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创作者跟不上民族复兴的脚步,甚至逃离了现场

  • 今天,我们的很多艺术家、创作者,理解不了时代,融入不了时代,跟不上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在我看来是必然的,这是小资产阶级的本性决定的。
    你让他写长征,他就只会写爱上一个女人,跟着队伍走,莫名其妙走完了长征的故事。你让他写谍战的,他也是写爱上一个女人,就放弃了党国的高官厚禄,成为了我党的地下党,偷各种地图。你让他写战争,他就写战士怕死,因为他自己怕死嘛,你让他写伟大的时代,他既不知道什么叫伟大,也不知道什么是时代。他就知道怕死,谈恋爱,只有谈恋爱的时候可以不怕死,这就是他理解的伟大。
    (节选)

回复8

  •          对这段话深有体会。
            早就发现中国现在的很多(可能是绝大多数)文艺创造者们,就不指望他们的思想能超越时代,他们能跟上时代就不错了。
            他们似乎都特别喜欢怀旧,创作的内容老是三四十年前、六七十年前,甚至一百多年前的东西。即使内容背景是现代,但是具体内容依然是什么婆媳大战、情感纠纷、财产争夺之类放在哪个年代都行的东西——这些玩意儿放宋朝是不也行啊?
            每次看到这些,我就想跟他们说,你们就不能创作点关于现代的东西吗?创作点体现现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时代内容的东西不行吗?
             近二十年的中国,只要稍微对国际国内形势关注一下,就知道,中国社会各方各面发展变化有多快啊,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简直可以用应接不暇来形容。几乎是每天都能看到新东西。
             以至于前些年宣传出来能让全国人民都欢呼兴奋好久的事件,现在大家的反映都成了:这事做了,哦,知道了。
            面对着这么一个日新月异的国家和社会,就没有哪怕其中一点触动你们文艺工作者们创作热情吗?现在的中国对于文艺创作者来说,是个多么好的时代,有那么多东西值得去大写特写,为什么你们就无动于衷呢?
  • 这还算好的,看看色戒,污蔑烈士被汉奸操服,然后还被吹捧为经典名作,恶心到家了。
  • 如果用“劣币驱逐良币”的视角看待上述文艺作品,那么其背后一定是用劣质文艺作品占领大众文艺消费市场,改变年轻人对历史和社会的认知,其心可诛。这恰恰反衬了我国在文化教育领域主导思想的缺失和文化阵地的失守。
    联想到前些年中小学教材选文包括插图的低劣,这正说明了,我国文化教育和宣传方面的某些问题正在被敌视我们的力量利用并放大。
    对国家、民族、家庭和个人来说,教育永远是最大最重要的问题,三观正才能干正事、好事。那么写出这些低劣文艺作品的写手和背后渲染烘托这些害人作品的组织、资本等力量他们的目的不是昭然若揭么!
  • 逃离算好的,就怕反着来。
  • 什么多说
  •   话是没错的。但还有一个问题,比如民间商业电影,很多时候,是资本在主导创作者。而不是艺术家的自由发挥。
        所以,很多电影,跟不上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与其说具有小资产阶级本性的一些艺术家、创作人所致。倒不如说是一些大资产阶级主导了小资产阶级所致。
  • 能写爱上女人走完长征,爱上女人放弃高官厚䘵的,写自己怕死的,其实算不错的了。
    问题在于,“写”这个行业里的人,连这样的人都很少。
    某几个行业里的人,是看到“我军”两个字都反感,都是“谁跟你我军”。
  •        这还真是事实、、、、、
    有教育上的缺失,也有经历上的缺失。最后只剩下脑补写爽文了。
返回文章

全部专栏