平衡可不是好事,国际贸易是规模王道,高端玩闹。甚至中国国内贸易也是如此,三鹿、奶农当年大搞三聚氰胺奶,总有动机,动机根本上就是想弥合奶产量与需求量的巨大鸿沟,保持规模化,因为要规模化就不能贵,不能限制需求而要尽量满足需求,满足不了怎么办,就造假,三鹿是三聚氰胺重灾区,与三鹿面向的是中低端价格市场,这不是偶然巧合。从国际贸易角度,中欧之间就是:工业中国 vs 大部分农业极少部分高端工业的欧洲,绝对平衡不了。

    所以目前感觉完全是:中国拿着玻璃球去欧洲换珍珠玛瑙。这不是玩笑,曾几何时,我们的教科书说世界列强用工业品廉价倾销的方式,掠夺了中国大量财富。今天,除了对少数强国,怎么看都是反过来,只是中国没有用任何强迫的手段,且程度不同。

    所以一带一路基础建设现行,以及林毅夫基于比较优势的新结构经济学,是绝对正确的,否则最后就是全世界明白过来反中国——因为任何工业门类都拼不过你。农业畜牧业不需要大量基础设施,反正在国际贸易规模化上也没前途,只有把其他重要地区的工业化搞起来,才有对等的可规模化的互相贸易往来,才能实现最终共同受益。

    至于说怕中国会不会被其他地区工业化起来而某种程度去工业化,这个不用担心,只要政治稳定,中国不管谁在台上,都不可能主动玩任何行业上规模的去工业化,因为体量太大,一个小门类去工业化,影响的就是几十万人的生计,这就会是潜在的造反力量,谁掌管中国都不敢这么干。只有一件事可以造成中国人自己打败自己——贪图享乐而自发去工业化,满足于金融游戏带来的一时表面富足,如某些发达国家曾经干的那样。

  • 有了基础设施才有商业化.国内搞开发区产业园也要先搞定三通一平.没有道路铁路电力通信港口难道要像一千年前一样靠骆驼搞商业化吗?
  • 基础设施方面的商业化需要的时间较长,不过,一带一路着实促进了中国企业与沿线国家的商业合作,特别是对于民营企业。
  • 现在特么基建还在起步阶段,基本条件搞好了才能商业化,懂吗?这是个长期国策
  • 结尾说部分内容有删节,明显这已经是挑了些不那么刺眼的翻了。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