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初代丧神”太宰治玩推特……


  • 我随便写的,收了这么多回复,请教不敢我不是专家。个人认为物哀其实是比兴手法传入日本后,和日本的民族性相结合,《源氏》只是其最有代表性的产物。中国地质稳定,自古对人身最大的威胁来自于社会动乱,所以历代盼“安”是主题,使用比兴手法借物借景的目的多用来抒发慰庙堂,安百姓的志向,主要抒志向。和中国相比,日本政治比较稳定,但自然灾害多地震多发,基因里有其他民族不具备的,朝生夕死的敏感性,(比如我最喜欢的,“任人生一度,入灭随机当前。”)所以追求一种自身的极端瞬间之美,物哀的情绪只是为了酝酿这个瞬间而提供力量,物哀是人哀,自怜自哀,主要写自身。反正日本这个民族点错天赋树不是一天两天了。
    日本属于高背景相关文化国家,文字里的对白只是传达着部分信息,时间地点环境的描绘都可能包含着深意,喜欢的好处是可以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容易投入沉浸式的阅读,坏处么,万一读者自己的本身情绪低沉,内心存在破绽,恰巧被作者哪一句话正中心门产生心有戚戚的共鸣,很容易顺便结合书中人物的自杀式教学模仿一下带进沟里。日本人的沟通方式又微妙又复杂,以前据说日本人借钱,可以东拉西扯三十分钟,临走时候才会说一下如果方便的话...无法想象。
    民族性同时影响了文学,全书用那么多阴暗的铺垫,斑驳的描绘,就是为了隐藏在书里压抑到喘不过气来的,绝望背后的那一点希望,那股埋在废墟里的气若游丝的力量,其实很可能是一本积极的书,至少作者的本意可能是积极的,细致描绘严寒的残酷,其实是为了衬托初春,就是喜欢这么写。
    说日本文学是托大了,本来就是瞎评论的,作为一个曾经的图书馆小王子,我很久没看书了,以上物哀是我个人看法,希望不会误导你。

回复1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