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秩序下的无畏少年

  • 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一个“阶层秩序下的无畏少年”,对“无道”,对不公、不义的“权贵们的反抗”,却被冠之以“魔”的名头,还能得到当代年轻一代人的全体喝彩。哪怕原著《封神演义》中,也没有将哪吒冠以“魔”的名头,就连《西游记》中,那只掀翻了天庭的石猴“孙悟空”,也没有被冠以“魔”的名头,难道数百年之后,我们不能将这种反抗精神,这种路见不平,拔刀而起的人冠以“英雄”和“神”的名字?

回复5

  • 如果你承认这部电影是影射现实,那就会承认现实中话语权(尤其冷战后的一段时间里),掌握在统治阶级、腐朽文人手中。也只有新中国(尤其前30年)还能为“匪”、“贼”、“盗”、“恐怖分子”等正名。毕竟是21世纪已经过去四分之一了,眼光要放到全球去,区区“魔”、“神”之名真能骗得了几人?。
  • 因为有太多的真实英雄,被历史上的胜利者们彻底污名化了,至今仍未翻身。而太多的祸国殃民、断送国家民族根基,置亿兆子民于水火的汉奸国贼,反而成了名臣名相甚至所谓的圣人!
  • 说明你对事物的理解还停留在区分对与错的小盆友阶段。
  • 一看就是没看过电影在这里瞎BB。
    在电影里一开始的“仙”“魔”就是电影设定,“仙”“妖”“魔”也是在当时社会规则下的一种分类。第一部里申公豹说的过“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如何努力,也没法搬开”,这句话指明了在当时社会规则的评判下,“仙”“魔”代表的刻板印象,身份标签。第一部哪吒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算!”“我去你的鸟命”就是打破社会偏见,管你什么身份标签,选择自己命运。整部电影里自己的命,只能由你自己决定,最后“仙”“魔”的称呼没了意义。
    到了第二部一开始也描写了,陈搪关的百姓在哪吒的舍命拯救下,自发的帮哪吒熬丙采莲采藕,重塑肉身,此时的百姓哪里管你是“魔”是“仙”,救了自己就是英雄,就是恩人,离别时候对哪吒依依道别,表示感谢,甚至小孩之间有了“哪吒帮”,满眼是对哪吒的崇拜,百姓里也没人称哪吒为“魔”。第二部里仙人四处补妖炼丹,饺子导演也借熬丙之口说出“自诩为世界灯塔,却做着为祸人间的勾当”暗讽某些势力,在世间“规则下”仙干了魔的坏事,魔干了仙的好事,哪里还有仙魔身份之分,究竟谁是仙谁是魔?有的只是上层规则下的“仙”“魔”,和下层认同上的“仙”“魔”。哪吒一句“小爷是魔,那又如何?”把彼此的身份标签撕得粉碎。哪吒结尾一句“因为我们太年轻,不知天高地厚”,哪吒熬丙仙也不做,魔也不当,就是自己,年轻人爱的就是这种“魔”下的“狂”。
    最后总结一下,仙魔的定义,就是现有规则下的身份区分,也是电影的设定,设置一个枷锁,再去打破这个枷锁,两部电影都在打破“仙”“魔”这两个字。不止电影,包括游戏,小说,现实中都在不断的对这两个身份进行修正,对刻板印象进行打破。为什么我们喜欢哪吒,喜欢孙悟空,因为从上面的规则看下来,这是离经叛道,是魔!从下层自我实现角度来说,这是敢挑战天高地厚,是狂!哪吒,悟空的反抗精神,深受人民群众所喜爱,管你仙魔,就是英雄!。
    最后楼主的关注点还是落在“魔”这字,将其纠正为“神”,终究是落了下乘。
  • 哪吒,孙悟空等,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历来都是正面角色,千百年来都是。现在说成魔,纯粹是自己竖靶子自己打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